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与同事合作,提升职场效能

积极与同事合作,提升职场效能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场团队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团队内部的协调与分工合作实质上是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职场合作的同事具有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共同的合作目的,因而能在行动中相互配合。同事间良好的合作互动是个人成长的促进力。因此,本章就如何加强职场中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和谐,共存共荣地发展。因此,与人合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积极与同事合作,提升职场效能

职场中的团队是特殊的组织,团队精神是组织精神文化的典范。职场团队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团队内部的协调与分工合作实质上是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职场合作的同事具有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共同的合作目的,因而能在行动中相互配合。同事间良好的合作互动是个人成长的促进力。因此,本章就如何加强职场中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和谐,共存共荣地发展。

通过合作增强竞争优势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随机地将参与实验的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接着,学生们被要求从1至100中随意挑选一个数字写在纸条上。如果一组中的两个人的数字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写下的数字之和大于100,那么他们就要各自付出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结果,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都为此付出了相应的钱数。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比较强大的那个,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强过自己。因此,当彼此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也倾向于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一只河蚌舒服地张开壳在晒太阳。不料,一只鹬飞过来去啄它的肉。

河蚌非常气愤,心想:“你有利嘴就可以来啄我吗?今天,我非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不可!”于是,河蚌急忙合起自己的壳,紧紧地钳住鹬的嘴。鹬挣了几下,但挣脱不了,想了想就对河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迟早死在这里。”河蚌一听之下,更加生气,就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总会活活饿死。”就这样,两个谁也不肯松口。刚好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见这种情景,便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它们一起捉了起来。

其实,即使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手让步的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还会选择竞争,这有可能吗?

战国时,有一群“贤人志士”相聚在赵国,商量着去攻打秦国。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非常担忧,就把范雎招来,问他有没有办法可以应付。

范雎笑了笑,说:“大王不必担忧,微臣自有办法。”

于是,范雎带重金来到赵国,在武安大摆擂台,凡优胜者就能得到黄金。结果一时之间,这些贤人志士们纷纷上擂台争夺黄金,本来志同道合的他们,反而因为打擂台而成了仇人。就这样,范雎用重金作为奖励使他们争斗起来,从而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由此可见,即使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也会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长期利益与即时利益的矛盾,而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不充分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双方能就利益分配问题、合作原则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于“竞争优势效应”的存在,合作自然发生并得以维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了杜绝“竞争优势效应”带来的恶性竞争的危害,往往需要双方都能理性地考虑问题,以长远利益为重努力促成合作。

一般说来,双方力量悬殊,比较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劣势的一方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和强者联手以完成任务,而强势的一方由于弱势的一方太弱小,不足以让他产生竞争意识,而愿意与之合作。

那么,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彼此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达成合作呢?

首先要沟通。沟通越有效,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良好的沟通能够传达给对方合作的意向,削弱彼此的竞争心理。

其次要注意挑选合作的对象。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采取合作还是竞争。通常情况下,成就动机强、好强的人更容易选择竞争,而交往动机强、谦虚的人更倾向于合作。

第三要推崇“双赢”。合作的目的就是双赢,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成功。双赢的推崇能够减少“竞争优先”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点拨

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消极作用,就要努力促成合作,推崇双赢理论。合作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因此,与人合作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处理好与同事间的竞争关系

同事之间最难以面对的就是竞争关系,你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无疑就能显示出同事的劣势,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遇到豁达大度的同事还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碰到好胜心较强的同事,那就很难与其相处了。

竞争对于同事关系的影响在一些合资公司尤其是外资公司里极为明显。追求工作效益,希望赢得老板的好感,早日升职加薪,以及其他种种利害冲突,使得同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实枪的实力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性格冲突、与上司的关系等等复杂因素。它是一种变形的扭曲的竞争,其中有多种影响同事关系的因素。表面上大家同心同德,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内心里却可能各打各的算盘

处理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好比行走在沼泽地一样,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坑里不能自拔,别说让同事喜欢,即使最简单的“井水不犯河水”

也很难做到。当然,这种竞争关系也不是不能处理好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亚博士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条件取得成功,但必须懂得一些处理竞争关系的技巧,他提出如下五条建议。

第一,无论你多么能干,多么自信,也应避免自傲,更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两位知心朋友,平时大家有个商量,互通声气。

第二,要想成为众人之首,获得别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必惊惶失措,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你要学会处变不惊,从容面对一切难题。

第三,当你发现同事中有人总是跟你抬扛时,不必为此而耿耿于怀,这可能是“人微言轻”的关系,对方以“老资格”自居,认为你年轻而且工作经验不足,你应该想办法获得公司一些前辈的支持,让人对你不敢小视。

第四,凡事须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在你所处的环境中,不少同事对你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找出你的错误,你需要提高警惕,按部就班地把工作做好,这是每一位成功职员必备的条件。

第五,利用时间与其他同事多沟通,增进感情,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这有助于你事业的发展。

依照以上建议去处理与同事的竞争关系,那么你就会觉得同事之间并不一定就是敌人,你们同样可以携手合作,取得双赢。

心理学点拨

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让同事喜欢,为公司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而最终你个人的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平衡合伙人利益才是王道

