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提出“四为”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天下之变化是当时宋儒无法预测的,一千多年来,世人对“天地”之认识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今时之天不是宋时之天,今时之地也不是宋时之地,天下之内涵也更加丰富深远,天下之色彩也更加斑斓多彩。现代人解读“为天地立心”之意义,必须先理清在当下背景下“宇宙”、“天地”、“天下”、“地球”、“世界”、“国家”、“国际”等概念及其关系。
“宇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空间,包括东、西、南、北等一切地点,无边无际,指无限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时间,指一切时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指无限时间。“宇宙”指所有时间和空间,把“宇宙”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独特的智慧。中国古人对宇宙观念认识有一个演化过程,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就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未始有有始者。”认为宇宙有其开辟之时,也有其开辟以前之时,也有其开辟以前之以前之时。《淮南子》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之物质状态到混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之过程。古希腊人也存在类似见解,留基伯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空间作漩涡运动,结果轻之物逃离逸到外部虚空,而其余之物则构成了球形之天体,从而形成了宇宙。西方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认为: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和事件构成之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之综合体。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论,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而宇宙之形状现在还是未知的,只存在人类大胆想象之中。有人说宇宙其实是一个类似人样之生物小细胞。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发展史可表示为一个右端开放之封闭曲体,左端中心为爆炸起点,向右延伸137亿年,到达现在形成之开口部,从左往右依次为:启点、40万年初期膨胀、近4亿年黑暗期、出现恒星、星系和行星发展期、含有暗物质与暗能量加速膨胀期。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类开始从科学角度探讨太阳系之起源。1644年,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之漩涡说;1745年,布丰提出大彗星与太阳系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之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太阳系起源之星云说。现在探讨太阳系起源之星云说正是在康德和拉普拉斯星云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还在继续探索宇宙之奥秘和起源,未有定论。汤因比认为:“即使科学仍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它的进步可能也不会超过过去和现在就企及的范围。关于我们感官认识的宇宙运转方式或是宇宙为什么存在的这些问题上,未来的科学恐怕不会使我们比过去了解得更多。”
“地球”这个名字来源于对人类生存之大地形状之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球体哲学上“完美性”和数学上之“均衡性”而提出“地球”这个名称和概念。英语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从今天天体构成说来看,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第三颗行星,地球已有40多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绕着地球周期性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周期绕太阳公转,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宇宙天体中之构成是:半人马星座——银河系——第三臂旋——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地球是人类居住之行星,人类也称地球为世界。地球上之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人类生存。地球上之人类现分成大约200多个独立主权国家,人类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互相联系。人类文明曾经有过很多对地球产生及人类产生之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观点。今天之天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之不规则椭圆球体。上古时代,人类对地球之产生一无所知,只见蓝天上飘着白云,太阳高高在天上转动,发出强烈之光和热,到了晚上,天上又出现月亮和星星并慢慢转动着,地上有众多花草树木,泥土石块,飞禽走兽,江河湖泊,江河之水在不停地流动,天空突然刮风下雨,有时还会出现一道闪光,然后雷声大作,震动四方,地球上这一切奇怪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类祖先不断在思考和探索着地球形成和人类产生之源,渐渐地在上古中国人中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辟地之故事。传说在地球形成之前,天地混沌一体,像一只鸡蛋,万物都在里面,其中还生出一个人,叫盘古氏。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渐渐地动起来,慢慢分离,盘古氏生活在天地之间,也活跃起来,他一日九变,上下跳动,于是,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他不断地将天向上推,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长得极长。天不断地升高变宽,地不断地下沉加厚,直至天和地离开九万里时,达到了极限,就变成了天地。盘古氏开天辟地,由于过度劳累而病倒了。在他临近死亡之时,其身体突然化作天上地下之万物。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身上隆起之部位变成了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其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星星和地下草木;其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铁块和美玉;其呼吸变成了风云,喊声变成了雷霆,流出之汗变成了雨水;身上长出了众多小虫,经风一吹,变成了活生生之人和动物。盘古开天辟地并化作万物之传说,形象生动,颇为感人,但不可能是真的,此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上古人对地球形成和人类产生之幻想,构思奇妙,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意境广阔,体现了中国上古人之智慧,说明地球上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且充满了生机。盘古氏把一切都献给了这个世界和人类,他是开天辟地之英雄,千万年来受到中华民族人民之崇敬。现在在海南、桂林、湖南等地还有盘古氏墓和盘古氏庙,世人还规定农历十月十六为盘古氏生日,每逢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纪念开天辟地之祖。
