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各国把国内所有资源都投入了战争之中,耗费了巨额资金。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英国和法国一直为国力更弱的其他协约国成员提供资金支持,英法两国不断向本国国民借款,还欠下了美国大笔债务。不久之后,法国筋疲力尽,无力再帮助他国了。英国继续勉力维持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终于也在1917年3月之时“弹尽粮绝”,难以为继了,就连它自己都无力偿还5 000万英镑的美国外债了。让英法及其他协约国感到万分庆幸的是,美国在这个紧要关头宣布加入战争,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向所有协约国提供了战争资金。美国通过发行“自由”和“胜利”贷款,从美国国民手中募集到数额巨大的资金,它在战争中大肆挥霍这笔资金,并将之借给各个协约国。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在战后成了世界债权国,所有国家都欠下了美国外债,这是我早就告诉过你的。在战争之初,美国政府欠欧洲的外债总额为500亿美元,然而战争结束之时,欧洲却欠下了总共1 000亿美元的美国外债。
美国在战争期间获得的经济利益远不止这些。美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德国和英国的对外贸易却大为萎缩,现在美国与英国在贸易方面已经并驾齐驱了。美国还囤积了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的黄金以及大量的外国政府股票和债券。
从此美国拥有了至高无上的金融地位。他们只需向某债务国提出归还欠债的要求,就可以让它陷入破产的绝境。因此,他们自然会羡慕伦敦固有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想要占据这一宝座。他们希望让世界最富有的城市纽约取代伦敦的地位,从此纽约和伦敦的各大银行家和金融家就在各自政府的支持之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来自美国的压力动摇了英镑的价值。英格兰银行已经不能履行英镑与黄金自由兑换的承诺,而英国英镑(自此已经脱离了金本位)开始发生价值波动,一路贬值。法国法郎也贬值了。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美元成为唯一稳如磐石的坚挺货币。
在这种状况之下,有人也许会认为货币交易和黄金已经逃离了伦敦,而转向纽约了。但是,说来奇怪,这一切并未发生。外国汇票和金矿出产的黄金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入伦敦市场。这并非是因为人们拒绝美元,青睐英镑,而是因为美元并不那么容易获得。
英国银行通过其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分支机构实行着“承兑”体系。美国银行并没有开设这类驻外分支机构,因此它们无法通过“接收”外国汇票来获得外汇,因此这些汇票自然就会通过英国银行大量流入伦敦市场。面对这个困境,美国银行家们立即开始在海外各国开设分支机构,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银行大楼在许多海外城市拔地而起。但是摆在美国银行家面前的还有另一个困难。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办事员才能承担“接收”工作,这些人必须对当地状况和商业非常了解。英国银行是在长达100年的发展时期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服务体系的,因此在这个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轻易赶超它。
随后,美国人和一些法国、瑞士以及荷兰银行进行合作来对抗伦敦,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尽管法国十分富有,它也在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但是它从未想过要组建外汇交易的通道。因此纽约和伦敦继续展开激烈的争夺,从整体上来说伦敦并未受到影响。1924年,一个有利于纽约的新情况出现了。德国马克在一场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结束后恢复了稳定,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大量出逃瑞士和荷兰的德国资本(资本在遭遇金融风险或者政治危险时常常出逃!)开始回流到德国银行中。德国一加入美国金融阵营之中,伦敦立刻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压力。现在,大量美国汇票就可以不通过伦敦市场就能直接兑换成欧洲汇票。而在伦敦市场上,英国货币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也就是说,英镑并没有固定的黄金价值,它完全脱离了金本位。
现在,伦敦金融家们大为惊恐,他们看到所有利润颇丰的国际汇兑业务都转入了纽约和其欧洲同盟手中,而伦敦却只能吃到一点残羹剩饭。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继续发生,英国首先必须要再次让英镑和黄金挂钩,也就是说,要稳定英镑的价值。这么做将会再次把有利的汇兑业务吸引回伦敦市场。随即在1925年,英镑价值再次稳定下来,回到了原来的水平上。这对英国银行家和债权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胜利,因为英镑价值越高,就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越大。但是,这对英国工业可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它抬高了英国商品在海外的价格,工业家们就很难与美国、德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在海外市场展开竞争了。英国有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工业以拯救它的银行体系,或者说是为了在国际汇兑市场上保持其金融霸权。英镑的信誉得以提升,但是你要记住,英国工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引发了英国的国内矛盾。从此,英国国内失业率上升,煤炭工人罢工和国内工人总罢工持续了很长时间。