心理学家霍曼斯在1974年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理论,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在本质上来说,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人甘心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即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对于这一点,职场的人应该更加重视,尤其是刚入职场的人,由于缺乏在逆境中的锻炼,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走入社会后,其他人也会像老师一样围着自己转,其他人有什么好的事情都会想着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难,别人都会像朋友一样无私无欲地出手相助,以至于很少去考虑,在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之后,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

刚入职场的人要知道,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样的人,注定孤孤单单,走不了太远的路。

职场不是校园,同事之间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而是竞争关系,更应该平衡利益。合伙做生意由于资金、人力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齐心协力的合伙人成功了,发展了自己的品牌,离心离德的合伙人却失败了,甚至再好的朋友都反目。而且,更多的反目,不是出现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出现在事业渐入佳境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于产生利益的时候,合伙人会不会玩好“跷跷板”。

于震和侯晓峰是非常好的朋友。于震开了一家网吧,侯晓峰就来帮忙,网吧开业之后,来的人非常少。于震考察了市场,发现自己的网吧规模太小,设备的档次不高,于是决定提高档次。

这时,作为朋友兼雇员的侯晓峰就把自己的三万元积蓄拿出来借给了于震,因为两个人是多年的朋友,也并没有写借条。两个人一起筹划,网吧的档次提升之后,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

两个人都越来越忙,后来他们还合伙制定了网吧会员制度和包夜消费优惠等各种项目,这家网吧终于成了附近最好的上网场所。不久,于震算了一下自己的收入,有三万元足以还侯晓峰的借款了。但是于震没有马上行动,他认为自己用这个资金再做些运转和扩张,那么这三万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四万、五万,或者更多。

可是,受益的时候他完全没有考虑侯晓峰的利益。就这样,半年后的一天,侯晓峰对于震提出了还款的要求,而且告诉于震,他不想再做网吧的这份工作了。

于震听到侯晓峰撤资的消息非常恼怒。当他找到侯晓峰问原因的时候,侯晓峰很平静地说,开网吧太累了,自己觉得生活不规律,想把自己的投资抽回来,去做点其他生意。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于震拍着胸脯说:“晓峰呀,你累,我比你更累呀,你白天工作是辛苦,可是每晚都是我在这盯着,我已经连续几年没有好好睡一个安稳觉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侯晓峰轻蔑地笑了,他平静地说:“你累,你应该心里平衡,网吧的收益是你的。我累,我心里不平衡,因为网吧的收益和我没关,包括我的借款,其实你早就可以还我了。”

听完侯晓峰的这句话,于震再也没有说话,他马上取出资金还给了侯晓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索取无度,已经伤害到了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朋友。

由此可见,利益均衡不但对于合伙人来说非常重要,平常和人交往时也应该重视跷跷板定律,不要总是等待着别人的帮助,有时候可以这样想,是为了自己而帮助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

在职场中尤其要注意到的一点是,一定要维持自己和别人利益的平衡点,很多人为了利益不均而争斗,其实个人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天平。例如,收益最大的人,自然要承受更多的风险和压力,收益小的人,相对要少承担,如果一个总经理对员工说:“你们在精力上对公司的付出比我少多了!”这同样是可笑的,因为收获不同,付出相对不同很正常,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无偿被别人或公司利用,大部分的员工都是根据自己的薪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态度。当然,就个人发展而言,非但不要总是利用别人为自己做事,而且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应该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的无偿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平衡才是王道。

心理学点拨

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如果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提升,与其做一个讨好别人的人,不如做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被人尊敬,人际关系不必刻意经营也能游刃有余。

职场中的博弈生存法则

职场是一个利益混合体,里面牵涉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身在职场,要想有所作为,你必须想办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围绕着那些并不多的晋职和加薪机会,同事与同事之间也在明争暗斗,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在职场博弈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学会抵挡明枪与暗箭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分清了敌友,你才能够在职场这样一个利益混合体中躲避明枪和暗箭,从而保护好自己。职场上既有纷争,也有同盟,尤其是在同事与同事之间,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但斗争也好,结盟也罢,都要视利益大小来定。只有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才能够在职场的结盟与斗争中做到游刃有余、从容镇定,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刘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她的能力出众,经常做出一些好的策划文案,因此很受上司的赏识。同事孙小姐见刘小姐很受上司器重便经常和刘小姐拉关系,为她端茶递水,十分殷勤,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然而有一天,刘小姐将自己新弄好的策划文案拿给经理时,却遭到了经理的批评,因为刘小姐的策划文案和孙小姐前一天送来的策划文案是一样的,经理因此认为刘小姐抄袭了孙小姐的策划。刘小姐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孙小姐接近她的用心,不过她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孙小姐,还是和孙小姐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过了一段时间,孙小姐因为剽窃他人的工作成果被公司辞退了。

