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中小学创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从课例编写、师生之间的因素,以及创意本身的属性出发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课例编写本身存在问题
1.编写者似乎缺乏对创意本身的思考。笔者发现,教科书编写者似乎不追求以美术语言本体为核心来展开创意课例的设计。以浙美版第3册第1课《云儿朵朵》[3]2-3为例,教科书中的“提示”部分明确指出,“可以将云朵想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飞行器等等”。这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没有难度的想象,只是纯粹追求“想”的发散性思维而已!这也就难怪学生的作业会出现大面积不着边际、几乎没有难度的“创意想象”,或者说是瞎想了。
2.创意课例示范作品存在误导性。再以《云儿朵朵》中三幅“学生作业”为例,依据上述“提示”,学生可以把云朵联想成任何物体,反之只要是物体也都可以联想成云朵。这一点具体反映在教科书的学生作品中:白色的鲸鱼、白色的向日葵、白色的房屋,还有白色的看不清楚的各类拼贴等等。这也暗示了学生的创意作业不必考虑云朵还有乌云、黑云、朝霞等其他形态。最终,这些示范作品会直接造成师生对创意作业的误解:一是创意作业可以随意制作,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二是只对白朵进行联想,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3.创意课例难度缺乏实践检验。典型的如浙美版第1册第15课《能站立的折纸动物》[4]和第3册第17课《卷纸动物》[3]28-29等。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笔者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制作出教科书中要求的有创意的作业,而几乎演变成临摹作品;剩余的只是在临摹的基础上稍微有一点局部改换的制作。这说明这些课例提出的创意要求超越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太大。这两个课例的学期编排缺乏教学实践的检验。
(二)教师因素造成教学缺失
笔者认为教师因素造成创意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忠实取向”的创意教学。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对美术教科书附带的教学参考书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这一点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只能基本按照教学参考书中预设的过程与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严重缺乏对创意教学的深入探究与创新,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
2.缺乏对创意教学的深入思考。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肤浅,没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以及在同一年级段就同一内容教学时缺乏递进式调整等方面。
3.难以呈现自身的作品实物。教师除了讲授教科书中的创意作品外,主要应将创意图片转化成实物,以丰富教学。而现实中我们却难觅他们自身创作的相关作品,几乎无法听到他们在创意作品探索中的真实体验。这一点会难以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创意作品通常需要经过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www.xing528.com)
4.课堂创意作业目标不明确。由于教师在创意作业目标设计方面的不明确,产生了两种方向:一是只要学生作业呈现“丰富的造型”,教师就进行泛滥的鼓励,却很少对创意作业进行深入评述;二是许多教师以学生创作出“优秀创意作品”为目标,而不是以练习本课知识或技能为目标,以至于出现创意作业难度过高的问题。
(三)学生思维特点影响学习
学生在创意学习时的思维特点会影响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
1.学生创意思维易发散难聚合。学生在进行创意作业时似乎易启动发散性思维,却难以形成聚合性思维。笔者观察到,一方面学生大都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呈现出发散性思维所带来的各种创意;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相关知识、经验及视觉智能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到他们的想象难以聚合与统一。这导致许多学生的创意作业只能停留于表面的联系,以及更多地呈现出瞎想、瞎画的局面。
2.想象难度影响学生作业优劣。创造性想象的难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学生对大量的已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加工,“生产”出符合创意要求的作业,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有意注意相关图像;二是基于学生的意志,优秀的作业通常需要他们深入地探索,才有可能获得创意方面的突破,但许多学生往往缺乏意志的磨炼;三是学生自身视觉智能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他们的创意学习能力。
(四)创意本身存在难度
创意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创意作品的产生需要艰苦的探索。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意作品的获得是非常艰难的,特别是优秀的创意作品。它是师生基于一定的知识背景,再经认真的思考与探索后才有可能获得的。
2.创意作品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创意本身是个体智慧火花的体现,具有不确定性、偶发性等特征。因此,我们难以控制创意作品的产生时机。正如郭祯祥在论及“创造力”时所指出的:创新是复杂的过程,涉及人与人之间、流程、产品、特定知识领域的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