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现象产生原因简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现象产生原因简析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大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美术教师认为自己是美术科班出身,或是已经从事了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对作品与作业这两个词是最熟悉不过的。这成为他们用词不准确、误导学生等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教师混淆了“作品”在师生间的使用部分美术教师由于自身同时也是美术家,因此他们也会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当作自己日常创作中的作品来看待,出现直接称其为作品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教师深受美术教科书中编排的影响

在上一节,笔者讨论了在当前新修订的多个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版本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作品”字样的编写现象。同时,目前绝大多数美术教师仍然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深信其科学性,也自然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作品”一词。

(二)教师缺乏建立考证专业术语的理念

许多教师一直没有建立起关注专业词汇用词准确性的理念,严重缺乏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加以追根溯源的考证与探索的观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美术教师认为自己是美术科班出身,或是已经从事了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对作品与作业这两个词是最熟悉不过的。为此,他们认为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学识与经历来使用这两个词,而不会出现错误。这成为他们用词不准确、误导学生等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师混淆了“作品”在师生间的使用

部分美术教师由于自身同时也是美术家,因此他们也会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当作自己日常创作中的作品来看待,出现直接称其为作品的现象。教师由于混淆了师生间的不同身份而做出了错误的论断。(www.xing528.com)

(四)教师的美术教育评价理念存在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用“作品”来评定学生的作业,的确能快速、简单地表明自己对学生作业的态度。但这一现象更多地折射出许多教师一贯以来对学生作业进行甄别性评定的问题,更反映出美术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部分教师还没有建立起追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弱化甄别功能、努力实施质性评价等这样一些基本理念。

(五)教师基于鼓励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

较为明显的是,教师把学生的作业提升到作品的高度来加以肯定,具有强烈的鼓励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客观地讲,这种动机在短期内对小学生似乎特别有效。譬如学生们为了能获得教师的表扬,而表现得更加积极地学习、思考与尝试,同时也有可能有效地营造充满“竞争”的课堂气氛。但这种动机如果被强化后,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教师是在培养小画家,而不是在进行常规性的基础教学。

(六)教师深受美术史中相关评论的影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美术史中对一个画家年少时遗留的美术成品也用“作品”来标识,甚至还会一度认定是佳作、杰作等。这种现象也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评价,导致部分美术教师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犹如发现了一位今后能成为大画家的小天才,也会将某些优秀的作业即兴地认定为作品或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