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国防军取得辉煌胜利的一战,但偏偏海军的特种部队第13突击中队在这次战争中几次行动要么中途取消,要么就是失利,以至于以色列国防军甚至在考虑是否要解散13中队,最终是泽夫·阿尔莫格中校在1968年初出任13中队中队长,经过一番整顿,再经过几年的训练,总算是让13中队焕然一新,但是没有一次真正的实战,还是翻不了身。于是,阿尔莫格一直在寻求机会能让13中队当回堂堂正正的主角,而不再只是替陆军的特种部队当“船夫”。
这个13中队单独作战的机会终于来了,在1969年消耗战最高潮的时候,以色列空军是最活跃的,特别是引进了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几乎包办了对埃及军队炮兵阵地、防空导弹和雷达的打击,但埃及军队设在红海岸边的阿达比亚雷达站,却是空军难以对付的目标,因为这个雷达站本身就位于制高点,飞机一接近就会被发现,而雷达站附近部署了一个130毫米的炮兵连,又封锁住了四周的道路,要想进攻这个雷达站唯一的途径就是从海上。所以伞兵司令拉菲尔·埃尔坦准将找来了13中队的中队长阿尔莫格,他本来只不过是想让13中队的橡皮艇来运送伞兵旅侦察连从海上进行突袭,但当他把想法一说,阿尔莫格立即表示,这个任务我们不准备送伞兵去,因为这个任务应该由我们来完成,而且我们比任何人都更适合。如此嚣张的语气,埃尔坦还从没遇到过,当时就气得拍着桌子让阿尔莫格从自己办公室里滚出去。之后,以色列国防军倒也开始讨论到底该让哪支部队。听到风声的阿尔莫格可没闲着,他知道这是13中队翻身的最佳机会,必须将这个任务争取过来,所以派人去进行了实地侦察,并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1969年消耗战最高潮的时候,以色列空军是最活跃的,特别是引进了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
当总参谋长巴列夫把阿尔莫格召去询问有关情况时,阿尔莫格知道这是直接向军方最高领导层阐述自己观点的绝好机会,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在面对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时,他详尽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应该说这确实是个相当大胆而且可行的计划,但是总参谋部的将领还是提出了异议,比如就有人提出阿尔莫格计划中只派20个人,兵力有点单薄,至少需要50人。阿尔莫格立即回答:“派50个人,就意味着要更多的橡皮艇,也就意味着被发现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接着,阿尔莫格的话就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我们13中队的每个队员都可以顶五个步兵!如果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参观13中队的实战演习。”第二天,还心有疑惑的总参谋部人员果然来到13中队观摩实战演习,13中队这回可是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将领也都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自然看得懂其中的门道,这才勉强同意了由13中队来执行这次任务。但埃尔坦还是有点不放心,于是提出从伞兵旅侦察连派5名队员作为预备队来压阵,但阿尔莫格一口拒绝。他很清楚,如果有伞兵同行,成功了人家也会说是因为有了伞兵,失败了人家又会说只去了5名伞兵所以不行,无论成败都没有13中队的好,等于是把他辛辛苦苦争取来的这次单独行动的作用全部抹掉了,所以他坚决反对。但是他非常机智,话锋一转,马上就说:“但是我还是同意带一名伞兵去,那就是你。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们到底行不行了。”对于这样的邀请,埃尔坦自然无法拒绝。
