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利亚被分裂成五个独立的国家,保留本土丧失富饶地区

叙利亚被分裂成五个独立的国家,保留本土丧失富饶地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托管了叙利亚,而英国则接管了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叙利亚国家议会召集开会,决定在统一的叙利亚内采用民主立宪制。叙利亚这样一个小国竟然被划分为了5个独立的国家。而保留下来的叙利亚本土就失去了一些最富饶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的分裂还没有停止。法国分裂叙利亚的行径,以及它蓄意挑起宗教和民族纠纷的做法,使得事态变得更为严峻,而叙利亚国内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叙利亚被分裂成五个独立的国家,保留本土丧失富饶地区

在土耳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中,阿拉伯各国的觉醒来得最晚,尽管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之间早已势同水火。在阿拉伯世界中首先出现了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复兴。这股浪潮始于19世纪60年代,首先在叙利亚兴起,随之蔓延到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1908年,土耳其国内爆发了青年土耳其党革命,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遭到废黜,从此以后,各种政治运动日益高涨。民族主义思想在阿拉伯人中传播开来,不论他们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开始渴望把阿拉伯国家从土耳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并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统一。尽管埃及也是讲阿拉伯语的国家,但是从政治上说,它基本上与阿拉伯世界其他国家联系不深,因此这个设想中的阿拉伯国并未包括它,这个国家只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囊括在内。阿拉伯人还希望土耳其苏丹能把伊斯兰宗教领袖(哈里发)的职权归还给阿拉伯王朝,从而实现伊斯兰宗教领袖对这片土地的领导。虽然这只是一个宗教诉求,但是人们还是趋向于认为这是一次民族主义运动,而且这个运动将对阿拉伯人的重要地位和昔日荣光的恢复大有助益,因此就连信奉基督教的叙利亚阿拉伯人都对此表示了支持。

甚至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就开始利用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大做文章,密谋从中获得好处。在世界大战中,英国对阿拉伯国家做出许多承诺,答应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伟大的阿拉伯王国,而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Sherif Hussein)沉迷于英国人的花言巧语,梦想成为阿拉伯王国伟大的统治者和哈里发,因此他就与英国人结为同盟,开始带领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的统治。叙利亚的阿拉伯人,不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踊跃地加入了侯赛因的反抗队伍中。很多叙利亚的革命领袖被土耳其当权者送上了绞刑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月6日是这些被擒者受刑的日子,绞刑分别在大马士革贝鲁特举行,因此直至今日,这一天都是叙利亚全国追悼民族英雄的纪念日。

英国出资扶持了这场阿拉伯起义,最终这次起义取得了胜利。但是,大战结束之后,原来隶属于土耳其的阿拉伯领土却几乎都落入了英国人之手,土耳其帝国则分崩离析了。

战争结束之后,是该要决定这些阿拉伯国家的命运了。获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协约国,或者就是英法两国政府,装模作样地宣称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目标就是“完全彻底地解放长期受土耳其政府压迫的人民,并建立起国家政府和机构,人民可以自由选择政府,并赋予其权力”。英法两国政府共同占有了更多的阿拉伯土地,继续实现着这个冠冕堂皇的高尚目标。在国际联盟的批准下,英国和法国获得了托管权,这是帝国主义势力夺取他国领土的新办法。法国托管了叙利亚,而英国则接管了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而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汉志王国(Hejaz)则由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接管,但是他是英国保护扶植的对象。尽管当初英国承诺会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但是它和法国以这种方式将这片广袤的疆域分割成不同的板块,使其分别处于不同势力的托管之下。而看似独立的汉志王国实际上仍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阿拉伯人对这种分裂大失所望,坚决拒绝接受这种安排。但是更多的意外和失望还在等着他们,这是因为帝国主义还会推行分裂政策,甚至在每一个托管地区内继续分而治之,以达到轻松控制的目的。现在我们就可以分别来一一认识这些国家了。让我首先介绍法属叙利亚托管地吧。

