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点计划之“为了理解而教”项目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加德纳(Gardner),早在1991年就提到,如果一个人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此后合并简称为知识),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事件中或新领域内,那么这个人就实现了理解。他进而发现,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大部分学生也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教材或知识,包括学习艺术。[13]126-127,[14]
1993年在斯宾塞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加德纳、珀金斯(Perkins)、佩龙(Perrone)三位专家为主再联合实践方面的合作者,正式启动了“零点计划之为了理解而教:加强师生的学科理解”项目。[15]
该项目持续了五年之久,其设计是为了开发与检测理解性教学。在开始的三年间,合作者开发了一个研究的框架。该框架强调深度学习,也提供给教师们计划他们课程的相应语言结构,用以与其他的同事及学生们讨论理解性教学。框架核心是有关“理解性表现”(performances of understanding),此外还强调了三个其他主要的概念:生成性主题(generative topics)、理解性目标(understanding goals)、持续性评定(ongoing assessment)。对于教师来说,关注这三大教学方面的每一部分,都有助于确信自身将会聚焦学习与精力,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这些概念、观念与技能,因为这些部分都对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各种状态中应用知识与复杂的技能。
自框架开发以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直至大学的教与学之中。但是,在“为了理解而教”思潮的引导下,深受全球学界普遍关注的,则似乎是由美国学者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Mc Tighe)提出的“重理解的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及其系列成果。
(二)“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中对“理解”一词的界定
在“重理解的课程设计”中,对“理解”一词归纳了五大要点:理解是重要的推论,取自专家的经验并陈述为具体有用的通则;理解是指可转移的大概念,这些概念有超越具体主题的持久价值;理解涉及抽象的、反直觉的,以及容易错误理解的概念;获得理解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科内容(如必须以归纳的方式发展、由学习者建构)和“活用”学科技能(如在实际的情境中以真实的问题利用概念);理解摘录了技能领域重要的策略性原理。[16]146-147上述对“理解”内涵的具体阐释则构建成了逆向设计,并最终呈现在理解性教学的实践之中。
(三)逆向设计简介(www.xing528.com)
1.逆向设计概念的提出
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是“重理解的课程设计”的一个核心概念。针对在传统课程设计中,许多教师首先关注的是书本内容、自己情有独钟的课文及组织已成定规的教学活动等,而不是根据既定的目标与标准来选择课程内容及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一情况,威金斯与麦克泰依据泰勒原理提出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然后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策略。这与常规的课程设计相比较,是逆向的。常规的课程设计遵循的是具体设计先于明确目标的设计路线。[17]此为“逆向设计”一词的最初由来。
2.逆向设计的三大环节
有三大环节现被正式称为“逆向设计”:一是明确预期的学习目标;二是确定能证明学生实现了理解的教学评价;三是设计相应的学习体验与教学内容及实施策略。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三大环节是遵循著名的泰勒原理所倡导的四大基本构成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只是为了追求学生对学习的理解,逆向设计将其调整了排序,将评价前移到内容之前,再将内容与实施合二为一,来实现评价应有的重要功能,从而保障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3.逆向设计的四大构成
一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理解力的发展与深化;二是当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时,能针对真实的场景,通过解释(explan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应用(application)、洞察(perspective)、移情(empathy)、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来更充分地展示他们的理解;三是三大环节的设计延缓了课堂教学计划,直至教学目标被评价所充分证实为止;四是伴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调整,通过对所获得的成绩数据与学生作业效果的规范性评价,来证实学生与学校的表现性理解成果,当教师利用学生的学习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时,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有效。[18]
可见,在实践中倡导通过单元设计来得以实现、注重理解的逆向设计,是一个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就的课程设计体系,强调教师作为一名学生学习设计者的独特作用。其基于相应的标准来帮助教师澄清课程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评价学生理解的具体要点,以此提升逆向设计的有效性,激发师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此外,逆向设计还强调“大概念”(big idea)、“持续性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s)、“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等新概念,来深入推进此理念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