F-4战斗机
以色列的“鬼怪”战斗机
F-4“鬼怪”(Phantom)是美国麦克唐纳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双座双发重型防空战斗机,后来美国空军也大量采用。F-4于1956年开始设计,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生产型则于1961年10月开始正式交付海军使用。1963年11月开始进入空军服役。韩国、埃及、德国、希腊、伊朗、日本、西班牙、土耳其和以色列,其中以色列1969年9月开始接受,1970年1月开始参加实战。以色列总共接收了204架“鬼怪”式战斗机,是“鬼怪”战斗机最大的外国用户。
F-4是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不但空战性能好,对地攻击能力也很强,是美国空、海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其参加过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也曾经是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表演用机。缺点是大迎角机动性能欠佳,高空和超低空性能略差,起降时对跑道要求较高。
武备包括1门M61A1六管加特林机炮(部分早期型号没有装机炮,后来外挂机炮吊舱或加装机炮),6枚“麻雀”III或4枚“麻雀”III和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F-4战斗机共有9个外部挂架:机身下前后成对排列4个半埋式“麻雀”空对空导弹挂架,每个可挂1枚“麻雀”导弹,后一对挂架也可各挂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机身下中间挂架可携带常规炸弹,可以吊挂核武器、炮舱、2273L副油箱或多弹弹射炸弹架;机翼下内侧挂点可以挂1枚“麻雀”导弹或2枚“响尾蛇”导弹,也可以吊挂各种炸弹;机翼下外侧挂点可挂1400L副油箱,或挂载各种炸弹。
主要技术数据:翼展11.77米,机长19.20米,机高5.02米,机翼面积49.24平方米,空重13760千克,最大载弹量(内部满油)725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042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414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251米/秒,实用升限(超音速)16580米,作战半径(截击)1226千米,作战半径(防御性空战)795千米,作战半径(遮断)1145千米,转场航程3184千米。
阿尔莫格的计划是从西面接近雷达站,然后在正北方向登陆,突击队分成五个小组,突击小组由13中队副中队长沙乌尔·齐夫少校指挥,掩护组由阿姆农·索菲尔上尉指挥,另外三个小组则负责分头对雷达站的各种设施进行爆破。
这次行动终于得到了总参谋部的批准,行动代号为“马尼尔五号”,这是13中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两栖突击作战。由于潮汐的关系,整个行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13中队的计划甚至精确到了每一秒。为此,13中队接连几天都进行了高强度的实战演练,以熟悉整个行动过程,而在这些演练中,仅仅三天就打掉了上万发子弹。