1920年初,在英国的支持下,埃米尔·费萨尔(Emir Feisal,汉志王国侯赛因国王的儿子)领导下的叙利亚阿拉伯政府成立了。叙利亚国家议会召集开会,决定在统一的叙利亚内采用民主立宪制。但是这仅仅持续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随后在1920年夏天,法国介入其中,由于它拥有国际联盟批准的叙利亚托管权,因而轻而易举地就把费萨尔赶下了台,并强制占领了这个国家。叙利亚是一个小国,全部人口不到300万,但是法国这次可真是捅到马蜂窝了,因为叙利亚阿拉伯人,不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现在都坚定了获取民族独立的决心,他们断然拒绝屈从于另一个强国的统治。在这个国家中纷争从未停歇,地方起义此起彼伏,因此法国不得不派驻大批军队镇压叙利亚境内的动乱,以维持它的统治。随后法国政府又玩弄起帝国主义的惯常手段,将叙利亚分割成更小的国家,激起宗教和民族纠纷,以此削弱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这是蓄意为之的政策,就差没有冠冕堂皇地宣布要“分而治之”了。

叙利亚这样一个小国竟然被划分为了5个独立的国家。黎巴嫩国(Lebanon)在西海岸之滨和黎巴嫩山脉附近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国家里,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这些人被称为“马龙教徒”(Maronite)。法国人给予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因此成功地把他们争取了过来,一起对付叙利亚阿拉伯人。

黎巴嫩北部沿岸还建立起了另一个小国,这个小国地处群山之中,居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维斯人(Alawis)。第三个小国亚历山大勒塔(Alexandretta)则建立在更远的北部,它与土耳其接壤,国中居民大多讲土耳其语

而保留下来的叙利亚本土就失去了一些最富饶的地区。更糟糕的是,它远离海岸,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叙利亚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地中海国家,而现在这一传统关系被无情地斩断了,它不得不望着眼前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而黯然神伤。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的分裂还没有停止。又一个山区小国切断了和它的联系,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德鲁兹人(Druz)是这个被称为德鲁兹山(Jebel ed Druz)地区的原住民。

叙利亚人从始至终都极度反感法国的托管。在这里,各种冲突此起彼伏,大型示威活动时有发生,阿拉伯女性也积极地投身到了这些政治示威游行之中。法国政府采用高压手段,对这一系列的反抗行为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法国分裂叙利亚的行径,以及它蓄意挑起宗教和民族纠纷的做法,使得事态变得更为严峻,而叙利亚国内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了稳定局面,法国采用了英国在印度的做法,大肆压制个人和政治自由,并派出大量的间谍和特工严密地监视着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他们任命“忠诚的”叙利亚人为官员,这些人则被叙利亚人民看作国家的叛徒,在人民当中没有丝毫影响力。当然法国人指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最为真诚的动机,他们还宣称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教化叙利亚人,帮助他们建立起成熟的政治体制并获得独立”。这句话听上去多像英国在印度的说辞啊!

叙利亚的局势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尤其是斗争以及较为落后的德鲁兹人问题激化了矛盾,使得冲突一触即发。法国总督对德鲁兹人头领玩起了阴谋诡计,他邀请他们前来做客,却翻脸扣下他们作为人质。这个恶劣的事件发生在1925年夏季,德鲁兹人由此愤然揭竿而起。这个小范围的反抗行动迅速蔓延到叙利亚全境,叙利亚各地纷纷加入战争,为民族独立和团结而战。(www.xing528.com)