原来,刘小姐在那次事件之后,及时向经理做出了解释,并且表面上仍然对孙小姐不做防备,但新的策划文案一做好,就直接发到了经理的邮箱。不知道这一情况的孙小姐将自己的抄袭成果交给了经理,这无异于证实了刘小姐此前的话,因此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职场上,你也很有可能会碰到刘小姐一样的情况。一般而言,同事们最敬重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最忌妒的是上司身边的红人。如果你的工作能力突出同时又受到上司的喜爱,那么,你就要小心聚集在你身边的人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刘小姐就是因为缺少防备之心,才被孙小姐乘虚而入。

在职场中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人清高,往往不屑与其他同事打交道。这种人往往会遭到同事的排挤,难以在职场上有所作为。

唐代诗人李白,被后世奉为“诗仙”,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在诗歌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李白,在官场上始终郁郁不得志,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白的性格使然。

李白曾经做过唐玄宗的侍从官,可以时常接近皇帝。这是个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位置,只要搞好了和皇帝及其左右的关系,升迁的机会是相当多的。但是,天生傲骨的李白,并不深谙职场之道,常常会令皇帝左右的人难堪,从而招致旁人嫉恨。

民间流传着“李太白醉酒吓蛮书”的故事,大致情节是:当时有塞外的蛮帮来和唐朝通交,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人懂得番邦的文字,于是唐玄宗招曾在塞外生活的李白作回书。

此时李白刚刚喝醉酒,他摇摇摆摆地来到了大殿之上,让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让玄宗的爱妃杨玉环为他磨墨。随后李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唬得蛮帮使臣跪在地上高呼万岁。玄宗虽然很高兴,但李白从此便成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的眼中钉、肉中刺。

后来李白作了一首名为《清平调》的诗:“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借用了汉代皇后赵飞燕的典故,但赵飞燕后来被汉平帝废为庶人并自杀身亡。高力士和杨贵妃借此大做文章,对玄宗说李白含沙射影,有犯上大不敬之罪。玄宗只好将李白罢官。此后李白一生再也没有能够得到在职场一显身手的机会。

由此可见,在职场打拼,是需要技巧和谋略的。李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在职场安身立命的技巧。有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成为别人向你放暗箭的理由。

心理学点拨

想要在职场的漩涡中学会明哲保身,就必须弄清楚周围人的状况,并从中分清哪些人可能成为对手,哪些人可能成为朋友。

和能力强的同事拉近关系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将同一种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泡过的蔬菜分开煮。这时就会发现,因为在不同的水里浸泡过,蔬菜煮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人的心情、气质,甚至看待同一件事情的心理都是会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完全让人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发生。

工作也是如此,长期在一起共事的两个人,看法会惊人地一致,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可能出奇地相似。在职场中,你选择谁作为你的朋友,就默认你愿意接受来自于他的影响。有的时候,人都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定力,殊不知,多少习惯都是在被别人感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潜入进来,成为自己的习惯。

让我们做个简单的分析。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非常认真,可是旁边的人偏偏用短一倍的时间完成了工作,虽然工作马虎点,但是老板误认为他效率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对认真的人却颇有微词,他能波澜不惊吗?

例如,有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选择和比自己弱势的人交朋友,觉得这样不会有在强势的人面前的自卑,而且,两个弱势的人走到一起,更加能够得过且过,互相安慰。当然,也有可能互相抱怨和指责老板和公司的不对,这种交往唯一的走向就是一损俱损,两个人当中有一个犯错误,老板心里就会留下阴影,总觉得另一个人也有类似问题,导致两个人同时出局!

要谨慎选择在工作中和你一起吃饭的人,谨慎选择平常你最亲近的人。如果你不想离职,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好的发展,就不要总和濒临开除的同事凑在一起,也不要和那些随时准备离职的人凑在一起。和比你强的同事拉近关系吧,这不是势利眼,坚持一个月,你就会明白这样做的好处。

孙清丽在单位里一直很快乐,可是,有一天,随着一名新员工的到来,她的快乐就不那么快乐了!这名新员工的名字叫李君心。李君心来到公司的第一天就大出风头,主管亲自带她来认识各位同事,向大家介绍时,毫不避讳地说李君心是公司为了拓展北方市场从其他公司挖来的市场推广精英。

李君心也自信满满,非常大方地和众人打招呼,这让孙清丽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这个能力很强的同事就和她在一个部门,而且,每天中午的时候总会约清丽一起去吃饭,每当李君心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孙清丽总是找借口回避了。

她对这类自信满满的人说不出有一种什么样的抵触感,可是,第一次的策划会,让孙清丽重新认识了李君心,上司说完方案后,让李君心发言。谁都知道第一个发言的人,是最为难的人,而且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对这个策划案的意见。

可是李君心平静的表情震慑了当时的所有人,她不慌不忙地讲自己的看法,条理清晰,思路新颖,关键之处还做了详尽周到的说明,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如沐春风。待她发言结束,上司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总结道:“感谢君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信息来源,大家给她鼓个掌吧!”

