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
《辞海》中对隐喻的解释为: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常可构成偏正关系。[49]
石中英认为,“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其前缀meta的意思是“超越”,因此,隐喻的基本词义就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转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该学者继而指出,亚里士多德为隐喻所下的定义就是“为一事物借用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50]
陈嘉映认为,隐喻就是借用在语言层面上成型的经验对未成型的经验作系统描述。[51]
我们知道,隐喻又称为暗喻,在修辞学中有三个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与喻体。尽管学术界对隐喻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它在修辞学中是作为人类对抽象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词汇来进行表征的一种方法,以此来加深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理解。隐喻无疑拓宽了人类对思想领域的表述渠道。
基于隐喻的上述特点,它也被人们引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进而出现“视觉隐喻”一词。
(二)视觉隐喻
在当前国内相关文献中,人们主要从影视学、广告学及思想史等角度来对“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展开探索。为此,笔者选择其中的几则典型定义进行论述。
詹炳宏认为,所谓视觉隐喻,就是要借助语言隐喻这个工具,在抽象的信息和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勾起信息同视觉形式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和意义,通过形态的转化,实现信息意义的视觉表达。[52]
曾新认为,视觉隐喻可以理解为运用视觉表现的形式将隐喻所涉及的抽象意义转化为可视的视觉信息,进而产生新的解读和联想的认知现象。[53]此定义的最大特点是该研究者明确地提出了视觉隐喻还涉及“解读”与“联想”,而“解读”涉及显性学习,“联想”则与思维紧密相关,并明确地断定其为一种认知现象。这给人印象深刻。
高燕对视觉隐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她归纳出了三个层次,其中一点为,视觉隐喻从语言领域进入观念领域,是一套用以交换和表达的视觉形象。它确信视觉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对象,是诉诸影像符号等一切视觉形象的心理机制和结构基础。[54]这一论述提及视觉隐喻所涉及的视觉语言艺术问题,以及心理学层面的视知觉学习。但该研究者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偏向与视觉词汇相关的修辞来进行论述,在其后续的讨论中几乎难以寻觅对上述要点的深入剖析,仅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www.xing528.com)
此外,安德森(Anderson)的观点再次提醒我们对视觉隐喻的理解。他认为,视觉隐喻是作为一种非语词的、象征性的关于世界的概念化信息而发挥作用的。视觉的隐喻给事物以形式,并使感觉和想象客体化,否则这些事物就是不可知的。[5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视觉隐喻的定义为:施喻者基于一定的目的将抽象的概念或是因各类原因而不能直接显现的内容,依据受喻者的相关学习心理,通过视觉元素的构建,将其转化成相应的视觉形式,以供受喻者认知与习得相关喻义的一种视觉修辞方法。
(三)视觉隐喻的内涵要义
由上述定义可知,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视觉隐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要义。
一是以视觉为媒介。视觉隐喻是基于视觉元素来传达喻义的。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隐喻的特殊之处。
二是对人造物的研究。视觉隐喻是人为设置的,为此它仅对人造物进行研究,而不涉及自然物或自然景观。
三是它也是一种暗喻。隐喻本身在修辞学中属于暗喻,为此视觉隐喻也应该是一种暗喻形式。视觉隐喻是通过视觉的表现力来传达抽象的概念与不能直白表达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笔者可以认为视觉隐喻也就是指视觉背后所隐藏的喻义。
四是以传播观念为目的。施喻者利用视觉隐喻这种特殊的手段来刺激受众的知觉与想象,其无非是向受喻者传达一种观念或导向,以达到他们所期盼的、由喻义生发的,受喻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改变,并最终能让受喻者依据喻义产生某种与之相关的具体行为,实现施喻者所期待的成效。
五是视觉隐喻的生长性。简单地说,生长性是指相同的视觉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喻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视觉隐喻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视觉修辞方式。当然,视觉隐喻的这一特点,也是导致人们对其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视觉隐喻是如何“生长”的,还有待于人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当然,鉴于它的生长性,我们也把它称为“活的视觉隐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