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业跨国经营:开放冲击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银行业跨国经营:开放冲击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的研究文献来看,一家银行之所以要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经营业务主要是源于四大假说。实际数据表明,某个特定国家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该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浪潮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这说明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还需要做出新的解释。该假说认为银行业跨国经营跟随的不是客户而是竞争对手,即银行业进入东道国银行业的决策某些时候仅仅是对竞争对手的行动做出的反应。

银行业跨国经营:开放冲击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从企业跨国经营动机角度对银行业跨国经营动机的综述

1.比较优势理论

这是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其核心是“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可以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问题,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银行业跨国经营问题。各国的银行业以比较优势原则开展国际业务。Aliber(1976)认为各个国家银行业存贷差存在差异,一价定律的贸易理论意味着各国银行业的效率差异会逐步缩小,然而由于各国金融管制或金融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各国银行间的成本差异成为常态,因而,只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其银行国际业务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25]

2.内部化理论

科斯的内部化理论最早被用来解释企业的跨国行为,该理论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的,由于原料供应或者产品销售环节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将本国企业扩张到原料供应地或者产品销售地,使原料供应或者产品销售内部化。跨国银行的产生正是这种所谓“科斯型企业”的扩张。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管制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中间产品交易的低效,因而,跨国银行将银行的外部交易转化为内部交易。为了实现内部交易,跨国银行则需要在海外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LI理论)

John H.Dunning于1977年提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总结出决定企业跨国经营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为: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Dunning的OLI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所有权优势包括银行的规模、融资能力以及员工等因素;区位优势包括输出入价格、贸易壁垒、税收体系、制度环境等因素;内部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失灵与不完善。所有权优势是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内部化优势是动力,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投资地点。银行客户关系经营管理技能、国际信誉、区位以及规模经济等都是推动银行向外扩张的重要因素。[26]

(二)从各种假说角度研究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综述

以上理论均是从企业跨国经营的角度发展演绎的,将跨国银行经营的研究纳入跨国公司的研究。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的研究文献来看,一家银行之所以要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经营业务主要是源于四大假说。比如,Aliber(1984)在探讨国际银行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时总结了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各种假说,包括跟随客户假说、跟随领先者假说、寻求机会假说以及规避管制假说等。[27]

1.跟随客户假说(www.xing528.com)

对于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传统的说法是:银行业跨国经营是要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服务,是跟随客户以提供银行服务的一种反应。实际数据表明,某个特定国家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该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浪潮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银行跨国经营迅速扩张的同时美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也在迅速扩张。跟随客户假说的依据是:东道国的银行业过于落后从而不能服务于母国的跨国企业。这种假说被用来解释19世纪殖民地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增长。然而,最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东道国(工业化国家)的银行业能够为跨国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之后,跟随客户假说被修正为:跨国银行为避免失去客户,跟随客户到东道国建立分支机构以为原本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Aliber,1984)。这一解释与Williams(2002)提出的防御性扩张假说基本一致。Williams对防御性扩张假说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分析,防御性扩张促进了跨国银行规模的扩大,影响着跨国银行在东道国采取的组织形式,但对跨国银行利润的影响有限。[28]

但是,Aliber(1984)认为追随客户假说的解释力度有限,因为跨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原因和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的原因可能是一致的,但两者的扩张可能是相互独立的。Daniel E.Nolle和Rama Seth(1998)研究了在美国的6家外资银行(母国分别是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贷款模式,发现这6家外资银行中有4家将多数贷款借给了美国的企业,并非母国企业。这说明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还需要做出新的解释。[29]

2.跟随领先者假说

跟随领先者假说是从跟随客户假说发展而来的。该假说认为银行业跨国经营跟随的不是客户而是竞争对手,即银行业进入东道国银行业的决策某些时候仅仅是对竞争对手的行动做出的反应。在跟随领先者动机下,由于某一银行不想失去其在本国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当该银行的竞争者进入海外市场发展时,该银行往往决定进入同一市场以维护自己的竞争地位。L.Engwall和M.wallenstal(1998)对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的动机进行了探讨,检验了瑞典银行海外扩张的策略,结果显示这些银行倾向于在重要的金融中心建立分支机构,这些银行进行海外扩张往往选择在已经有很多国际银行的区域建立分支机构,银行间倾向于相互跟随并相互竞争。[30]Claudia M.Buch和Alexander Lipponer(2006)发现银行的外国直接投资常常集中于某些国家,并利用德国银行业1996—2003年间的FDI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大银行之间更多的是竞争效应下对市场的争夺即跟随竞争者,小银行由于资源有限往往是跟随领先者大银行来布局自己的海外扩张。[31]

3.寻求机会假说

寻求机会假说意味着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原因是寻求机会,寻求的机会可能是新的市场或新的盈利。Aliber(1976)认为,如果银行所在的母国有相对较低的存贷差,该国银行业就有动力去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因为它们具有发达的管理技术和经营诀窍来降低边际成本。[32]许多实证研究支持外资银行被东道国盈利机会吸引的观点。比如,Dario Focarell和Alberto Franco Pozzolo(2000)探讨了哪些因素影响着银行海外扩张和哪些因素影响着银行进行海外扩张目的国的选择。他们以经合组织的2 500家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银行跨国经营的因素是银行的规模以及母国银行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有效性;而跨国银行海外扩张倾向于进入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往往有着比较高的预期经济增长率和相对缺乏效率的当地银行体系;然后是东道国对外资银行进入和经营活动的监管情况;最后是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Focarell和Pozzole的研究成果更适合解释银行到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动机——寻求获得高额利润的机会。[33]Aneta Hryckiewiczr和Kowalewski(2008)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1994—2004年间外资银行参与中欧的四个银行市场的决定因素,认为中欧银行市场的高增长潜力和低水平的金融体系是首要因素,其次是是否与母国具有相似的法律渊源,母国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距离也是考虑因素。司巍(2008)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动机和原因,认为追逐存贷款利差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因,当然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外资实体经济规模扩张也是重要原因。[34]侯璐璐(2014)也认为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主要考虑东道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地理文化和法律环境等因素。[35]事实证明,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与其进入发达国家的原因存在差别。跟随客户假设对发展中国家适用性较低,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真正兴趣可能在于开发东道国的盈利机会,寻求新的有增长潜力的市场。[36]

4.规避管制假说

银行是经营风险业务的特殊机构,管理和规避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因而东道国对银行业的监管程度也是影响银行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离岸金融业的国际交易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离岸金融业没有准备金要求且往往不存在利率信贷限制。Kindleberger在1974年就发现东道国在银行业的监管中经常出现“严内松外”的现象,外资银行更愿意到这些国家建立分支机构。[37]Dario Focarell和Alberto Franco Pozzolo(2000)也认为东道国对外资银行进入和经营活动的监管情况是影响跨国银行进行海外扩张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经营活动监管限制较少的地方,也是外资银行出现较多的地方。上述研究成果及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实践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银行跨国经营的规避管制假说。

除此之外,关于跨国银行经营的假说还包括分散风险假说、银行综合优势假说和参与银行体系重整假说,然而这些假说少有理论与实证的支持,在此不做详细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