6月21日晚,13中队整装出发,由于没能准确掌握埃军雷达的性能,所以为了避免被埃及发现,航渡苏伊士湾时不得不选择一条更为偏远的航线,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航渡的速度,要知道整个行动对于时间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所以一到指定地点,阿尔莫格就急不可耐地下令开始行动。20名突击队员跳下橡皮艇向雷达站游去,阿尔莫格和埃尔坦则留在橡皮艇上进行观察和指挥。在距离雷达站大约100米处,突击队员发现岸上有2名埃军哨兵,但他们显然还没进入紧张的实战状态,居然在哨位上一边抽烟一边闲聊,丝毫没有大战在即的感觉。突击队员很快就游到了岸边,只要一直起身就可以走上岸去,但担心被埃军哨兵听到在水里走路时溅起的水花声,队员们继续在水里游泳,不过水已经越来越浅,最后就等于是在水里匍匐前进了,一直到直接爬上岸,始终保持着安静。20名突击队员全部顺利上岸,迅速在距离雷达站25米处集合,然后按照预定计划,分成五个小组向雷达站隐蔽接近。这时一名埃军哨兵似乎觉察到了一点异样,一边走过来想看个清楚,一边已经取下了背在肩上的AK-47突击步枪,说时迟那时快,突击队员抢先开火,一梭子就将他撂倒。清脆的枪声顿时划破了夜空的寂静,随着枪声响起,突击队员再也不用顾忌发出声音而动作又轻又慢,立即抢步上前,冲向雷达站。
袭击阿迈比亚雷达站是13突击中队的翻身之战
负责清除埃军守卫的小组直扑埃军营房,虽然枪声已经响了,但埃军显然还没反应过来,没有一人来得及冲出营房,就被以军突击队员堵在房间里,一名队员一脚踹开房门,另一名队员几乎没有任何间隔就扔进去一枚手雷,随着一声巨响,爆炸的硝烟还没散去,其他队员就向房间里一通扫射,整个攻击简直就是一气呵成,根本没有半点停顿,毫无疑问这都是几天来高强度的临战训练的结果。进攻雷达天线的小组遇到了在整个行动中最顽强的抵抗,因为雷达天线在雷达站最里面的房屋顶上,被激烈的枪声惊醒了的埃军士兵得以有时间赶到这里组织起防御,双方随即展开激战,突击队员使用的都是以色列制造的享有盛名的“乌兹”冲锋枪,尽管“乌兹”是以性能稳定可靠著称,但由于此前在水下游泳和岸边匍匐前进时间太长,水和沙子都不可能避免进到冲锋枪里,所以有些突击队员的“乌兹”冲锋枪出现了故障,但他们并没有慌乱更没有退缩,而是迅速捡起地上埃军士兵的AK-47,继续开火。要知道以色列特种部队要求能够使用各种最常见的枪械,所以现在用起AK-47也照样得心应手。埃军虽然在慌乱中还能匆忙组织起防御,但毕竟是在仓促之际进行的抵抗,明显缺少章法,在以军突击队员的猛烈攻击下,没能坚持多久,最终被以军消灭。在肃清了埃军的守卫后,突击队员立即在雷达关键部件和发电机等处安放了炸弹。然后撤出雷达站,在入口处集合清点人数,无一伤亡,这才沿原路撤到海边,游回橡皮艇,负责掩护的小组在撤离的道路上设置了地雷,以阻止可能追击的埃军。就在突击队员撤出雷达站来到海边时,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回头一看,整个雷达站就已经完全被大火和浓烟所笼罩了,这个景象显然就是这次行动胜利的标志。
这次行动从上岸到撤出,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12分钟,干净利落地彻底炸毁了雷达站,打死埃军32人,而参战的20名13中队队员无一伤亡,彻底的完胜。这一战同样得到了全程观战的特种作战行家埃尔坦的高度评价,也成为13中队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从此13中队摆脱了几年来挥之不去的失败阴影,逐渐恢复了自信,也使以色列国防军高层开始认识到这支两栖特种部队的特殊作用。
对于阿达比亚雷达站的袭击,埃军也还以颜色,于1969年7月10日一支埃军突击队同样是乘着橡皮艇偷渡苏伊士运河,越过巴列夫防线,对以军发起了一次同样堪称经典的袭击,以军有7人阵亡,3人负伤,多人被俘,还有2辆“百人队长”坦克被击毁,可谓损失惨重。向来睚眦必报的以色列国防军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这回以军选中的报复目标是位于苏伊士湾北部的格林岛。
格林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在珊瑚礁的基础上浇灌了上千吨水泥造出来的人工岛,长145米,宽65米,环岛周边是一道坡度达到45度的防护坡,在这道倾斜的防护坡上还布置了三道铁丝网。岛中心是钢筋水泥的营房,营房区只有在北侧有个出口,岛西部有个码头,北部则有幢5米高的瞭望台。埃军在营房的屋顶上修筑了高炮工事,部署了4门85毫米高炮和2门37毫米高炮,在瞭望台上设置了对空警戒雷达和2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在和格林岛隔海相望的大陆上,埃军还部署了2个130毫米加农炮连,来为格林岛提供炮火支援。在埃军看来,整个格林岛的防御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万无一失的。所以,以色列国防军认为,如果能够攻占格林岛,就势必沉重打击埃军的士气。