英镑稳定下来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英国政府欠下了美国巨额债务,这是一笔流动负债,美国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英国提出偿还要求。如果美国提出这个要求,英国就会立刻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英镑也会随之再次贬值。因此,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们(其中包括斯坦利·鲍德温)纷纷奔赴纽约,就分期(这个过程被称为“借短贷长”现象)偿还战争债务问题与美国达成了协议。欧洲各国都是美国的债务国,对它们来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坐下来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再向美国争取对它们最有利的条件。但是英国政府急于拯救英镑并保持伦敦的金融领导权,因此它们没有时间与法国或意大利协商,它只想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迅速地与美国达成约定。他们的确达到了目的,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接受了美国政府制定的苛刻条件。随后,法国和意大利却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了更为优惠的还款条件。
英国政府如此费时费力,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成功地拯救了绝境中的英镑和伦敦,但是它仍然继续在全球所有市场继续与纽约展开争夺。纽约拥有雄厚的资金,可以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因此很多国家(包括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都被吸引到了纽约,这些国家过去都是在伦敦货币市场借贷的。在提供长期贷款方面,伦敦完全无法与纽约竞争,于是它尝试向中欧各大银行提供短期贷款。在短期贷款方面,银行家的资历和信誉更加重要,因此伦敦占据了绝对优势。从此伦敦各大银行与维也纳的银行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它们与中欧和东南欧的各大银行也建立起了联系(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与此同时,纽约也继续在这些地区开展了一些业务。
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英美竞争也带来了一大好处。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涌入这些地区的巨额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与此同时,在1926年到1927年间,法国也经历了一场通货膨胀,法郎大幅贬值。有钱的法国人(每个法国小资产阶级都有存款)看到法郎下跌,十分担心会赔得血本无归,因此纷纷把钱换成了外汇。他们大量买进外国有价证券和汇票。1927年,法郎再次稳定下来,法郎价值与黄金重新挂钩,但是当前价值仅大约相当于之前价值的五分之一。那些持有外国有价证券的法国人现在都热衷于把手头的证券换成法郎。他们这笔生意真是做得好极了,因为他们之前拥有的法郎数量现在翻了五番,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他们一直坚持持有法郎的话,他们遭受的损失一定会十分惨重。法国政府决心利用这个时机大赚一笔,它用大量新印法郎纸币买下了其国民手中全部外国汇票或有价证券。从此,法国政府持有了大量的外国汇票和证券,突然变得非常富有了。事实上,它的外汇储备为彼时诸国之最。它完全没有想过要和英美竞争金融领导权,当然它也没有足够的资格与之竞争。但是它能够对英美两国造成极大的影响。
法国人素来谨慎,他们的政府也同样如此。他们宁愿稳扎稳打,赚点小钱,也不愿意冒着失去现有一切的风险去赢取巨大的利益。因此,法国政府十分谨慎地把多余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借给了信誉极好的伦敦公司。他们只收取英国银行2分利息,而英国人转手将这笔钱贷给德国银行,收取5到6分利息。德国银行又把这笔钱以8到9分利借给维也纳的银行。最终,当这笔钱来到匈牙利或者巴尔干地区时,利息可能已经高达12分了!风险越大,利率越高,但是法兰西银行不愿意承受任何风险,所以选择了与安全度高的英国银行进行交易。这样,法国就把一笔数额极为惊人的资金(包括它购买的英镑外币汇票)存放到了伦敦,成了伦敦与纽约展开竞争的一大动力源泉。
与此同时,贸易危机加剧,经济更加萧条,农产品价格不断跌落。1930年秋天,小麦价格长期下滑,东欧国家的银行就无法从债务人那里收回贷款,因此它们也无法偿还从维也纳借来的英镑和美元贷款。这就引发了维也纳的银行业危机,维也纳最大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Credit-Anstalt)破产倒闭了。在这场风波之下,德国银行摇摇欲坠,德国马克似乎马上就要崩溃了。这也许意味着英美在德国的资本也会遭遇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胡佛总统宣布延期偿付债务和战争赔款。如果美国坚持要求偿付战争债务,德国的金融体系就会彻底崩溃。实际上,就连延期偿付战争债务也完全不够了,德国甚至都不能偿还他国借款,因此只能再次同意它延期偿付所有的债务。(www.xing528.com)
这就意味着英国借给德国的大量短期贷款都锁定在德国了,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冻结”。伦敦银行家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因为他们不得不偿付债务。他们一直指望能够从德国收回欠款。法国和美国向英国提供了1.3亿法郎的借款,但是它们的支援来得太迟了。恐惧情绪在伦敦金融圈中蔓延开来,每当出现大恐慌,人们都想要把钱从银行中取出来。1.3亿法郎很快就用完了。你必须记住,英镑实行金本位制,这就意味着每个拥有英镑的人都可以要求兑换黄金。
1931年9月,英国政府被迫废除金本位制,英镑再次成为不稳定的货币了。英镑迅速贬值,含金量降到仅148左右,相当于贬值前英镑价值的三分之二左右。
这一天所发生的事件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洲将之看作大英帝国即将分崩离析的征兆,因为这意味着伦敦不再主导世界货币市场了。但是他们的期望(欧洲和美国都讨厌大英帝国,更不要说亚洲了)有些为时过早了。
英镑贬值也动摇了许多国家的货币体系,这些国家还存有大量英镑纸币,似乎还把英镑当作可以随时兑换成黄金的货币。既然英镑已经不能兑换黄金了,而且它也已经贬值了30%,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也就随之贬值,英国将它们拖垮了,迫使它们也不得不舍弃了金本位。