这给孙清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重要的是李君心的确比自己强多了。有一个让孙清丽苦恼了三个月的方案,李君心用一天的时间就摸清了来龙去脉,联系各个媒体帮助孙清丽推动方案。

中午的时候,她主动约上李君心一起吃饭了。吃饭的时候,两个女性在一起,难免闲聊,清丽真诚地说:“那一天,你提的意见太精彩了,在短短的时间把问题回答得那么好。”

李君心也坦诚地说:“其实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今天我用十几分钟陈述的问题,是我以往对类似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李君心没有讲她平常怎么努力工作和思考,但是短短的一句话让清丽受益匪浅,她开始关注君心的优点。

李君心得到的一切,都因她是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人。孙清丽在工作上把李君心神话,用李君心激励自己做事,慢慢也走上了一条薪水飙升的职业道路。开年会时,上司端起酒杯向李君心致谢,也没有忘记对孙清丽举杯!

谁都得承认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好的竞争氛围会带给你更加积极的思考习惯,和比你强的同事多接触,反应再迟钝的人,时间一久,也会总结出自己的道理。没有谁天生就比别人聪明,也没有谁的成功随随便便,与其关注那些闪亮的明星们,还不如约上比你强的同事一起吃午饭,从身边的人那里吸取长处再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也不必感觉自己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压力大并不一定是坏事,处理好了,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不要为别人的能干而担忧,关键是重整旗鼓,学习别人的优点,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业绩。

心理学点拨

对于直接存在激烈竞争的强劲对手,要注意冷静观察,建议你从正面的角度看,并至少持续三个月。这不但能让你充分了解他们的优势,更能了解他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工作的,这样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发展好自己的强项。

注意同事间的“情绪污染”

“情绪污染”指的是个体的情绪会感染群体中的其他人。生活中很多场所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就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好情绪感染人,坏情绪污染人,这是美国一家医学院的心理专家加利·斯梅尔经过长期研究后的发现。他指出情绪污染的危害性,即不管是怎样的一个乐天派,当他整天与一些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染上坏情绪,心情也就越来越坏。

今天我们就重点分析坏情绪对同事的“污染”。

先请听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他马上问死神要去做什么,死神告诉智者,他即将去前方的城市,收回一百个人的生命。

智者听到死神的回答之后,马上先跑到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告诉大家,死神要来了,会带走一百个人的生命。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智者愤怒地问死神,为什么明明说要从这儿带走一百个人的生命,可在这个城市中,却有一千个人死了。

死神平静地说,我只想带走一百个人,可是因为恐惧和焦虑是会传染的,这种恶劣的情绪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情绪绝对是一种有渲染力的东西。情绪有好有坏,感染的效果有正有负。良好的情绪会把周围的气氛感染得积极、乐观,而恶劣的坏情绪就会让敌意扩大到你看不到的空间里去,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

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及时应对,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情绪问题被不断地错误放大后,就很难恢复“弹性”,他将无法在下一时间及时将情绪调整到正确的工作步调上。

的确,坏情绪的副作用如同感冒,虽然眼前看来只是小小的麻烦,但如果你的防御能力过于微弱,并发症就会接连不断,让你的职业生涯顿时险象环生。

如果在办公室存在一个情绪的污染源,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也绝对会形成一种巨大的伤害。一定要记住的是,没有哪个老板宽容到能够原谅一个用自己的坏情绪污染了更多员工的人!

在一座写字楼里,有两个打扫卫生的阿姨。李阿姨非常热情,每天,她都早早地来到公司,不但把办公室的环境卫生做得非常好,而且还帮大家把杯子里的水接好,倒满。还有一个王阿姨,王阿姨的清洁工作做得的很一般,平常没事的时候,她就坐在走廊上做做小手工。

可是,不多久,大家都忍受不了李阿姨了,照理说,办公室的白领一族怎么能和一位辛辛苦苦为自己打扫卫生的阿姨过不去呢,可事实就是如此。办公室所有的人联名写信换掉李阿姨,强烈要求换王阿姨来打扫卫生。

原来,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李阿姨酷爱打电话。每天,她都会在不固定的时间段内煲电话粥。最近可能是她的某个亲戚家里出了问题,打电话的时间更长,频率也更高。有时候一聊就聊上几个小时,聊到让她觉得气愤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把声音调整到高八度。办公室的人素质都很高,没有人刻意去关注她讲的什么,但是,在一个不封闭的环境里,人很难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就被李阿姨谈话的内容吸引,被迫停下手上的工作,听李阿姨讲琐碎的家务事。

更有的时候,大家不自觉也感染上李阿姨的怒气,自己也开始心浮气躁,说话就感觉和谁憋着气一样,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情绪不高。而且,有时候,听李阿姨讲了一下午的话,大家下班回家的时候,就像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似的,整个人都浑身乏力。原来,在李阿姨高分贝的倾诉中,大家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神经上足了发条,绷得紧紧的,非常的压抑。等下班后,人才恢复到放松状态。

终于,大家宁愿让王阿姨象征性地打扫一下卫生,也不想让自己的精神天天处于疲惫的接受坏情绪的状态。于是,不几天,勤劳的李阿姨就带着疑惑的心情“下岗”了。

工作中难免有郁闷的事情:早上挤不上地铁,错过了最佳路线的公交车,上班迟到;或是面对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客户;超负荷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导致郁闷的工作情况,但是不要因为担心就害怕工作,拒绝工作。

同样,也不要担心郁闷。回想上次,你郁闷到“抓狂”的时候,世界毁灭了吗?