而对于进攻格林岛的任务,以色列总参谋部自然想到了二十天前在袭击阿达比亚雷达站中表现出色的13中队,现在以军高层对13中队可以说是印象太深刻了,只要是涉及两栖攻击,就一定先想到13中队。就13中队而言,对格林岛也是早有想法。之前阿尔莫格曾对将来可能进攻的埃军目标都做过功课,其中对格林岛尤其重视,认为肯定会对格林岛进行袭击,所以在1969年4月还专门派出4名队员对格林岛进行过抵近侦察,并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制定过一份袭击计划的草案。考虑到格林岛防御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所以阿尔莫格认为袭击行动至少需要40名突击队员,但此时13中队满打满算,就是加上还没通过20个月培训课程的准队员,也不过只有30人,要单独执行这样的任务显然不行,于是阿尔莫格这回很谦虚地提出必须要增加人手,光靠13中队不成。全面掌管以色列国防军特种作战的伞兵司令埃尔坦很清楚,能够和13中队一起执行这次任务的就只有总参侦察营了,便同意从总参侦察营中抽调人员和13中队一起实施袭击格林岛的行动,整个行动以13中队为主,由阿尔莫格全权负责,从人员调配,到计划制定、战前准备,都交给阿尔莫格负责,但只给了他一周的时间。
格林岛是埃及军队重点设防的要点,防守极其严密
阿尔莫格领受任务后亲自乘坐微型潜艇前去侦察格林岛防御情况,他发现岛上的火力可以覆盖周围360度的全方位,没有一点死角,如果是乘橡皮艇接近的话,还没靠近就肯定会被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水下接近,特别是第一梯队必须从水下潜泳上岸,抢占滩头,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但是要想让20名突击队员在水下潜泳的状况下步调一致地接近目标,这可不像好莱坞电影里那样容易,水流、每个人的体能和潜泳技术的差异,都有可能出现偏差。最后还是当年曾接受过意大利教官训练的老队员,想到了意大利海军曾用过的方法,就是准备一条长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等距离地绑上20个拉手,行动时20名队员只要拉住绳子上的拉手,就能一齐步调一致地从水下潜泳接近目标了。阿尔莫格立即搞了这样的绳子,组织了试验,还别说,效果是相当的好,简直就像是为这次行动度身定制的。
13中队一直强调的是行动中务必保证突然性,始终认为突然性是保障胜利的必要条件。而在格林岛行动中,保证突然性就更为重要了,因为格林岛守军对于周边海域是没有火力死角的,只要突击队被发现,那么等待突击队员的命运就是被屠杀。所以有人建议在行动时安排1艘爆破艇在岛南部冲锋,然后引爆,以吸引守军注意,甚至将守军主力引到南部,掩护突击队在北部登陆。阿尔莫格经过深思熟虑,却不同意,他认为爆破艇很可能在半路就被发现,还没靠岸就会被摧毁。再退一步说,即使成功靠岸爆炸,也未必能把守军吸引过来,反而很可能引起守军的警觉,增加第一梯队进攻的困难。不过声东击西的设想还是有益的,经过参战人员的讨论,决定用一个火力组来替代爆破艇,火力组先在岛南面开火射击,吸引守军注意,掩护突击队在北部登陆。如果在北部的突击队遇到麻烦,火力组也可相机组织进攻,牵制守军的防御。
水下渗透突击是13中队队员的拿手好戏
由于这次是和总参侦察营联合行动,而总参侦察营不会水下进攻,所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13中队挑选20名队员为第一梯队,从水下潜泳上岛,抢占滩头阵地;第二阶段是总参侦察营组成的第二梯队乘橡皮艇在13中队第一梯队抢占的滩头上登陆,投入纵深作战。由于格林岛守军配有苏制的夜视仪,所以总参侦察营乘坐的橡皮艇不能靠格林岛太近,必须保持相当距离。这个距离近了就容易被守军发现,但是距离越远,也就意味着13中队的第一梯队在滩头上孤军奋战的时间越长。经过仔细分析和测算,最后决定总参侦察营的橡皮艇在1500米外待命。