法国现在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它所施行的谨慎政策让它受益匪浅。英美两国的贷款都在德国遭遇了冻结,英国的境况尤为严重,它们都急需资金帮助,而法国却储备了大量的外汇和金法郎。英美政府都向法国示好,用尽全力诱使它与自己一方结成同盟来对付另一方。但是法国太过谨慎了,拒绝加入任何谋划,因而就失去了这次讨价还价的绝好机会。
1931年末,英国举行了议会大选,“国民政府”在这场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事实上这就是保守党的胜利。工党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有传闻称,工党政府可能会没收中产阶级的资产,这就让英国中产阶级人士惊慌失措。而大西洋舰队英国水手因工资锐减发动兵变,尽管这场哗变只持续了很短时间,但也让英国中产阶级感到恐慌。因此,英国中产阶级一拥而上,纷纷对以保守党为首的国民政府表示了支持。
尽管危机四伏,危险不断,在英镑贬值之后,英、美、法三大国却仍然不能合作解决问题。它们都喜欢单枪匹马独自行事,一心只想打压对方,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地位。它们本来可以团结起来,共同组建国际联合汇兑市场,而非是为金融领导权争得头破血流。但是,它们宁愿各行其是。英格兰银行开始帮助伦敦重夺其失去的地位。让全世界都惊讶的是,尽管英镑并没有回归金本位,但是英格兰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达到了它的目的。当英国脱离金本位制之时,其他国家的国有银行(被称为中央银行)抛售了所有英镑汇票以换取黄金。它们一直储备着大量的英镑汇票,这是因为英镑汇票随时可以兑换成黄金,因此可以被看作黄金。大量英镑汇票突然遭到抛售,英镑就迅速贬值了30%。英镑贬值让欠下英镑债务的债务者们(包括一些政府和大企业)选择使用黄金来偿还债务,因为他们现在可以少还30%。因此,大量黄金流入了英国。
但是,真正流入英国的黄金是来自印度和埃及的。这些贫穷的英国殖民地被迫开采埋藏的资源来帮助富有的英国巩固其金融地位。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在英国的需要面前,它们的愿望和利益完全一文不值。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可怜的印度卢比的故事说来话长,令人痛心。印度卢比被迫不断地发生价值波动,以符合英国政府和投资家的利益。在这里我不会深入讨论货币问题,我只想告诉你,战后英国政府在印度进行的一系列与货币问题相关的活动给印度带来了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
卢比跟随着英镑发生了贬值,印度国内的黄金价格自然也就随之上涨了,换言之,黄金就可以换取更多的卢比。印度极其贫困,经济十分困难,这就使得印度人民卖掉了手头一切黄金饰品或物品,换取更多的卢比,用来偿还欠下的债务。各种小件黄金就像潺潺的溪流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汇入银行,而银行转手将这些黄金在伦敦市场上售卖,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印度的黄金就是以这种方式不断地流入英国的,数额大得惊人。这个过程仍然还在继续进行。正是来自印度以及埃及的黄金帮助了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渡过了难关,让他们获得了足够的黄金,用以偿还1931年9月向美国和法国的贷款。
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最富有的国家,都在竭尽全力保有本国的黄金储备,并想尽办法增加黄金储备量,但是印度反其道而行之,这真是十分奇怪的现象。美国和法国政府在银行保险库中囤积了数量巨大的黄金。各国将黄金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只为将这些黄金又藏进地底深处的银行保险库中,这个过程真是十分奇特。包括英国殖民地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宣布黄金禁运,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人将黄金带到境外去。英国脱离金本位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黄金储备。但是印度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印度的金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利益所需。
常有传闻称,印度囤积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仅仅只有极少数有钱人才拥有这些贵金属。然而印度的普通大众却一穷二白。经济状况稍好的农户拥有零零星星的几件金饰,这就是他们所有的“家当”了。这里也没有银行设施。经济萧条造成印度人民生活困难,而黄金价格上涨让他们愿意卖出手头的黄金小饰品,印度的黄金就逐渐地流出了国境。国家政府本应将这些黄金储备起来,因为黄金是唯一受到公认的国际支付手段。
让我们回到英镑与美元之争的话题上。通过这些方法和其他聪明的手段(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英格兰银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1932年初,由于美国资本同样也在德国遭到冻结,所以美国出现了银行业危机,英格兰银行这次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在这场银行业危机中,许多美国人卖出美元债券,购进英镑债券。有此英国政府得到了大量美元汇票,随后它用这批美元汇票在纽约的国有银行兑换成了黄金。由于美元实行金本位制,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用美元来兑换黄金。就这样,英国的黄金储备大大增加了,英镑再未遇到任何问题,也未继续贬值,尽管它并没有回归金本位制,价值仍然在不断波动。在拥有了大量外国汇票和有价证券之后,伦敦再次成了伟大的国际兑换中心市场。我在之前写给你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过,在美国严重的银行业危机中,数以千计的小银行遭遇了灭顶之灾。而这场银行业危机的发生,让纽约暂时在这场斗争中成了失败的一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