在西方国家,从古巴比伦废墟中挖出之楔形文字,则记载着神在6天之中创造了时间和用黏土塑成第一个人之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希伯来人挪用到《圣经》中,成为“上帝创造万物”之宗教教义。《旧约·圣经》第一章“创世纪”描写了万能之上帝耶和华在6天中创造万物之故事:世界伊始,地上是浩渺无际之水,暗淡无光;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从此有了光明和黑暗、白昼和黑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空气,把水上下分开,空气为天,天上之水是云和雨,地下之水是江河湖海;第三天,上帝创造了海洋和陆地,让大地长满青草树木;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分管白天黑夜;第五天,上帝创造了水中之游鱼、空中之飞鸟,让海洋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上帝创造了地上生活之昆虫野兽,并且按上帝之形象创造了人,让人来掌管世界。到了第七天,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就休息了,于是这一天也就叫安息日。
中国古代还有盖天说和浑天说。《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间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按照这个说法,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北极是“盖笠”状居天穹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之出没,并非真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能看到它们照耀。东汉学者王充解释说:“今试使一人把大火炬,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矣。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晋书·天文志》还记载:“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是天圆地方说。南北朝祖暅著《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方下;一云天如欹东盖,南高北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之盖天说有不同说法。盖天说形成于周初,而到了汉代《周髀算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和定量化之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人认识宇宙结构之新阶段,在描述天体运动方面有重大历史意义。汉赵爽注《周髀算经》里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对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个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着不同之“衡”运动。这个“七衡六间图”力图定量地表达盖天说,以及太阳运行之轨道,盖天说也称周髀说。
中国古代人还有浑天说。浑天说始于战国时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圜”是天球之意。而西汉末年杨雄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浑天”也指浑天仪。浑天说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襄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于空中,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认为地球浮在空气中,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之地动说。浑天说比盖天说更进了一步,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个整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所有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关于天球概念十分接近。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用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位置和计量天体运动,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之界限,而认为“天球”之外还别有世界。所以,张衡还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运动之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球面天文学。
在古代欧洲则有地球中心说,也称地心说,它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之宇宙学说。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后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完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之中心,而其他星球都围绕着它运行。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尤德塞斯又提出以地球为中心,各个星体以多层同心球方式环绕地球之宇宙体系。他认为,镶嵌着所有恒星之恒星同心球在最外层,以北天极为中心,用大约一天时间从东边往西边转动(日周运动),而属于太阳同心球则以跟恒星同心球相反方向从西边到东边,用大约一年时间转动(年周运动)。因为太阳同心球自转轴与恒星同心球自转轴并不重叠,所以在一年时间内,太阳升到中天之高度不同,并由此解释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之因。在太阳与恒星之间,是各个行星同心球。从地球上看,行星看起来好像在星座之间移动,时快时慢,而且还会出现逆行现象,一个行星配以多个不同转动方向和速度之同心球,因这些同心球都以地球为共同中心,故地球与各个行星之间距离保持不变。尤德赛斯之同心球说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纳入其宇宙观中,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地心说一直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之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天层运动。人类居住之地球,则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运动要比太阳、月亮复杂;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球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所有恒星之恒星天,其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之原动天。由于古希腊人缺乏足够之宇宙观测数据,以及怀着以人为本观念,认为地球是宇宙之中心,而其他星体都是绕着地球而运行。托勒密又将地心说之模型发展完善,且为解释某些行星逆行现象提出了本轮理论,认为这些星体除了绕地球轨道外,还会沿着一些小轨道运转。后来,天主教会接纳其说,遂成为天主教世界观之正统理论。(www.xing528.com)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它把地球当做宇宙中心,承认地球是“球形”,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运动规律,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又进了一大步。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测仪器不断改进,对行星位置和运动测量越来越精准,观测到之行星实际位置同模型计算结果出现了偏差,此说之错误就显露出来,信奉地心说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错误造成的。到了16世纪,哥白尼才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逐渐被淘汰。但是,由于星体绕着某一个中心匀速运动,符合当时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柏拉图假设,也适合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说,易于被当时西方人所接受。地球不动之说法,符合当时基督教信仰,安慰了当时西方人心灵。地心说之所以会被突破,是因为地心说创始人和拥护者没有把地心说之内涵无限扩大,在天体运行阐述中毕竟还有非地心说的存活空间,即地心说能被“证伪”。地心说在西方占统治地位上千年,由于地心说广泛影响,也塑造了西方人分析式思维方式、实体自然观以及自然研究中应用数学工具之习惯。
