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赫鲁世界史书:历史教训与重复

尼赫鲁世界史书:历史教训与重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并不令人愉快。这不是历史,它们不过是对过去漫长历史的快速一瞥。那种用现在的情况和思想来判断历史人物的做法是十分荒谬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历史,这是每个人都愿意承认的。来自历史艺术长廊中的无数画面纷纷涌入我们的脑海。有人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许多教训;也有人说,历史绝不会重复。

尼赫鲁世界史书:历史教训与重复

历史并不令人愉快。人类尽管自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讨厌而自私的动物。在人类史漫长而沉闷的记录中,充斥着自私、好斗和残忍,但是透过这一切,还是可以看到一线进步的希望。我算是个乐观主义者,往往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不能让我们的乐观蒙住我们的双眼,看不到周围的黑暗之处,看不到不合时宜的、轻率的乐观主义的危险性,因为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都没有给乐观主义太多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些理想主义者和那些不愿轻信的人,这个世界是个很艰难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却没有直接的答案;各种各样的疑问出现了,也不会轻易消失。这世界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愚蠢和苦难?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它困扰着2 500年前我们国家的悉达多王子。根据传说,他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很多次,然后受到了启迪,成了佛。据说,他自问:

梵天(Brahm)怎么能够创造一个世界,

却又让它如此悲惨呢?

既然他是万能的,

他却让世界成为这个样子,

那么他就不仁慈,

如果他不是万能的,

那他就不是造物主了吗?

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为自由而战的斗争还在继续,然而,我们的许多同胞对此并不在意,而是在相互之间争论、争吵,并且以一个宗派或者宗教集团或者狭隘的阶级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忘记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还有一些人对自由毫无想象:

……与独裁者休战,变得温顺驯服,

他们拾起被扔掉的王冠和信条,

给破布和碎片重新镀金。

法律和秩序之名,独裁兴旺起来,并试图镇压那些不向它屈服的人们。奇怪的是,应该成为弱者和受压迫者的避难之所的东西,在压迫者的手中却成了武器。这封信已经引用了好几段语录了,但我必须再引用一段,因为这一段对我很有感染力,而其似乎很适合我们目前的状态。它选自孟德斯鸠的一本书。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

没有哪一种暴政会比在法律庇护下、披着正义色彩的暴政更为残酷,它用同一条船溺死了我们本希望搭救的不幸者。

我给你提供的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概述而已。这不是历史,它们不过是对过去漫长历史的快速一瞥。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感受到了历史的奇妙,你就会自愿地大量阅读书籍,解开联系各个时代的线索。但是只读书还不够。如果你想了解过去,你就必须带着同情和理解来看待过去。要了解一位历史人物,你就得深入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他的生活状况以及他的思想。那种用现在的情况和思想来判断历史人物的做法是十分荒谬的。比如,在当今世界,奴隶制度受到彻底的反对,但是伟大的柏拉图则认为奴隶制度是极其必要的。近些年来,无数人拼命地想要保持美国的奴隶制度。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历史,这是每个人都愿意承认的。但是没人认为使用过去的标准来评判现在也是同样荒谬的做法。尤其是各种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将传统信仰和习俗完全固定了下来,这也许在其诞生之特定年代和国度中产生了某些积极作用,但是对当今时代则极其不合时宜了。

如果你能带着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枯燥的历史也会变得无比生动、丰富起来。你会看到,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之中,无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走在自己特定的历史轨迹之上,他们和我们不同,但又与我们极为相似,都拥有同样的人类美德和弱点。历史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但会给那些洞察历史的人带来不可思议的魔力。

来自历史艺术长廊中的无数画面纷纷涌入我们的脑海。埃及——巴比伦——尼尼微——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并散布到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灿烂文化——克诺索斯和希腊——罗马帝国和拜占庭——阿拉伯人成功地穿越了两个大陆——印度文化的复兴以及衰落——鲜为人知的美洲玛雅文明以及阿兹特克文明——蒙古铁蹄横扫世界——欧洲中世纪以及那些美轮美奂的哥特式大教堂——伊斯兰教来到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始其统治——西欧文艺复兴——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开拓东方航线——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东方——大型机械问世,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欧洲获得世界主导权,帝国主义猖獗横行——现代世界的科学奇迹。

这些伟大的帝国崛起又陨落,遭到后人的彻底遗忘,直到它们的遗迹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从深深的沙土中挖掘出来,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这些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但是许多奇思妙想流传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权势滔天的埃及摇摇欲坠,

慢慢地跌入了人们记忆的深渊;

希腊陨落了,特洛伊之城化为了废墟,

辉煌的罗马已经失去了头上的桂冠

威尼斯的骄傲已然荡然无存。但是孩子们的梦想,

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毫无用处,

好比地上的阴影,一文不值,

却流传至今。

玛丽·柯勒律治(Mary Coleridge)如此吟唱着。

过去给予了我们丰厚的馈赠。的确,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如文化、文明、科学以及对部分真理的了解,都是从古到今的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的确对过去负有义务。但是我们的责任或者义务并非只限于过去,我们也对未来负有责任,也许这个责任还要比对过去的责任更加重要。因为过去已然过去,早已成为定局,我们无力扭转。而未来还在路上,我们也许还能稍微对它产生一丝影响。如果我们在过去已经得到了部分真理,那么还有许多真理隐藏在未来,我们还得一一寻找。但是,过去总是那么顽固,它将我们紧紧地攥在手心,对未来怀着深深的嫉恨。我们必须与过去斗争,奋力挣脱它的束缚,跌跌撞撞地向着未来前行。