在解决了行动计划的各个问题后,参战队员就选择了几处地形与格林岛非常相似的地方开始进行战前训练,以便让所有参战队员熟悉行动方案,掌握每个行动环节,也让13中队和总参侦察营在演练中加强磨合,提高协调配合。埃尔坦也前来观摩了参战部队的战前训练,他对13中队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肯定,能让这个特种作战的行家里手肯定,就可以想见13中队的作战水准了。这次埃尔坦还是提出要和上次一样,一起参加战斗,阿尔莫格自然也无法拒绝。
7月14日,以色列总参谋部正式批准了阿尔莫格的计划,将行动日期确定为7月19日,行动代号为“马尼尔六号”。
7月17日,参战部队进驻出发基地,位于西奈半岛的拉斯苏达尔海军基地,开始最后的战前准备。各级指挥官一遍又一遍检查行动中的每个细节,发现问题便立即修正完善。在所有环节中,唯一让阿尔莫格无法准确掌握的就是潮汐,为了使第一梯队在水下潜泳时更加轻松一些,以便节约体力,阿尔莫格将行动时间确定在高潮时,因为这时候潮水冲向岸边,能够给队员助上一臂之力。但是没有格林岛准确的潮汐资料,阿尔莫格只好找来一本英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水文手册,根据这上面的资料将行动时间定在0时30分到1时30分之间,最晚必须在2时30分撤出战斗。除了潮汐时间得靠老天爷的眷顾,其他方面可以说阿尔莫格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尤其是最关键的第一梯队,也就是阿尔莫格自己的嫡系部队13中队,阿尔莫格更是和几个主要的军官研究了一遍又一遍。第一梯队的指挥官,阿尔莫格挑选了13中队里资格最老的教官加迪·巴尔上尉,20名队员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由2名军官和3名军士组成,全部都是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老兵。第一小组由伊兰·埃古齐中尉指挥,负责剪开防护坡上的铁丝网,在防护坡上开辟通道,接应第二梯队;第二小组由巴尔上尉亲自指挥,负责抢占营房北侧的屋顶制高点;第三小组由加迪·科罗尔中尉指挥,任务是炸毁了望台上的雷达;第四小组由阿姆农·索菲尔上尉指挥,负责封锁营房区的出口,并肃清北侧营房内的守军。
第二梯队由总参侦察营营长迪格里中校指挥,在1500米外的待机海域待命,等第一梯队抢占滩头发出信号后,迅速登岛投入纵深战斗,消灭岛上残余的守军。阿尔莫格率领前方指挥小组以及13中队的爆破手、军医随第二梯队一起行动。(www.xing528.com)
13突击中队的舟艇连精于驾驶各种橡皮艇和快速攻击小艇
7月19日下午,总参谋长巴列夫和海军司令等高级将领都来到拉斯苏达尔海军基地,听取阿尔莫格的最后汇报,检查参战部队的最后准备,并为参战部队壮行。
当晚20时,突击队分乘12艘橡皮艇,借着沉沉的夜幕掩护,悄然离开了基地,向格林岛驶去。
22时30分,抵达距离格林岛1500米的待机海域,第二梯队停下来,第一梯队继续前进。
23时,第一梯队来到距离格林岛以东900米处,20名队员下水,在水下利用绑着拉手的长绳子整理好队形,从水下游向格林岛。但是队员一下水就遇到了状况,由于阿尔莫格制定的行动时间是根据英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编写的水文手册,早已经失效了,所以潮汐时间有误,这时并不是高潮,水流还是相当湍急,而且每个队员都带着重达40千克的装备,在水下潜泳相当吃力。再加上水流方向也有偏差,把突击队的前进方向也带偏了。到0时30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潜泳,距离格林岛还有600米之遥,而队员的体力消耗也很大。巴尔见照这样速度继续潜泳,可能会影响整个行动,便果断决定改潜泳为在水面泅渡,要知道当时是农历初六,正有月亮,在月光照耀的海面上泅渡还是相当冒险的,很容易被发现。但现在情况紧急,也只能如此了。一直到距离格林岛还有150米距离,巴尔才命令恢复潜泳。
