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初以来,国际美术教育思潮中的视觉文化理论逐步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具体呈现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
自20世纪后半叶,微电子技术突破性发展,深深影响到了影像制作、印刷等方面的创新,导致了这些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创生。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已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由此也揭开了人类文明新的篇章。
与科技资讯的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影像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新形式的呈现,特别是人们对影像的关注与应用与日俱增。为此,社会上涌现出“读图时代”这样的口号。在当下社会,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影像相关的电视、电脑、电影、霓虹灯、智能手机、ipad、游戏机、各类电玩、大型电子广告屏、各类LED展示屏、投影仪等等,已经包围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其功能与作用有时甚至超越了文字,而一度影响到了人们当前与未来的生存方式。
对身处视觉化时代的中小学生而言,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原本以语言为中心来理性认知世界的形态,逐渐被以影像为中心的新感性形态所占据。这样,就无疑导致了把非视觉化的东西转换成视觉化的过程,如此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变得更加丰富、容易与快捷。为此,当下全球性的视觉化趋势,也让各类形态的理性知识变得大众化与可视化。对此,学生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发现大量的上述影像,并沉陷其中。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各类影像借助网络等途径在世界各地快速传播,不同文化得以快速交流、沟通、分享。这进一步增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中小学生相互学习、对话的机会。
随之而来的是影像的强大功能,使其从各个方面渗透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甚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毫无疑问,对于正处于求新、求奇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影像的出现也对他们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或益或损的重大影响。对此,如何让学生顺应影像时代的生活,美术教师如何及时引导与教育中小学生来识读影像,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读图时代,并使之成为中小学生未来生存的基本素养等等,已成为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相关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之一。
(二)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教育问题的讨论简介
“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是近十余年风靡于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词汇。美国似乎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了“视觉文化”这个词。“视觉文化”是指后现代社会中日渐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来阐述“文化”的传统阅读方式,逐渐转向以形象、影像这类视觉为主,以语言为辅的一种文化理解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为艺术教育界所关注。目前这股美术教育思潮已风靡全球。
尽管学界对该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但目前主要呈现出两大取向。
一是广义上的视觉文化理解。它更倾向于对所有图像的研究,或者说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对所有一切与图像有关的对象进行研究。如肖伟胜通过总结巴拉兹(Balázs)等学者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得出,所谓“视觉文化”,就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的文化形态。换句话说,广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一种以形象或图像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它包括以巫术实用模式为取向的原始文化、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觉艺术,以及以身心浸濡为旨归的现代影像文化三种主要形态。[18]
二是狭义上的视觉文化理解。肖伟胜认为,狭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指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化,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所谓“视觉化生存”),是以可见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以报纸杂志、广告、摄影、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为精神内核,与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对,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旨在以消费为导向的视觉文化形态。[18]
这一研究取向的视觉文化,以本杰明(Benjamin)的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为代表,着重论述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传播中变得便捷等视觉现象。这是引人深思的。
同时,在国外出现了一批以米尔佐夫、米歇尔(Mitchell)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研究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所有一切通过视力由人类形成和感受的东西都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关注的是视觉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消费者在一个与视觉交接的界面寻求信息、意义和乐趣;对可视物的所有实践的研究等等。[15]
在国内,南京大学的周宪、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这些学者积极撰文,出版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学术发展空间,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耕耘与收获。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视觉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可以说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体”,但纵观各家学者对视觉文化的阐述,这一概念必定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19]在本书的讨论中对视觉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也主要以此两点为导向,来进行深入研究。
(三)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视觉文化研究
1.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出现(www.xing528.com)
2002年,邓肯(Duncum)针对视觉文化方面的议题,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20]这一概念。保罗·邓肯进一步认为,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仅在其建构并传达人类之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时,方具有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21]尽管该学者提出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一词时至今日,并没有完全被艺术教育研究者们所完全接受,但是此概念中包含从古典艺术到当下每日的视觉影像,也强调艺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形式上的多元化,其中诸多内容,无疑具有前瞻性。可以说,该学者所倡导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拓宽了传统意义下的美术教育范畴,引发了人们在科技大潮时代对美术学科的重新反思,从而也有望真切地推进本学科在21世纪的迅猛发展。
此外,较为典型的还有美国学者费里德曼(Freedman)。该学者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今后美术教育的范式转移,应该从当前过分追求西方古典艺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思潮,转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以此来深入挖掘学生身边与视觉艺术相关的主题,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利用在视觉艺术课堂上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日常生活,并有助于实施探究性教学等。[22 23]
在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中,明确提出了“视觉文化”一词:“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10]1可见,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视觉文化内容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视觉文化对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本学科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及折射出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顺应这一时代的世界性潮流,一起融入全球先进学科成果的共同发展与探索之路。
笔者发现,视觉文化议题出现在21世纪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之中。典型的有美国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视觉文化研修会”。2002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第31届世界代表大会”中,视觉文化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不少代表在发言中都谈到了视觉文化与美术的关系。[24]可见,此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重大的关注。
2003年“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在香港教育学院举行,该大会的主题为“视觉文化”。此概念后被相关学者带入内地,并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就这样,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中开始出现了关注视觉文化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一直持续至今。
在这些年由国内几大美术院校所承办的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中,展示与交流视觉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是该会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如,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地区会议”的主题为“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2006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的主题为“图像·文化·教育”;等等。
在相应的会议论文集中也发表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许多成果从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的三大体系来分别阐述,并结合各地的典型案例,最终呈现较为多元与宽广的研究现状。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启示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更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各类动漫、城市生活景观、影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世界,并将其引入到美术课程中,且开发成相应的课例供学生学习。此举引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强烈兴趣。这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了美术课程的探究范围,同时在教学目标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更多的研究。例如,王大根提出了在视觉文化时代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视觉识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前者包括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后者包括视觉感知能力、视觉思维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25];以此让学生获得视觉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的出现对于改变我国当前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指明了美术教师正面临着后现代教育观中诸多美术教育新理念、新思想的挑战。这正是我们许多美术教师所缺少的。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正值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阶段,有许多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来进行探索的。对此,在行文方面,为了保持各个章节内容的完整性,笔者对“视觉文化”的内涵等会有多次提及甚至重复,敬请读者见谅。
(四)学校美术教育中视觉文化研究的转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觉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研究已发生了转型。如黄素兰认为她近年参加的国际美术教育会议再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视觉文化”,这可能与戴(Day)所言的视觉文化已经成为美术课程的一个学习范畴有关。[22]
为此,针对视觉文化的转向,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钱初熹明确地提出了“视觉文化的转型”问题,并深入地阐述了今后这一议题的发展趋势。该学者认为,近十年,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文化日趋多元化倾向的凸显,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澳大利亚等的视觉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其一,创意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与观念艺术的关注;其二,摄影、电影和印刷媒体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三,数字技术已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开发了自己的电子创意领域;其四,提倡以国家为基础的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产生了新的兴趣并重新加以认识;其五,视觉艺术(美术)的语境也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通过全球性的运动,难民和移民已经改变了社会的文化融合。[26]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文化议题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型与分化,相应的学校美术教育也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与呈现更为多元化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