郁闷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你的郁闷不会杀人,他人的郁闷也杀不了你。只是在人们固执地坚持用那些有害的方式表达郁闷时,郁闷才能造成悲剧。

心理学点拨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待情绪传播,强调不让自己的坏情绪污染别人,并不是勉强个体一定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愉快的情绪很容易在心头积存,可以试着深呼吸,让头脑瞬间冷静,不让坏情绪肆意侵袭你的大脑。还可以打个电话给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和他谈谈你的遭遇,无论他能否给你实质性的帮助。不知不觉间,在倾吐的过程中,坏情绪就会疏导和排泄出来!

淡化自己免遭嫉妒(www.xing528.com)

身在职场,当你取得成绩时,往往会遭致别人的嫉妒。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淡化自己的成绩,有利于削弱别人的嫉妒。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的这些方法,一定能带给你一些帮助。

方法之一:介绍自己的优势时,强调外在因素以冲淡优势。你被派去单独办事,别人去没办成,而你却一下子办妥了。这时,你若开口闭口“我怎么怎么”,只能显出你比别人高一筹,聪明能干,而招致妒忌。如果你这么说“我能办妥这件事,是因为我卖力肯干”,就容易让人觉得你处于优势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会妒忌你的能干。但你要这么说“我能办妥这件事,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同志去过了,打了基础,另一方面多亏了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这就将办妥事的功劳,归于“我”以外的外在因素“前面的同志和群众”,从而使人产生“还没忘了我的苦劳,我要是有群众的大力帮助也能办妥”这样的借以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了暂时平衡。“我”

在无形中便被淡化了。

方法之二:言及自己的优势时,应谦和有礼。自己处于优势自是可喜可贺的事,加上别人一提起一奉承,更是容易陶醉而喜形于色,这会无形中加强别人的妒忌心。所以,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

这样,不仅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妒忌,而且能博得对你的敬佩。

“小李毕业一年多就提了业务厂长,真了不起,大有前途呀!祝贺你啊!”在外单位工作的朋友小张十分钦佩地说。

“没什么,没什么,老兄你过奖了。主要是我们这儿水土好,上司和同事们抬举我。”小李见同一年大学毕业的小王在办公室里,便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谦虚地回答。

小王虽然也妒忌小李,但见他这么谦虚,也就笑盈盈地主动招呼小李的朋友小张:“来玩了?请坐啊!”

不难想象,小李此时如果说什么“凭我的水平和能力早可以提拔了”

之类的话,那么小王就会妒忌,也就不可能与小李进一步相处。

方法之三:不宜在优势者的同事、朋友面前特意夸奖优势者。谁都希望处于优势而得到他人的夸奖,但事实上总会有悬殊的差别。当同事、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人处于优势,别人若不提及,有时还不觉得。一旦有人提起,其他人听了就不好受,难免会妒火中烧。所以,作为不会对此妒忌的旁人,一定不要在优势者的同事、朋友等多人面前特意夸奖优势者。否则,不仅会引发和加强其对优势者的妒忌,还可能同时妒忌你与优势者的“密切关系”。

某单位宣传部干事小张在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理论文章,团委小高在工会宣传干事小王面前羡慕地夸奖道:“小张真不错,最近又有一篇文章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

小王顿时收敛住笑容,酸溜溜地说:“他有那么多闲工夫,发两篇文章有什么了不得了?哼!”

小高见状,自知失言,让小王觉得脸上挂不住,只好尴尬地走出工会办公室。

小高在这里犯了大忌:在可能产生妒忌的敏感区,偏偏又增添了引发妒忌的“发酵剂”。

方法之四:突出自身的劣势,故意示弱以淡化优势,如同“中和反应”一样。一个人身上的劣势往往能淡化其优势,给人以平平常常的印象。当你处于优势时,注意突出自己的劣势,就会减轻妒忌者的心理压力,产生一种“哦,他也和我一样无能”的心理平衡的感觉,从而淡化乃至免却对你的妒忌。

比如,你是刚毕业的新教师,对最新的教育理论有较深的研究,讲课亦颇受同学欢迎,以致引起一些任教多年却缺乏这方面研究的老教师的强烈妒忌。这时,你若坦诚地公开、突出自己的劣势:教学经验一点都没有、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很不熟悉等,再辅以“希望老教师们多多指教”

的谦虚话,无疑会有效淡化自己的优势,衬出对方的优势,减轻弱化老教师对你的妒忌。

方法之五:不要当众说“我们怎么怎么”,而给人以厚此薄彼之嫌。

在众人面前谈某群体中的某人时,你若说“我们很要好”“我俩情同手足”“和你们单位的某某交情很深”之类的话,对方很容易产生“你厚他薄我”的冷落感。因为这种复数关系称谓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对方会觉得被你称为“我们”中的人员是优势的而滋生妒忌。

方法之六:强调获得优势的“艰苦历程”,以淡化妒忌。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很少被人妒忌。如果我们处于优势确实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的,那么不妨将此“艰苦历程”诉诸他人,加以强调以引人同情,减少妒忌。