叙利亚独立战争是一次值得铭记的事件。这个国家相当于印度两到三个地区的面积,但是它能勇敢地反抗法国这个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当然,叙利亚人根本无法与人数众多、装备优良的法国军队展开真刀真枪的大规模战斗,但是他们能让法国无法在农村地区站稳脚跟。法国只能占领那些大城镇;即便如此,这些法国占领区还会时常遭到叙利亚人的突袭。为此,法国人射杀了大量的反抗者,烧毁了无数的村庄,竭尽全力对叙利亚实施着恐怖统治。历史名城大马士革也在1925年10月遭到炮轰,城中大多损毁严重,到处一片狼藉。整个叙利亚沦为了一座军营。尽管法国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这场起义仍然坚持了两年之久。最后强大的法国战争机器还是碾轧了这次反抗运动,不过叙利亚人做出的伟大牺牲并非是徒劳无功的。通过这次战争,他们已经坚定地表明自己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也让世界看到他们是多么英勇不屈。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企图让外界认为这场起义是由宗教纷争引起的,并想要利用基督徒来对付德鲁兹人,但是叙利亚人明确地提出,这场起义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并非是出于宗教目的。在反抗行动开始之初,在德鲁兹国境内就成立了一个地方政府,这个政府发布宣言,呼吁国民参与这场独立战争,以赢得“一个完整叙利亚的完全独立,”让这个国家“能够自由选举国民代表大会,起草宪法,赶走外国占领军,建立起国家军队,保卫国家安全,并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人权来安邦兴国”。因此,法国政府及其军队企图镇压的是一群坚持法国大革命原则和权利的人,而这些原则和权利却是法国人自己一直所拥护的。

1928年初,对叙利亚的戒严令终止了,新闻审查制度同样也取消了。许多政治犯获得了释放。根据民族主义者的诉求,国民代表大会得以召开,宪法的制定也提上了日程。但是,法国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把叙利亚划分为不同的选区(这与印度现在的情况一致),从而播下了矛盾的种子。穆斯林、希腊天主教徒、希腊东正教徒以及犹太人被安排到不同的隔间里面投票,每个投票者都被迫投票给自己的宗教教派。因此,大马士革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面,法国人的居心昭然若揭。叙利亚民主主义者的领袖是新教徒,他不属于任何一个选区,即使他是大马士革城内最受欢迎的人,也最终没被选出来。穆斯林获得了10个位子,他们提出要放弃一个,把它让给新教徒,但是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断然拒绝。

尽管法国人万般阻挠,叙利亚民族主义者仍旧控制了国民代表大会,并起草了宪法,以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叙利亚将成为一个共和国,国家权力必须来自人民。在这份宪法草案中并未提及法国以及它对叙利亚的托管权。法国人对此表示强烈抗议,但是国民代表大会决不妥协,因此双方互不相让,斗争旷日持久。最后,法国高级专员建议在这份宪法草案中加入一条过渡条款,这条过渡条款的大意是,在法国托管权存续期间,宪法草案中任何一条违背法国托管义务的条款均不能应用生效。这个说法十分含糊,但是这的确是法国所做出的巨大让步了。但是,国民代表大会还是寸步不让。于是法国政府就在1930年5月解散了国民代表大会,在同一时间公布了它所制定的宪法草案,并附加了那条过渡条款。

因此叙利亚本土成功地达到了它几乎全部的要求,而且还并未做出妥协或是放弃任何一条要求。还有两个遗留问题:一是托管权的终结,这个问题不解决,过渡条款也没法终结;二是叙利亚的统一问题,这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1]。除此之外,宪法本身是与时俱进的,而且它是专为完全独立的国家所制定的。叙利亚人在伟大的反抗运动期间展示了他们英勇不屈的精神,之后在和谈期间,他们再次显示出这种不屈不挠和坚忍不拔的勇气。对于完全自由的要求,他们绝不接受一丝一毫的更改和解释。

1933年11月,法国向叙利亚下议院递交了一份条约。尽管下议院议员绝大多数都是亲法的温和派,但是这份条约也遭到了他们的断然拒绝。这是因为法国坚持要求继续保持叙利亚的分裂现状,还要求保留法国在叙利亚的军营、营房、专用机场以及驻军[2]

[1] 这个问题最终没有解决。按1936年签署的《法国-叙利亚独立协约》中的规定,叙利亚收回德鲁兹山和阿拉维斯地区。亚历山大勒塔则于1939年加入土耳其共和国。而黎巴嫩国一直独立至今。——编者注

[2] 直到二战后的1946年,英、法军队才完全撤出叙利亚,这标志着叙利亚的独立。——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