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某些以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例,学习线索不够清晰;在某些版本的教科书中,小学和初中阶段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教学参考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知识点不够清晰,文字表达不够准确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课例内容虽有广度,但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23]
从上述文献中笔者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科知识编写混乱所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尽管它主要针对美术教科书,但是已经延伸至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及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
(二)由学科知识编写混乱引发的系列典型问题
除了上述列举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1.课堂维度的困境
一是课例安排的随意性。学科知识呈现的混乱,也导致了教师们选择课例的自由度过大。对同一册教科书中的课例,许多教师也因质疑其在教学先后安排上几乎没有什么逻辑可寻,而出现依据自身的喜好随意调换的常见现象。对于外来课例,教师们更是很少或是几乎不考虑它们在本册及整套教科书中的知识逻辑,随意选用现象更为普遍。(www.xing528.com)
二是教师教学的模糊性。在教学参考书中,编写者对“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呈现的模糊性,是导致美术教师对在课堂中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不清晰、不确定的重要因素。这具体反映在教学的PPT或黑板上,它们大都既没有明确地标示出本课的重点知识,也严重缺乏要求学生们在课堂内对其加以感知、观察、朗读、记忆、体验、强化与理解的内容。
三是学生学习的低效性。教师的上述教学,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效率。如果我们课后具体询问学生们在课内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就会发现他们的反应往往是一脸迷惑、似懂非懂,通常说不出明确的要点,更难以回想与复述具体的内容,而大都感觉只是好玩。
四是教学设计的失衡性。教师对本课重点知识不是很清晰,造成他们忽视对学科内容方面的思考而转向对儿童维度的特别关注。具体反映在课堂上则是,教师偏向以儿童的游戏等形式为主,来“诱导”他们“体验”“强化”所学的模糊知识或是技能,进而走向极端,出现“游戏化”“空壳化”等现象,甚至严重偏离美术学科本体。
2.社会维度的困境
一是扩大个体美术素养差异。如果我们仔细翻阅一下当前国内出版的十余套不同版本的美术教科书,就会发现:即使同一年级,编写的内容也大都相差甚远;至于知识点,更是以截然不同居多。这导致全国各地同一年级段的学生所受的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差异悬殊,同一年龄段学生获得公共美术基础知识的权利深受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大量流动儿童在异地分别接受不同版本的美术教科书教育,据报道,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24],上述不均衡现象更是异常突出。
二是国民整体美术素养低下。当前,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后,得到的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学科印象,难以形成对该学科结构的整体认知,更难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他们简单使用专业术语来评述相关的美术文化与美术现象。应该承认,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效果仍然呈现出学生美术素养不高的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如此循环,必定会造成国民整体美术素养长期贫乏的不良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