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思潮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与深入研究当前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
(一)具身认知将拓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视角
身体参与视觉文化的认知。纵观当前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它通常只限于大脑与视觉文化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即以离身认知为主。这样一种线性的大脑与视觉文化之间的直接融通,导致了此项研究缺乏对儿童身体本身的关注,即身体维度参与及整体性审视的缺席。最终出现当前的研究缺乏对视觉文化、大脑、身体与心智,这四大元素的综合认知的现象。但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引入,它既尊重儿童作为有情感、有运动的具体身体在参与视觉文化认知活动中的在场性与重要性,又为此议题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范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很有可能探索出新的成果。
(二)具身认知与具身设计观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设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具身设计。例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具身观看”一词,认为针对传统意义上的观看而言,当前的设计者把观看者的身体动作也嵌入其中,出现了有别于传统观看者在观看时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的设计。在具身观看的理念下,图像也可以依据身体的动作来共同执行相关的视觉影像播放进程。身体动作和图像或画面局部之间的这一直接对应,使得这二者出现在了同一个认知活动当中,彻底改变了图像和身体动作在非数字视觉媒介中分别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两个无关认知活动中的状况,动摇了“观看”与身体动作无关的固有观念。[30]此外,又如“具身交互”一词,主张基于人们的日常技能而设计,是在数字化进程中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人文关照[31],等等。类似的研究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具身设计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儿童对电玩方面的喜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们的身体能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大脑。又如在4D影像中,当我们佩戴立体眼镜后所看到的影像就与裸眼所看到的差异巨大。此时我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得以充分提升,影像的空间感与物体的真实性都得到增强。再如立体影院,随着影像中运动场景的出现,我们的座椅也随之运动,从而带动身体对故事情节的认知与复演,而不是单单依靠大脑的想象来完成。可以说,此时的身体与大脑随着影像变动而发生有规律的运动,共同激发了心智的体验,从而使我们对其获得更深层的认知。此外,人机对话、人机共舞、美术馆中互动式(触摸式)屏幕等交互式的具身化设计,也都催化了儿童身心合一的整个认知活动过程。
可见,具身设计促进了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兴奋与刺激,从而促进儿童大脑多皮层的激发与兴奋,以及与身体相关的特殊通道的复演。在这样一种整体性认知活动中,以求达到其全身心学习的目的。从儿童参与具身设计的运动之后所陈述的感受,“身临其境”“更真实”“印象更加深刻”“近在眼前”等各类愉悦的心智体验来看,则更能印证具身认知理论对其阐释的合理性。(www.xing528.com)
(三)具身认知与具身模仿观
具身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认为在观察一个动作时观察者会自动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模仿该动作,从而产生这个动作的内部运动表象,然后通过运动表象再从自身的运动记忆库中抽提出与该运动相关的其他表象(如情感、意图、信念)。因此在“具身模仿”该运动的同时我们了解了所有自身关于这个动作的信息(包括意图)。[32]因此,具身模仿无疑也是儿童学习相关视觉文化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
具身模仿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案例也有很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模仿流行文化中各类形象的身影。例如,2009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出现了一个艺名叫小沈阳的男演员。小沈阳女性化的服饰、肢体语言与语音语调等特点,迅速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与模仿。随后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便出现了许多“学生版小沈阳”形象。又如,近年流行于我国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其中的鸟叔及其骑马舞形象一经播放,广大儿童旋即模仿片中骑马舞的动作。此外,儿童看了《西游记》《哆啦A梦》等动画片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孙悟空、哆啦A梦的造型动作等相关图式的情况更是普遍。
当然,具身模仿中所隐含的暴力美学与负面效应更有待于我们更多关注与深入研究。例如,曾有报道,一名六岁的儿童因为长期观看《奥特曼》动画片,有一天也模仿其动作从自己家的六楼跳下来,他认为自己也应该如片中的英雄那样会飞起来;某省几个小朋友因为观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烤羊肉串剧情,也模仿着把一个同伴绑在树上用火烧烤,结果造成这个孩子大面积烧伤;等等。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等理念,来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起识读视觉文化的素养,多年来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总之,采用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研究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相关问题是鼓舞人心的,更有助于为我们解释诸如儿童是如何学习视觉文化的系列问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