比如,在邻居、同事还未买电脑的时候,你却先买了。为了免受“红眼”,你可以这么说:“我买这台电脑可不容易。你们知道我节衣缩食积攒了多少年吗?整整六年啊!辛苦啊!我们夫妻俩都是低工资,一毛钱一毛钱地攒,连场电影都舍不得看,太难了……”听了这些话,对方就很难产生妒忌之心。相反,或许还会报以钦佩的赞叹和由衷的同情。

方法之七:切忌在同性中谈及敏感的事情。女性之间的妒忌多半因容貌而起。女人爱妒忌,妒忌可以说是女人明显特征之一。而女人又往往因为容貌姿色才处于优势。所以,女人对容貌、衣着以及风度气质所带来的爱情生活、夫妻关系等相当敏感,很容易产生妒忌。

比如,一个姑娘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而被不少小伙子包围着,那些容貌平平的没有人追求的姑娘,自然会对她产生妒忌。这时,你作为男性,千万不要在女性之间当面夸赞其中某一姑娘“真漂亮!”“穿着打扮真时髦!”“气质太迷人了!”“某某的男朋友我见过,特帅,特有魅力!”这不仅会引起其他女性的妒忌,而且会对你产生一种莫名的敌意。

男性之间的妒忌大多因名誉、地位、事业所致。男人对社会活动能力、工作业绩、创造手段等最为关注,也最易导致相互妒忌。

比如,某人升了职而赢得不少漂亮姑娘的追求,某人因才华出众、能说会道而显身扬名,等等,这些都会受到身边其他男人的妒忌。因此,在男性之间,作为女人的不宜当众评头论足,说什么“某某真能干!”“某某女朋友真标致!”“某某和你一块来的吧?现在已经是厂长了!”尤其作为妻子,更不宜有所比较地奚落自己的丈夫:“你看人家小王,学理科的出身,却发表了那么多的小说,稿费一拿就是几万块!亏你还是学中文的!”如此,就是再敦厚的人也会生出对他人的妒忌之心来,导致家庭、邻里、同事之间关系的僵化和冷漠。

心理学点拨

当自己明显比别人强时,你在感情上还是要和大家在一起,这样别人就不会再嫉妒你了,也会认为你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优势。学会淡化别人的妒忌心理,将有利于促进同事、朋友、邻里及多种范畴内的人们彼此减少敌意和隔阂,使人们都成为优势者。

注意同事间的说话尺度

在人们的交往和沟通中,别人说了一句非常随意的话,却引起了听话的人很大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这位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对方接收后却引起了心理的失衡,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

这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心理效应现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浪花飞溅。这就是瀑布心理效应。

职场上也是如此,人们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暗流涌动。别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得罪你,你也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得罪别人。和同事交谈,虽然不像和上级交谈那样正规、严肃,但也不能太随便。

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它不同于家人之间的亲密无间,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臭味相投”。同事就是同事,他既是你的合作伙伴,又是你的竞争对手。此外,同事之间又往往存在着利益关系,因此交谈、交往都要谨慎从事。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周围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好看”之类的话,唯独有人说:“你太胖了,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这话一出口,说的人觉得仅仅是发表个人看法,但是会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非常漂亮、合适的人也会很尴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引起了所有人内心的不满,最终,不注意说话尺度的人,就会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瀑布心理效应的确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警醒。还有一种严重的情况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松懈,说话随便,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意或无意地造成公司的泄密,那么,轻者会使上司的工作处于被动,带来不必要的摩擦,重者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闲言碎语。说话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惹祸的源头,所以不要在同事面前评论上司,并不是说上司没有错,只是他的错误不能由你来批评。

小云跟同事小朱在同一个部门,并且同时期进入公司。哪知在升职的时候,小朱把小云在以往工作当中的一些失误都告诉领导,导致她升职无门。

小云以前跟小朱的关系,简直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两个人一起吃工作餐,有时下班还会一起找个地方坐坐,逛街。小云对她像对其他的闺蜜一样,什么心里话都会和盘托出,当时的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她这么做是给自己埋了个地雷,看不见的危险正一步步向她靠近。

不久前,部门领导找到她,告诉她有机会被提拔,所以要她马上给出一份部门工作意见。小云马上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小朱,当时小朱听到这个消息还祝贺她,并给了她一些建议。哪知小云拿出自己准备了很久的工作意见,领导竟然说不用了。领导还告诉她,主管的职位决定给小朱。

领导告诉小云的同时,还指出小云以往工作当中的一些失误,还说她做人做事太不地道了,居然总是对同事抱怨领导。小云马上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因为领导指出自己的那些失误、指出她在背后的抱怨,她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只跟小朱说过。

小云当时就觉得五雷轰顶,被欺骗被侮辱的痛苦一直折磨着她。她从此决定不再相信职场当中的任何感情,她真实地感觉到:职场就是战场。

大家争夺同一块大饼,你吃了,别人就饿着。别人吃了,你就会饿着。饥饿会让人做出任何疯狂的事情。想要那种无话不说的闺蜜,看来只能在远离工作场所的地方找。

现在的小云跟小朱已经从昔日的密友变成陌路。从那以后,小云再没有和同事吃过饭,平常与同事也刻意保持距离,因为在她心里,职场是危险的,绝对不能与职场中的同事成为朋友。如今小云就像祥林嫂一样,看见老朋友老同学就讲:“我不会再和同事交朋友,即使对方让我感觉气味相投,我也不会再那么做了。”

