笔者深感以下问题一直困扰着这片区域在基础美术教育方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不深入
自2001年国家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美术学科的改革春风似乎并没有对海岛学校美术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多数学校要创建自身的美术特色教育教学外,似乎很难再看到校长们对该学科有更多的重视与期待。同样,许多美术教师至今仍停留在以自身实践性知识为主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以前怎么教,现在仍这样教,对国家美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则往往一问三不知。美术教师这种对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漠然与无视,已成为推动这一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发展与革新的重大阻碍。
(二)开课率相差悬殊
国家规定小学与初中的美术开课率分别为每周两课时与一课时,除部分学校能按上述规定认真执行外,事实上各校存在较大差异。有多所初中学校在初三年级设置为两周上一次美术课,多所城镇小学一周只有一课时,有的渔村小学则没有开设。此外,这些学校还存在着在期末阶段将美术等“副科”提前结束的现象,有的甚至距离期末考试之前二十天即停止了“副科”的教学,并早已成为惯例。
(三)师资构成复杂
一是专职与兼职并存。当前该县初中学校大都能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美术教师,但小学严重不足。即使在城镇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的数量也令人担忧,兼职仍占相当高的比例;在偏僻的海岛小学美术教师则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有多所小学则连兼职都没有。令笔者感受至深的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感叹该校至少有六年没有专职美术教师了。
二是兼职教师主要由语文、数学、英语、劳技等学科教师组成,其中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占一定的比例。
(四)教学有效性令人担忧
在笔者听课的过程中,尽管欣喜地发现教师们开发了许多美术校本课程来充实与丰富日常教学,但纵观整个队伍的教学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
1.美术教师处理教材能力明显不足。笔者发现,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他们在教材处理方面基本以教学参考书为准,实施以忠实为取向的备课方式。绝大多数教师仍把该书奉为圭臬,较少按照新课程理念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合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www.xing528.com)
2.美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较为缺乏。课堂管理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顺利开展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但事实上,教师在课堂管理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例如,有教师对个别上课打瞌睡的学生没能及时指出,对部分学生上课吃零食现象也没有明确制止,等等。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美术教师深受控制性教学的束缚。控制性教学是与生成性教学相对的。许多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中设计的教学进程进行控制性教学的意识太强,从而对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与情境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借题发挥”。这往往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几乎无感动、无惊奇,更难以体验其教学机智。这自然也就激发不起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4.美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理念仍趋保守。笔者发现,美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还没有深入这些美术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技法至上、以培养小画家为主的传统意识仍占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缺乏应有的内涵呈现,似乎是特意设置给听课者观看的;对学生的课堂美术作业大都没有认真实施评价环节,往往匆匆结束教学;等等。
5.美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最新理念。当前,国内外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与创造力培养”“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等,但在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几乎没有上述理念,更多的是对本土海洋文化重复、肤浅的罗列与所谓的“探索”,也就更加谈不上对前沿性议题的关注与实验了。
(五)美术教科书使用弊端
与全国许多地域重复使用美术教科书的现状类似,这些学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对中小学美术教材推行回收后再重复使用的新政策,这导致了美术教科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师与学生都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为此,笔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归纳出以下几点重复使用美术教科书的弊端。
1.影响正常教学。美术教师在一个班完成教学后,马上得收回教科书,以便在下一个班级中再次使用。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需要——教师无法要求学生在课余完成预习新课及临摹作业等任务。
2.削弱学生学习。这种“重复使用”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后没有机会再接触美术教科书,也就更加谈不上课后自主欣赏美术课例了。这也使得本来就薄弱的基础美术教育雪上加霜。
3.存在卫生隐患。特别是在盛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今天,由于许多海岛学校根本没有履行国家规定的待消毒后再重复使用教科书的规定,美术教科书成了学生之间传播疾病的媒介之一。这就存在重大卫生隐患。
4.破损涂抹严重。重复使用的美术教科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破损与涂抹。在更换不及时的情况下,有些破损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也影响到他们对美术学科本身的喜爱。在许多海岛学校,由于岛上没有新华书店,要想再购买新的美术教科书作为替换,也往往难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