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批判理论”的英文为critical theory,但在美术教育文献中也有把“critical theory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翻译为“教育话语中的批评理论”的例子[35]。critical为形容词,中文翻译为“危急的、评论的、鉴定的、(严厉)批评的、批判的”等;它的名词形式为criticism,通常译为“批评、责备、批判、评论”等。基于中文翻译的特点,学术界大多把art criticism译为“美术批评”,少数译为“美术评论”,几乎没有译为“美术批判”的。笔者认为,原本英文中的“美术批判”与“美术批评”的含义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中文的翻译规则出现了不同的词汇。
(一)DBAE教育思潮中的“美术批评”
在视觉文化美术教育之前,最接近批判探究的教学领域,应该是学科取向美术教育(DBAE)四大领域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批评领域。[36]在目前笔者所能看到的中文资料中,也以沃尔夫(Wolf)与吉伊根(Geahlgan)合作撰写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最具代表性。他们对“美术批评”的定义各有侧重。沃尔夫给艺术批评下的定义为: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吉伊根强调,艺术批评是一种探索形式。[37]
由于DBAE中的批判理念主要是针对精致艺术作品的,通常采用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的策略,因此,这一理念在视觉文化时代,在批判对象、批判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太满足当下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识读要求了。
(二)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美术批评”
从2001年开始至今,我国已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用)》两大文本中,也隐含着批判课程意识。
“评述”中隐含着批判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侯令认为此标准中的“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又称美术批评,一般来说美术评论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9]81这也折射出中小学美术欣赏内容建立了新的视角,在向学生实施传统欣赏教学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向学生进行“评述”方面的教学。通过仔细的回顾,笔者发现,侯令对“评述”的理解也参考了上述沃尔夫对美术批评的定义。
“鉴赏”中隐含着批判意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用)》中,“鉴赏”是每一个模块必须涉及的内容。鉴赏包含着鉴别与欣赏的意思。[38]75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38]52这一点也与美国学者对美术批评行为阶段性的方法——描述、形式分析、阐释、评价和已知偏爱的论述[39]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可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美术鉴赏也同样包含着美术批评方面的理念。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的批判课程观
在绪论中,笔者谈到2002年美国学者邓肯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一词。该学者主张将视觉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视觉影像的批判思考的能力,能敏锐地觉察、分析生活中的视觉影像。[40]此后便引发了人们对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www.xing528.com)
美国学者赫维茨(Hurwitz)与戴合著的《儿童与艺术》一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介绍当代美国在美术批评方面的教学现状。该书的《艺术批评:从课堂到博物馆》中大致介绍了培养批判技能的教学方法。作者在该章节结尾的“推荐读物”中还提供了相关的书籍目录与网络资源。
美国学者瑞林(Rolling)在《小学艺术课堂里的争论与批判思维:一个政治卡通项目》一文中,通过让小学生用卡通绘画的形式来创作以社会政治为主题的项目。作者探索出学生用卡通的形象进行批判性教学的一些宝贵经验。在该文的结论部分,作者指出: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反思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批判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对当代视觉现象的辨别意识。该文的研究模式值得我们关注。[41]
美国学者马尼福尔德(Manifold)在《艺术教育工作者能从青少年“粉丝”所制作的作品中学到什么》一文中,重点介绍了美国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的批判性教学研究。Cosplay是一种模仿秀,学生主要通过穿着各具特色的服装、展示相应的动态与剧情等来模仿动画片中的各类人物,体验视觉文化的愉悦。该文具体阐述了教师是如何针对这些模仿秀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同时还涉及了一些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解构”这些模仿秀背后的反美学现象;最后作者提出了六点结论,引人反思。[42]
2005年陈美玉在《从博彩业到迪士尼乐园:批判反思的艺术教育思考》一文中,强调了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与学生应该重视具体情境下的批判性反思。作者阐述了批判性教学的策略:从围绕问题内容出发,反复推论,在辩证过程中不断修正想法,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笔者认为,该学者倡导的批判性教学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联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43]
2006年段鹏在《学会思考 学会批判——美术批评应走进高中鉴赏学习》一文中,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通过让学生学习多元的现当代艺术,在培养学生审美的同时,训练其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批评的人生态度。纵观全文,作者还是以精致艺术作品作为批判性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涉及视觉文化方面的案例;同时也基本沿用了DBAE中的美术批评方法,似乎难觅作者对批判课程观的独特理解与创新。[44]
2006年李晓莹在《美术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在当今价值交替的视觉文化时代非常重要,学生的质疑精神也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培养。最后她提出了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将价值观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中等三种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但作者没有对美术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实施情况进行“前因后果”方面的逻辑剖析,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案例支持与个人体验。[45]
2008年王大根在《视觉艺术教育与人文关怀》一文中指出,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这种素养也是一种视觉读写能力,它具体包括视觉识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其中,视觉识读能力又包括视觉解读能力——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46]
正如2009年傅斌晖所述:视觉文化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批判思考和民主精神。[36]美术教育中的批判课程无疑担负着重大的学科创新与社会变革的重任。
此外,在后现代主义美术课程(post-modern art education)、社区为本美术课程(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全人发展的艺术教育理论等思潮中也都存在着美术批判性课程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