对于地球与宇宙之关系,不管是早期古希腊学者提出地心说,还是中国古人提出浑天说,都认为人类居住之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这个说法被后来之日心说打破后,逐渐演变为今天之宇宙爆炸说。宇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以目前之科学发展水平,尚无人找到准确答案。从物体运动相对性原理来理解,地心说却不再是错误的,因为相对于洪荒宇宙来说,人类所处之地球相对于人是静止的,可以从相对论之观点来看,并思考地心说之对与错。中国人从古代开始研究星相,认为星星是在按照一种玄妙之轨迹在运动,这是否可以看做中国古代人已经对相对论进行了研究,只不过无论是中国古人还是西方教廷,都没有对相对论做出相应研究。如果说中国古代人已经研究出了相对论和地心说之关系,现在之宇宙学说是否要改写,这一点是值得今人思考的。近千年来,人们仅仅是否认了地心说,而了解宇宙存在这条漫无边际之长路,人类还未知自己是否真正迈开了步子。人类对于地球、星系以及整个宇宙之了解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接近真实之过程,地球不过是围绕着太阳转动之小行星,是洪荒宇宙里之沧海一粟,如尘埃般渺小,人之渺小更不待言。浩瀚宇宙,不为地球而存在,也不为人而存在。人类用所谓科学之方法了解地球和宇宙,就像知识之于真理,现象之于真相,有时知识积累得越多,离真相越远,现象越多越眼花缭乱,真相越是蒙在鼓里而不知其处。认识地球和宇宙是一个复杂过程,有时可以把它简单化,可以做大胆假设:地心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即人类居住之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宇宙浩瀚而无垠,无垠则无法证明地球不是宇宙之中心,也就无法否认地球不是宇宙之中心,这是根据运动相对性原理来理解。再换一个角度,运动规律认为,动静是相对的,人之肉眼看见地球绕太阳而转,是因为相对于太阳系而言。如果扩大到银河系以及总星系,怎么能确认地球还是围绕太阳作一维运动,而不是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在围绕地球做多维转动呢?再放大到整个宇宙,相对于整个宇宙,怎么知道整个宇宙不是围绕地球再做圆锥运动,而地球其实一直都是处在绝对静止之状态中呢?何为圆锥?佛家说:“如如不动。”
“世界”一词,不同学科有不同解释。比如地理学解释为全部时间与空间之总称,但习惯所说“世界”偏指空间,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之地球。中文中“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用语,“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与“宇宙”有相似之意,涵盖了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之道理,包括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等。据《楞严经》记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之定位。中国古代人形容大千世界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之语。佛教中“世界”一词,不仅仅指地球,而是指整个宇宙。如今一般使用“世界”一词则指地球,广义“世界”指全宇宙。古代人认为世界之创造者是神话中之盘古、上帝、真主等。
“天下”是东亚一些民族解释世界专有之概念,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限制,但有不同用法,用来形容某一种地理概念。“天下”之概念,伴随一定社会秩序原则,为某个地域、民众、国家之世界观。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全部土地,包括现有人世间和社会上所有人、国家或国家统治权以及自然界、天地间等意思。中国古代人关于“天下”之概念,还指只能被皇帝主宰、在一定普遍秩序原则所支配之空间。汉代提出“华夷”思想也表示“天下”之概念,认为处天下中心之中国王朝直接支配地域为“华”,与周围四方之“夷”等地域作区别。周朝时,周王在中国中心统治,而周边异族包围华夏之土地为“夷地”。所谓“万邦”是代表“人民”和“疆土”之关系,华夏疆土中也包含着异氏族之土地,周王根据天命,“接受”和“认可”这个“万邦”。周朝后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封建诸侯向外发展,对国内和周边地区作政治征服和同化,异氏族被周王封为诸侯国,以黄河流域作为中心之“中国”概念也随之扩大。《左传》和《国语》等古书,开始使用“天下”一词。周朝、秦朝支配之地域及政治被一元化合并,作为与现实政治世界对应之地理概念“天下”也得到明确和发展。秦统一六国是“天下之统一”,中国所谓“统一天下”,也就是中国之扩大和巩固。汉朝建立后,“中国等于天下”之概念开始形成。这时出现册封,这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缔结为君臣之关系,根据这个关系,周边国家统治者统治下之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之秩序原则。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同时出现了多个皇帝,天下又陷于分裂。隋朝时期,天下再一度统一,北方突厥游牧民族尊称隋文帝为“圣人可汗”,周边国家源源不断地来中国朝贡,使得中国成了天朝。唐朝皇帝唐太宗被各个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称为“天可汗”。然而到了宋代,北方出现辽、金、西夏等强大王朝,宋朝被逼迫与北方诸国缔结了虚拟之血缘关系,宋称兄、辽称弟,天下完全一分为二,而后有支配领域空前绝后之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此后,明朝、清朝统合“中国”和“天下”之概念,大致与以前概念同义。明朝末期,发生对程、朱理学批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认为《大学》推崇之“平天下”不过是叙述治国之理。在明朝之天下和原为夷狄之清朝支配中国之现实下,华夷两方反转也影响了“天下”概念。顾炎武叙述“亡国”不代表“亡天下”之思想,认为作为夷狄之清朝成为皇帝,中华文明之天下也能继续维持,这时中华帝国在中国人之思想观念中还能成为“天下”之中心。鸦片战争后,清朝在欧洲列强威胁下,依然提出“天朝”之概念,英国与法国不满清朝不变革外交政策,于是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在这个条约里,列明英、法是“自主国家”,赋予与中国有同等地位,这个结果使清朝开始不能继续按照以前华夷秩序与欧洲各国进行外交,于是重新设置总理衙门负责对欧洲各国外交事务。欧洲各国按照主权平等原则形成了近代外交体制,采取对等外交形式,令一向以华夷秩序为准则之中华帝国外交体制缓慢崩溃。而在现实中,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朝鲜从此脱离册封关系,宣告册封朝贡之清朝外交秩序终结,“天下”之概念又发生了新变化,以前华夷秩序全面改变了。之后,中国人之“天下”概念泛指全世界。