人在职场中,不可能不说话,一个冷漠的、沉默寡言的人同样让人感觉枯燥无趣,但重要的是,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注意同事间的说话尺度。不要在背后说人闲话,闲话就像噪音一样,影响人的工作情绪,同时也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办公室是一个是非之地,一句话不慎就有可能引来一场是非,所以在办公室讨论涉及他人的话题时,说话一定要讲究技巧,以免招来麻烦。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并且它比某些技术还要复杂。它要求精心策划、具体实施及随时评价才会保持有效。最有效的交往是多维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命,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你的工作作出很大的贡献。像一个内在联系的网络一样,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助网会在具有很大潜在数目的实体间建立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联系。它不受地域、职业工程或企业所限。一个真正有效的互助网会不断发展,给它的发起者带来无尽的收益。

当你刚加入一个新的团体,或当你刚进入一家公司,无论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或者是由别家公司跳槽而来的,初始你很可能是他人探索甚至怀疑的对象,甚至可能是原来觊觎此一职位的人憎恨的对象。但你要牢记,时间能够治疗与证明一切。在你进入一家公司之初,无论周遭的人有多冷漠,你都必须花时间慢慢小心地营造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切忌寻求速效。

心理学点拨

和任何人的沟通都不要过于情绪化,要知道主观臆测、信口开河,往往会把事情办糟。不能控制情绪会给人不稳重的感觉,客观才能得人心。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应视场合、对象,注意表达方式。

怎样和爱打小报告的同事相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张的工作比较轻松,而且女同事多。办公室共有五人,其中有两个爱打小报告。可能工作比较清闲,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这两个爱打小报告的人都是老资格了。

小张刚来的时候,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同事们刚开始觉得小张有关系,就和他很好地相处。小张刚毕业,什么也不懂,别人问什么就答什么。

有一天,小张被甲领导批评了一顿,甲领导说有人告到更高的乙领导那里,说是小张说的:甲领导说乙领导没有前途。事实上小张没这样说过。

后来小张知道是办公室一个爱打小报告的人传的话。

有一天有人说起这事,小张就说了两句,也没有提名字。那个告他的人就在办公室和他吵,认定小张说过“甲领导说乙领导没有前途”的话。

小张毕竟是新来的,不敢和她吵,她很能吵的。

现在,大家是谁也不理谁。小张很苦恼,不说吧,尴尬,而且怕她又告自己的坏话;理她吧,小张确实生气。

遇到爱打小报告的同事,应该怎样相处呢?下面有两点建议:第一,尽量避免和立刻停止跟这个打小报告的同事吵架。都到这个份上了,你吵赢吵输都关系不大了。在公司里跟同事吵架,会被认为是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低下的表现。

第二,找机会跟领导谈一谈,或者发个邮件、短信。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领导说清楚,说自己只是没点名道姓提了一句。然后你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具体是谁打报告的,我虽然猜到是谁,但也没有必要指出来了。

最关键是从这次以后我自己已经吸取了教训,保证以后会提高警惕,不会再搅进这样的事里了。

心理学点拨

在职场上说话做事都要很小心,平时最好压根就别对同事的生活、私事感兴趣,有精力就放在工作上或者别的事上。过分关注别人的私事,很容易引发人性中报复的弱点,以至于引火烧身。

与同事和睦相处的两大原则

假如以每个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来计算的话,人们从参加工作到正式退休,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跟同事相处。所以,同事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最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

在职场中一定要记住,与我们面对面的是同事而不是冤家,因而应该遵循同事相处的两条原则:

第一,切勿争强好胜。毕业于名校、能力出众的张扬刚到单位工作时,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处处帮助同事。一开始,同事们还很喜欢他,可后来他发现同事们个个都疏远他,部门主管也时常刁难他,这让他一头雾水。

后来听到同事在背后的“议论”,张扬才发现,自己在他们眼里“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看似帮助同事,实则在为自己的功劳簿上添功”。同事小陈说:“他这个人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总把别人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想方设法压倒别人,特别是有领导在场的时候他更这样。那次,我的电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我叫钱姐帮忙,当钱姐正在帮我处理的时候,张扬却跑过来抢了钱姐手里的工具修起了电脑,还说‘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你真笨’。虽然电脑修好了,但我心里一点也不舒服,人家又没叫你来帮忙。”

张扬听了此话,心里一凉:我在他们眼里怎么就成了这种人呢!

