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人主义:维护和促进天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的神圣责任

天人主义:维护和促进天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的神圣责任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也称天人主义,天地是由万物相互依赖组成之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之一员,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继续存在之权利,人类和大自然其他万物是平等的。维护和促进天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才是人类最神圣责任。

天人主义:维护和促进天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的神圣责任

生态文明也称天人主义,天地是由万物相互依赖组成之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之一员,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继续存在之权利,人类大自然其他万物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立一族之道和一类之道,更要立万物之道。人类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其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反之则是有害和错误的。维护和促进天地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才是人类最神圣责任。人类不仅应当像敬畏自己生命那样敬畏所有生命,更应把万物生命看作与同胞生命同样重要,这才是人类应立之“生民”大命。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之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之标志。《周易》说:“见龙在天,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大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希腊“城邦”之代称。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必须依赖集体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采集渔猎,这个阶段长达上百万年。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铁器出现使人类提高了改变大自然能力,并产生了质变,这个阶段大约有一万年。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至今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大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发展使人类征服大自然能力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又表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以及其他万物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绿色代表希望和生机。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发展规律,工业文明改变了这种规律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范围之内,造成了生态危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之总称,是地球特有圈层,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空间。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绝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比一张纸还要薄。生物圈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自我调节系统。生物圈存在之基本条件是:第一,必须获得来自太阳之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都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取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之液态水。所有生物全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量生命活动之温度。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各种营养元素。1875年,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就提出生物圈学说,认为地球上有生命活动领域及其居住环境是一个整体。生物圈内每个生命活动都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地变化。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生命,为了获得足够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话就体现了这一简单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生物圈生命活动,这种简单关系显然是不行的,生物圈有其自身解决办法。生物圈中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包括人类),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被称为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吃草为主,属一级消费者;有些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被称为二级消费者;还有些以捕食肉食动物为生,被称为三级消费者。人类则是杂食动植物为生。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消费者,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之物质和能量,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完整物质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只有在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相互作用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包括人类社会各个系统,否者,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秩序,所以要善待万物,善待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要善待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之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之一员,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繁荣和谐。因此,只有保护生物圈以及整个地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命才能延续。(www.xing528.com)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大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类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之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和谐,也追求人与人和谐,而且人与人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之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之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新取向,也给予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追求物质文明深刻反思。自然资料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拥有物质财富有限性,人类必须从单一性追求物质财富中解脱出来,追求丰富精神生活,才能使人健全发展,这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主体,因为只有人才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之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自然界主体,自然界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界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界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界,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界,因而人类要尊重一切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之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还是西方可持续发展观,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之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人性,而是以人为本、生态和谐为原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种非循环生产,而生活方式又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大量消费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却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构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互利共赢。人类生活方式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