“天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称。《荀子·天论》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柳宗元在《封建论》说:“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也。”“天地”也指天下,张衡在《南都赋》说:“方今天地之锥刺,帝乱其政,豺虎肆虐,兵人革命之秋也。”李善注曰:“天地,犹天下也。”自然界指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之客观存在,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之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自然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之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狭义之自然界又称大自然,指自然科学所研究之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广义之自然界指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所研究之人类社会。“社会”在汉字中本意指特定土地上之集合,旧时指春秋社日迎赛土地神之集会。“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者之联盟,是共同生活之人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之集合,其中最主要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之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之自愿联盟,由志趣相投结合而成之组织或团体。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之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之团体,并形成社团、国家等组织形式,指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之整体组织。按马克思所说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人类社会之基本形态。“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相合作形成之群体,具体社会有明确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有机体,能主动调整自身与环境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殊生活环境。
讲“国家”概念要先讲国家之起源,关于国家起源之说有自然说、契约说、武力说、私有制说、氏族说等。自然说倡导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其国家之起源,即由于人类繁殖所需的一对男女以及生来就为主人和奴隶的互相保全欲求,自然而然地构成家庭,由此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落。人类天性向往美好生活,为了满足这种本性欲望,继而在自然村落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一顺其自然发展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国家。”契约说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卢梭等西方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之社会,就是家庭。各个家庭成员,一经成年脱离家庭依附关系后,为了维护各自生来具有自由和平等,确保自身生存的利益,理智地于社会生活中发生一种约束,当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共同协作,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障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时,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将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而原来的约束就转化成了社会契约,结合者行为产生的道德与集体之共同体,过去成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他就称为主权者。”武力说认为:“国家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实行的军事政府。”此说近代较为流行,持此论者遍及欧洲各国。私有制说见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也不是伦理观念的现实,而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演进、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氏族说则为我国梁启超之主张,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说:“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族长为一族之主祭者,同时即为一族之政治首领。”西塞罗那在《共和国》中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马克思认为:“国家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说:“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现代国家职能是国家机器为了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总目标,有立法、司法、管理之功能,其目的是保护国家免受其他国家侵犯,保护国内每个人免受他人侵犯与压迫。单一制国家可以是中央集权型的,也可以是地方分权型的。国家组织形式包括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反映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和管理政权机关,有君主制、共和制、总统制、内阁制、委员会制等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相互关系,如邦联制、联邦制、单一制等。因各国历史条件、传统习俗、阶层力量对比等因素不同,国家形式纷繁多样,即使本质相同国家也采取不同国家形式。国家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重要内容,通常由一国法律所确认,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保护。国家有三种基本权利:一是独立权,独立权指国家依照自己意志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之权利;二是平等权,平等权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论大小强弱、发展水平高低,都是具有平等地位和资格,平等地享有国际法上所规定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所规定义务;三是自保权,自保权指国家采取防御措施保卫自身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之权利。
“国际”是一个政治用语,意为“国家之间的”。杰里米·边沁于1789年首次使用“国际”这个词,这个词现在有三个意义:一是涉及多个国家及其公民事务,如国际条约;二是作为形容词“国际”,表示超出国界之事物,如国际水域;三是“国际”与“超国家”两个词边界不清。欧洲联盟不是一个国际组织,而是一个超国家组织,而北大西洋公约国组织则是一个国际组织。马克思首先提出国际主义,他认为,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多国资产阶级之间尽管存在诸多利益纠纷,但在镇压无产阶级革命时,受到其本性驱使,往往会自动结盟。各国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方能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求得全人类解放,只有坚持国际主义,方能实现共产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