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视觉素养与转型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视觉素养与转型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视觉素养特指人在视觉方面的能力。四是视觉素养的理解是建立在识读图像的基础上的对其背后含义的多元解读。(二)视觉素养教育孙钢军认为,在视觉化时代,对视觉图像的借鉴、吸收、利用和创造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批判地吸收、辩证地思考、科学地利用面前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技能,这就是视觉素养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视觉素养与转型

“视觉素养”是20世纪下半叶才由戴伯斯(Debes)提出的。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概念也开始引入我国。其中的研究成果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逐渐受到国内教育学界相关人士的关注,且已深入到美术教育的研究之中。

(一)视觉素养

早在1969年,美国人戴伯斯创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简称IVLA)。其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词。

戴伯斯认为,一个人通过看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并同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相整合。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一个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便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目前这一概念一直被学界所公认。

钱初熹认为,视觉素养主要包括对现实世界中的图像进行解码、分析和理解的视觉识读能力,通过图像传达意义与价值的视觉表达与交流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迁移至学习、工作、生活及人格中的能力,而视觉素养的核心是“感性”“美感”和“创意”。[26]

盛希贵认为,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视觉活动及在视觉活动中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视觉能力。概括地来说视觉素养就是指视觉感官的正常人自觉培养能够辨别、解释、批判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的视觉行为、对象或符号,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27]

类似地,黎荔认为,视觉素养是人们正确识别、理解、运用、创造、享受视觉材料,同时融合其他视觉经验,发展出的一组视觉能力。[28]

张舒予则认为,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29]

从上述不同学者对视觉素养所做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其应有如下几点要义。(www.xing528.com)

一是视觉素养首先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人在当代社会生存中所必备的,同时又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习得。

二是视觉素养特指人在视觉方面的能力。这既说明了视觉在人整个阶段中获得信息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反映出科技的进步迫使人在视觉方面的能力必须“进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是视觉素养是指人能正确识读图像,包括对图像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面,光感、空间、造型、色彩及构图形式美法则等方面的解读的能力。

四是视觉素养的理解是建立在识读图像的基础上的对其背后含义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深层的识读,它涉及对视觉影像从制作目的到制作过程、播放,再到影响他人或社会群体的身心发展等等一系列社会反映的深入剖析,甚至伴随批判与重构

五是视觉素养是指人们能不同程度地应用各类工具,通过创造审美或制造观念性作品,利用视觉符号来制造视觉影像,从而表现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想法,以求达到创造性地应用视觉语言,来实现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实现自身在视觉语言应用方面的自主性。

(二)视觉素养教育

孙钢军认为,在视觉化时代,对视觉图像的借鉴、吸收、利用和创造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批判地吸收、辩证地思考、科学地利用面前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技能,这就是视觉素养教育。[30]

总之,从学校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身处视觉化时代的中小学生,必须学习视觉素养方面最基本、最关键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从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积极关注此方面的动态,学习相应的教学理念与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服务于广大学生,努力促进他们在此方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