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论:美术及教育中的隐性知识认识论应用

新论:美术及教育中的隐性知识认识论应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隐性知识认识论在美术及其教育中的具体结合点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也正是隐性知识的特征之所在,以及用隐性知识认识论进行解释的主要理由。(二)用隐性知识认识论来解读新美术教师教育在当前的美术教师教育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新入职群体。

新论:美术及教育中的隐性知识认识论应用

针对隐性知识认识论的相关要点,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重新思考那些我们认为早有定论的观点,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在美术学及美术教育学中引入隐性知识认识论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理由。

应该说,隐性知识认识论在美术及其教育中的具体结合点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笔者尝试对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做些思考。

(一)用隐性知识认识论来解读美术心理学的“直觉”论

美术心理学中的“直觉”一词,一直是许多美术史论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对“直觉”的研究常见于从“超常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却难以看到他们从学习论与知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

依照阿恩海姆(Arnheim)的看法,有关直觉的概念是相当古老的。这既可以使人们推想出直觉在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也同时会令人意识到直觉从来就是难以说清和争议不断的,从而使直觉最终被认定是“黑暗的无意识”活动及结果。[18]可见,“直觉”这一词汇中的“难以说清”和“无意识”是其重要的特征。这一点也正是隐性知识的特征之所在,以及用隐性知识认识论进行解释的主要理由。

笔者从隐性知识认识论的角度对直觉做进一步的解释。

1.直觉的实质是艺术家自身隐性知识的再现。直觉的背后其实就是艺术家自身的隐性知识在起作用。这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在直觉中就会直接呈现。

2.直觉不应该属于神秘的“超常心理”。在人们还没有建立起隐性知识的理论时,只能用“超常心理”此类名词去展开这方面的研究。难怪有些学者甚至以“超常心理”来解释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谓的各类“神秘体验”。

3.直觉激发的隐性知识认识论解释。我们在美术心理学中通常采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直觉产生的相关机制。例如直觉的出现或激发,具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现在我们从隐性知识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这种激发不是没有准备的无序激发,而是个体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隐性知识后所进行的有储备的、有序的激发,其激发的过程与机制非常复杂。反之,如果隐性知识储备得不充分或是不充足的话,直觉也就难以被激发出来。为此,直觉背后无意识的隐性知识的出现就会带有偶然的特征。因为是无意识的隐性知识,所以个体难以控制。为此,我们也就可以初步解读直觉的这种神秘性了。

(二)用隐性知识认识论来解读新美术教师教育

在当前的美术教师教育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新入职群体。在这个群体当中除了极少数从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实习经验的、能大致适应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师外,都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因此,如何能使后者快速承担起学科教育教学任务,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眼前的一个巨大挑战。

从隐性知识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如何改良传统的“师徒相传”模式,让新入职的美术教师更有效地从指导教师那里习得有关隐性美术教学知识,也是非常值得学术界关注的。笔者由此有如下几条建议。

一是美术新教师要深入观察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美术教师肯定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知识。为此,美术新教师应该在听课之前学习专业性的课堂观察理论知识,从不同的维度来观察老教师的教学过程,最好能对观察进行数据化记录与整理,再进行分析,以获得相应结论供自己今后参考。

二是美术新教师要在教学上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主要是为了促进新教师自身的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新教师主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与评课环节的自我表达两种方式来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的写作中,新教师应力求写得全面而深刻,以充分罗列教学中自身感受到的优点与不足。在评课环节,美术新教师则应力求大胆地进行表达,尽量畅谈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感受,较全面地表述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并让指导教师对问题逐一解答。

三是美术新教师要不断模拟指导教师的教学场景。为了让美术新教师能快速、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笔者倡导他们模拟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来“不断领会”老教师教学过程中那些隐性的教学知识。虽然教学的过程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指导教师能抽空陪伴他们实施课堂教学的话,通常新教师的模拟过程能实施得较为顺畅,他们的专业进步也会比预设来得更快。毕竟,新教师通过模拟来进行体验,更能促进他们在身心层面对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深入体会,有助于深层理解与应用。(www.xing528.com)

另外,美术新教师的模拟教学的指导对象通常不限于指导教师。如果新教师在校外聆听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例,学校要求他们回来后在本校进行展演,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当然,由新美术教师教育所引出的问题还有许多切入点,需要笔者今后结合隐性知识认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用隐性知识认识论来解读学生美术学习经验

有一个现实就是我国各地中小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差异太大,又基于隐性知识强烈的文化性,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19],学生所拥有的隐性美术知识因此也各不相同。如何针对他们各自所拥有的隐性美术知识进行学科教育创新,发挥他们最大的艺术智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对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具有的美术经验知识的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隐性美术知识。这是他们长期受各自地域文化的熏陶所形成的。我们如何发掘他们所具有的美术隐性知识,帮助他们在学科知识方面获得更大层面的拓展?从指导的角度来看,允许他们通过“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同一命题作业等形式,应该会激发他们在美术隐性知识方面的表现能力。这在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美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在努力渗透学科本体知识的同时,如能充分结合学生地域性的、隐性的这类所谓“本能性”的民间美术经验知识的话,应该更能贴近他们的认知背景,更能促进我们美术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

(四)隐性知识认识论与教师自身教学研究

美术教师在日常工作或继续教育中,如何利用隐性知识的优点并避开其弊端,来促进自身的教学研究也非常值得关注。

对于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创建精品课程能力的美术教师而言,在如何显现其自身隐性教学知识中的巨大魅力,并将其传承,为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等方面,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探讨。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常会要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等展示教学风采,供相应教师群体进行观摩与评论。这其实是一种充分呈现他们隐性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类活动中,最好将这些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在后续的分析中,对其中的教学片断进行记录与深入的分析,形成理性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不仅为介绍及发表他们的成果提供了文字基础,而且非常有助于将优秀美术教师实践性知识成果进行显性化,同时还有助于总结、交流与传承。

当然,除了优秀美术教师外,普通美术教师也应积极采取此类有助于发现自身教学问题的研究方式。通过教学展示,来获得专家或同行最大限度的观察与评价,由此能聆听到他人的建议与感想,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一些隐性问题。如果能主动坚持,虚心反思,认真对待每一次展示机会的话,相信每一位普通美术教师都能快速提升教学水平。

(五)美术隐性知识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说显性知识对于学生在当前的中小学美术创意教学中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的话,那么大容量的隐性美术知识则是为他们提供创意来源的无尽源泉。

当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良好的创意气氛,提供给学生更真实的创意环境,或者让他们拥有更多创意材料时,学生的创造力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有时他们甚至会兴奋到影响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造成教学时间被迫延长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不时地对创意作业有新的尝试、思考与修正。这时,如果让他们具体解释一下如何获得创意的话,则通常会发现学生难以言表,只是简单介绍或是表现出是基于“无厘头”瞎做的结果。而有些“瞎做”的背后,是他们的隐性美术知识在悄然作用与涌现。这时,作为美术教师则更应该以敏锐的专业眼光来判断学生在这一知识特性方面的表现,尽可能鼓励他们朝着更有效的方向探索。这样,学生有获得更多隐性美术知识作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显现创意潜力与创造力。

因此,从当前学校美术教育努力追求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来看,我们过多地要求学生陈述创意的每一进程,或者说不太关注他们创意中有隐性美术知识支撑的“瞎做”,而弱化或错过了对他们在隐性美术知识方面的挖掘与鼓励。实际上,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他们大容量的隐性美术知识作为基石。如此,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引领,学生在自我“挖掘”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所谓的灵感、顿悟及智慧之花,从而体验创造的快感,也有助于提升其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的无穷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