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批判性课程理论

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批判性课程理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众多研究者早已对美术批判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但笔者基于反思与实践,也尝试对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方面做下列探索。(二)美术批判性课程的内容1.内容的主要范围美术批判性课程观内容的开发,从理论上来说,与学生相接触的所有视觉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其资源。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下,学生通过对视觉现象的认真探讨,再在教师的帮助下,通常会不同程度地获得成果。

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批判性课程理论

尽管众多研究者早已对美术批判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但笔者基于反思与实践,也尝试对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方面做下列探索。

(一)美术批判性课程的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能获得有关视觉文化批判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批判课程的基本构成,熟悉质疑、反思、解构、重构等的内涵。在技能方面,学生能获得建构自身独特的阐释与发现技能,增进识读视觉文化的能力;熟悉批判视觉文化现象的步骤;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力,最终共同完成任务。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是在过程方面,主要通过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延伸环节等来进行,具体在课程实施中加以介绍;二是在方法方面,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实施批判学习。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教学策略”与其说是一种明确而有步骤性的教学策略,不如说是一种信念及态度的建立。

第一,情感方面。在批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强烈地抒发自己的独特理解与独特发现,感受智慧的火花所带给个体的精神愉悦与高峰体验;唤醒自己长期以来的“遵守”“麻木”以及“被动接受”等单向的情感体验;真正感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所应该具有的“解放的自我”之感受。

第二,态度方面。学生能逐步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判断能力,坚持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全面地剖析问题,不带有任何人为的主观臆断,不为他人隐性的意识与观念所迷惑;学会相互间的尊重与谅解,容忍他人自圆其说式的阐述,力争创造多元的批判视角与话语格局及创设平等、坦诚的良好团队合作环境与民主意识;在批判学习中积极深入反思、质疑、批判、解构、重构与创新。

第三,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关注身边的各类视觉文化现象,采用质疑、解构、重构的批判性思维,为自身创新性思维打下基础;理解诸多视觉文化问题背后的隐性规则,并勇于揭露、批判与重构,以增强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能通过各类途径向社会相关机构或部门阐述自己或团体对相关视觉文化的独特理解、建议与意见,成为一个关注与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二)美术批判性课程的内容

1.内容的主要范围

美术批判性课程观内容的开发,从理论上来说,与学生相接触的所有视觉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其资源。但笔者认为下列内容应该成为我们开发的重点:地域性的环境建筑、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广告,以及新媒体中的影视与网络等。这也是基于笔者对内容选择原则的思考。

2.内容的选择原则

为了能使教师所开发的案例更适合于真实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有必要思考其原则。

一是选择“实践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视觉环境,选择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视觉事件等,因为这类视觉现象是他们实践过的,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最熟悉的问题中去学习自己最不熟悉的解读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雕塑、社区建筑、地标性景观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是选择有争议的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的观念具有挑战性的视觉影像或艺术品,并提出完全相反的问题;让两难的抉择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迫使学生用批判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例如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学生中性化打扮现象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是选择观念性的内容。教师应该选择视觉文化中那些知识性、观念性及意识形态问题作为批判的内容。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复杂化,那些以前被认为是永恒的“视觉经验与价值”也需要经受新理念、新思想的检验。为此,选择那些带有控制意识、麻醉思想的视觉图像作为开发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四是选择内隐性的内容。教师应该选择视觉文化中那些在宣传方面明显带有迷惑性与诱导性的隐性内容。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隐性文化的“诱导”之中,通常他们的质疑能力会进一步降低,从而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最终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此类内容以明星代言的各类广告较为典型,如电视、网络中的影像广告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美术批判性课程的教学实施

笔者在美术批判性课程的教学探索中,深感以下实施阶段的重要性:吸引—质疑—探讨—反思—批判—重构—展示—评价—关联。其中吸引、质疑是引入环节;探讨、反思、批判、重构与评价是主体环节;关联是延伸环节。情境、参与、对话、展示与协商是主体环节的主要策略;如何利用各类通道或载体来展示作品与观念,是拓展的重要任务。九大阶段具体介绍如下。

一是吸引阶段。教师努力设计能强烈吸引学生的内容。教师引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们都经历过的、大都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能让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的。话题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大,越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倾力设计吸引环节。

二是质疑阶段。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对自己最熟悉的视觉文化现象产生怀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启示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此,教师应该对启示的问题做精心设计,包括考虑到启示的直接性、陌生性、紧迫性等。学生质疑的程度越深,接下来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也会越高。

三是探讨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始关注对问题的讨论,并采用多维质疑的视角,重新对熟悉的视觉现象进行陌生化探究,努力挖掘问题的根源。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下,学生通过对视觉现象的认真探讨,再在教师的帮助下,通常会不同程度地获得成果。

四是反思阶段。当学生深入思考时,反思也往往会伴随其中。这种反思通常是基于他们对事物“求真、求实”的本能驱使,进而不断地反问自己,诸如“谁是这个视觉文化现象的制造者”“他们的动机何在”等等。反思驱使他们做进一步探究。反思越深入,感悟也就会越深刻,批判也就会越有力。

五是批判阶段。当学生对某一种视觉文化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之后,通常会进入批判阶段。批判的焦点往往会集中于这些视觉文化现象背后的动机、利益,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在这个阶段,批判越深入,学生的自我解放意识就越强烈,反省意识也就会越清晰。

六是重构阶段。当学生通过批判性学习后,最终还需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此时,重构开始登场。毫无疑问,重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重构中,他们从主人翁的角度依据自己对视觉现象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去创造心中的理想视觉影像。只要能自圆其说,每一个学生的重构都是有意义的,都值得其他同学去尊重。

七是展示阶段。当学生完成重构后,需要把自己或小组的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并阐述本次重构作品或观念的创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了简练地表达创意,笔者通常会要求发言者的语句控制在十五句左右。如果学生的创意有独特之处,就加以鼓励,也给其他学生以勇气。

八是评价阶段。学生展示作业后就进入了评价阶段。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学生之间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的方法来进行。特别在互评中,笔者要求学生把作业粘贴于黑板,让他们采用A与B标准来对其他小组或个人的作业进行评价,其中A只能使用一次。最后教师对上述各小组进行点评,阐述相应的观点,给学生以参考。

九是关联阶段。在重构中产生的各类作业或观念,最后还得回归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尽力地去影响社会。为此,笔者通常利用相关部门网站中的留言栏、电子邮箱等途径发送学生的作品与创意。这通常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他们是社会的主人,有表达自己观念的自由与责任。这很有可能使他们体验到“解放兴趣”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当然在上述三大环节、九个阶段中,除了引入与关联这两个环节位置通常固定外,主体环节的各个阶段可依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与取舍。

(四)美术批判性课程的教学评价

在评价环节,笔者以学生通过批判性课程的学习,最终在上述目标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准绳进行评价。当然,我们应努力通过对批判教学前测与后测的对比,来获得美术批判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