同事之间由于经历、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引起一些争论,一不小心就容易伤和气。因此,与同事有意见分歧时,一是不要过分争论。客观上,人接受新观点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往往还伴有“好面子”、“争强夺胜”心理,彼此之间谁也难服谁。

此时如果过分争论,就容易激化矛盾而影响团结。二是不要一味“以和为贵”。即使涉及到原则问题也不坚持、不争论,而是随波逐流,刻意掩盖矛盾。面对问题,特别是在发生分歧时要努力寻找共同点,争取求大同存小异。实在不能一致时,不妨冷处理,表明“我不能接受你们的观点,我保留我的意见”,让争论淡化,又不失自己的立场。

第二,杜绝嫉妒之心。石小娜到新单位工作时,原以为自己学历最高,能力最好,在工作中就时常表现出自满的情绪。有一天,部门主管给她分配了一个很简单的任务,可石小娜偏偏没能完成,后来求助于同事王紫萱才顺利交差。为此,主管表扬了王紫萱说:“虽然王紫萱学历不高,但操作能力强,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就这么一句表扬,石小娜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以后的工作中,她总想挑王紫萱的刺,出她的丑。可王紫萱总是很坦诚地向她学习,并不生气。

结果,时间久了,石小娜给同事们留下了嫉妒心强的不良印象,因此在后来的主管选拔中,石小娜败给了王紫萱。石小娜叹气道:“嫉妒让我吃了不小的亏!”

许多同事平时一团和气,然而遇到利益之争,就“当利不让”。或在背后互说谗言,或嫉妒心发作,说风凉话。这样既不光明正大,又于己于人都不利,因此对待升迁、功利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同事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大矛盾。俗话讲,“冤家宜解不宜结。”在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主动忍让,从自身找原因,换位为他人多想想,避免矛盾激化。如果已经形成矛盾,自己又的确不对,要放下面子,学会道歉,以诚心感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有一方主动打破僵局,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隔阂。

面对自己的不利情形,我们为什么不微笑地面对生活,友善地对待周围同事呢!在职场上,有的人并没有把重要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了算计同事上。任何事都是一把双刃剑,你这样做的次数越多,所受到的伤害就越大。结果使得你与同事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那时你的工作效率怎么能不降低呢?因此,坚持多干事,少嫉妒和算计别人,是处理同事关系的重要原则。

心理学点拨

很多心胸狭隘的人总会以损伤他人的自尊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可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双方不仅都不能赢得友谊,还会反目成仇。

处好职场同事关系的五个法则

人际关系是怎样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呢?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恶劣则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那么,处理好与同事的人际关系有哪些法则呢?这里为你总结出五条:

第一,勤于沟通。每个生命都需要表白,那么,与表白如影随形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沟通,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自己也才能了解别人。只有沟通,才能不断增进彼此的理解,从而减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越是不作沟通,越是有意设防,就会越难使人心达到交融。沟通需要主动,一味地等着别人与自己沟通,等不来好人缘。

能沟通不等于会沟通,善于沟通者知道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懂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沟通总是与口才紧密相连,口才能为你的沟通铺平顺畅的道路,能帮你的交际书写和谐的华章。

第二,懂得欣赏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肯定,这是人们共有的心理需求,而欣赏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交际方式。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避免嫌弃人的方法,那就是发现对方的长处。”因此,在交际中我们应抱着欣赏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人,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赞美是欣赏的直接表达。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真诚的赞美,往往可以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由衷地赞美吧,这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第三,尊重别人。渴望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所有的人,不管其地位高低贵贱,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

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个性习惯、他人的权利地位、他人的情感兴趣和隐私,还要尊重彼此存在的外显或内在的心理距离,不要轻易地去突破它,破坏它,否则就是对对方的冒犯,势必造成对方的戒备、反感和疏远。

其实,做到尊重别人并不难,有时只需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敬语、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张守口如瓶的嘴巴,就会给别人的带来阳光和温暖。事实上,只要你这样做了,也会为你自己带来真挚的友谊与和谐的关系。

第四,学会换位思考。在职场中,我们为人处世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要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即俗话说的“板凳调头坐”,就是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认知对方的观念、体会对方的情感,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只要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摩擦,多一些理解与和谐。

第五,把诚信放在首位。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无形的“名片”,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和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切向钱看”,不讲诚信,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蒙骗,由此使得人际关系中的信誉度降低,严重损害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面对诚信的缺失,光是呼唤是不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诚信大厦的砖瓦,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不要失信于人,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事,我们一旦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办。如果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就应向人家解释清楚,求得对方的谅解,要尽可能本色做人,不要总是带着一副假面具与人交往,虚与委蛇,不要抱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想法,以一种“利用”

的心态与人交往,甚至做出过河拆桥的卑鄙之举。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诚信,相信诚信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势,到那时和谐的人际关系何愁不能建立!

防人之心固然不可无,但也不必处处设防,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人,这样的猜疑必将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暗礁。

心理学点拨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尤其是同事间的和睦相处,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异性同事倾诉的益处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

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这是因为,第一,两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

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性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按说夫妻也是异性,也可以满足上述条件,可为什么人们有烦恼时仍愿意向配偶之外的异性朋友倾诉呢?首先,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家庭、教育、职业、阅历等诸多原因,常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朋友则不同,异性朋友之间的相似性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容易相互沟通。

第四,异性朋友与配偶相比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

夫妻之间长时间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削弱了新异性。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多密切,相互之间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也会对异性诉说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五,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两性感情有其弥散性的一面。

心理学点拨

人是高级动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异性朋友之间的感情体验,既没有违反社会道德,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两性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