有人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许多教训;也有人说,历史绝不会重复。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模仿,或者眼巴巴地盼着它重复发生、一成不变的话,我们是什么都学不到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探寻,努力去发现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从中受益。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得到直接的答案。卡尔·马克思说过:“历史不会提供过去问题的答案,它只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在过去,人们心怀信仰,盲目地相信这一切,从未产生过任何疑问。如果以前的建筑师、修建者和人民大众没有拥有如此虔诚的信仰,他们就不可能为后世留下如此恢弘的寺庙、清真寺以及大教堂。他们恭恭敬敬地将一块一块的石头堆积起来,在上面雕刻出美丽的图案,他们的虔诚由此可见一斑。古老寺庙的塔尖、清真寺的细长光塔以及直指上苍的哥特式大教堂,带着万般虔诚,似乎每一块石头都饱含着对上苍恭敬的祈祷,这些建筑体现出古人心中深深的信仰,虽然我们现今缺乏这样的信仰,但是也会对它们产生无限的景仰之情。但是信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石头的魔力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许多寺庙、清真寺和大教堂仍在继续修建,但是它们已经失去了中世纪时期使其具有无限生机的精神了。它们就像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大楼一样,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

我们的时代与之全然不同。这是一个精神幻灭、充满困惑和迟疑的时代。我们已经抛弃了许多古代的信仰和习俗。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都已经没有了信仰。因此我们找寻着新的途径,新的、与我们所处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真理。我们相互质疑,不断争论,提出了无数的“主义”和哲学。就像在苏格拉底时代,当今时代的人们也怀疑一切,但是这种怀疑已不再限于雅典这样的一座城市了,现在这已经成了全球的普遍现象。(www.xing528.com)

有时,这个世界缺乏正义,充满痛苦,野蛮残暴,让我们深感压抑,满心绝望,看不到任何出路。像马修·阿诺德(Mahew Arnold)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不到任何希望,我们只能做到真诚以对。

啊,爱人,让我们彼此

忠诚坚贞!因为这个世界,

它像梦幻之地在我们面前摊开,

如此多样,如此美丽,如此崭新,

其实没有欢乐,没有爱情,也没有光明

没有确定,没有平和,痛苦也没有助援;

而我们在此也如同身处暗夜的平原,

响遍了抗争斗杀的阵阵杂乱警鸣,

有如无知的队伍趁夜交兵。[1]

但是如果我们深陷于如此阴郁的想法,我们就不可能从人生或历史中获得有用的教训。因为历史能让我们了解发展、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尽管它也会沼泽遍布、泥泞不堪,但是我们还能看到大海、高山、白雪冰川、美妙的星空之夜(尤其是在监狱里!),享受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关爱、投身于共同大业的同志之情、优美的音乐、精彩的书本以及伟大的思想。我们也许会如此感叹:

上帝啊,虽然我居住在地球之上,是地球的孩子,

但是我也是浩瀚星空之子。[2]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赞叹宇宙的瑰丽,愉快地生活在这个充满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但是如果我们沉溺于安逸的生活,逃避他人的痛苦,罔顾他们的遭遇,那么这就丧失了勇气与同情。思想要证实自己的合理性,就必然会转化为行动。“行动是思想的结果,”我们的朋友罗曼·罗兰(Roman Rolland)如是说,“任何不付诸行动的思想都是背叛,都是枉然。如果我们是思想的奴仆,那么我们必须也是行动的奴仆。”

人们逃避行动,常常是因为他们害怕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因为行动意味着风险。远远看去,危险是那么可怕,但是如果走近一观,看起来就不那么恐怖了。它还是会令人感到愉悦的伴侣,给人生带来激情和乐趣。如果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就会时常感觉枯燥,我们将太多东西看得过于平常,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快乐。可是,如果我们暂时失去了它们,我们又会再次感受到人生之中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物究竟有多么珍贵!许多人喜欢攀登高峰,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体验征服险峰、克服苦难所带来的喜悦与豪情。由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感触危险,因此他们的感官就变得更加敏锐,那种命悬一线的生活所带来的快感则会更加强烈。

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要么为了人身的安全,选择居住在浓雾弥漫的山谷之中,要么勇敢攀登高峰,与危险相伴,但能呼吸高处纯净的空气,远眺美景,并迎接新升的太阳

在这封信中,我大量引用了名言和诗句。在信件的末尾处,我还想要引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句。下面的祷告诗出自泰戈尔的《吉檀迦利》(Gitanjali):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

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天国,

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3]

[1] 译文引自《多佛海滩》,王道余译。——译者注

[2] 这是亨利·纽波特爵士(Sir Henry Newbolt)所写《最后的谜》(The Final Mystery)的一句。——译者注

[3] 译文引自《吉檀迦利》,冰心译。——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