13中队的突击队员正从水下冲上岸滩,两栖作战是13中队最擅长的作战样式
1时30分,第一梯队来到距离格林岛只有15米的礁盘,巴尔小心翼翼地浮出水面进行观察,他发现在岛上的码头和营房屋顶工事上各有两名哨兵。他用手势命令队员卸下潜水装备,只留下嘴里还咬着通气管,然后慢慢从水下接近格林岛。1时38分,埃古齐的第一小组来到防护坡前,开始用钳子剪开铁丝网。这时一名埃军哨兵似乎听到了动静,亮起手电向这边走来,眼看就要被发现了,埃古齐果断开火,一个精准的短点射当时就把哨兵打倒了。随着清脆的枪声,埃军哨兵也反应过来,开始还击,子弹嗖嗖地从突击队员头上飞过,接着埃军扔下的手雷也在附近爆炸,两名队员被炸伤,其中就有埃古齐,但他忍住伤痛,带着自己的小组还是迅速剪开了铁丝网,并冲上了岛去。紧接着,其他几组也相继冲上岛,按照预定计划,分别冲向各自目标。
第二小组的副组长阿亚龙中尉冲上岛后,先用手榴弹消灭了埃军的一个机枪火力点,接着登上营房的楼顶,但他刚刚登上楼顶就被侧面射来的子弹打伤了前额,他顾不上包扎坚持作战,在组员的配合下又打掉了第二个机枪火力点。这时第三小组也已经冲上岛,在肃清码头守军后又乘胜拿下瞭望台。第四小组发展也很顺利,冲进北侧营房,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而此时第二小组还在楼顶与守军激战,第三、第四小组立即主动赶来支援,配合第二小组摧毁了两处高炮阵地,控制了北侧的营房楼顶。巴尔见已经占领了一块滩头阵地,便发出一颗绿色信号弹,通知第二梯队前来。
埃军守军这才清醒过来,开始向以军控制的这段楼顶展开反击。而以军突击队员却发现由于长时间在水下潜泳,携带的武器都受到了影响,手榴弹炸不响,冲锋枪时常卡壳,大大影响了火力发挥。埃军的反击却逐渐猛烈起来,巴尔马上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被动,便果断决定以攻为守,不等第二梯队到达,就立即开始攻击。此时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爆炸的火光和此起彼伏的照明弹几乎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在楼顶上的突击队员没有地方隐蔽,冲锋时的身影非常清晰,因此一个接一个中弹倒下。阿亚龙又接连两次负伤,但他还在坚持战斗。其他突击队员也毫不退缩,猛打猛冲,又接连攻下楼顶两处高炮炮位,占据了整个营房的大半个楼顶,埃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反击也就自然无从谈起了。
2时,第二梯队终于登岛了,开始了肃清残余守军的战斗,战斗中以军投出的一颗手榴弹引爆了南面楼顶高炮的弹药,引起了剧烈爆炸,将南面楼顶全部笼罩在烈焰浓烟中间,使得以军无法再继续攻击。这时以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岛,只剩下东南角还在埃军手里。隔海相望的埃军直到这时才恍然醒悟过来,开始向格林岛进行炮击。留在橡皮艇上观战的埃尔坦见作战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埃军炮击又开始了,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立即命令撤出战斗。20分钟后,突击队主力撤出格林岛,只有最后负责殿后的爆破手和指挥官还在岛上,他们在北侧营房里安放了足足有100千克的炸药,然后再撤离。当他们下岛时,100千克炸药爆炸了,整个格林岛都被震得摇晃了起来,营房区更是火光冲天。大陆上的埃军看到大爆炸,立即明白以军这是要撤退了,于是将炮火从格林岛上迅速转移到封锁周围海域,密集的炮弹不断在周围海面爆炸,将以军突击队的橡皮艇队形都打乱了,但是好在人员在这种近乎于盲目射击的炮击下没什么伤亡。
凌晨时分,突击队回到了拉斯苏达尔海军基地。此次行动以军突击队消灭埃军36人,加上后来埃军炮兵对格林岛连续炮击了几小时,估计岛上70名守军很难有人可以生还。以军突击队总共阵亡6人,伤14人,其中海军13中队阵亡3人,伤10人。在13中队参战人员中,阿亚龙中尉表现极为英勇,先后三次负伤,但仍坚持战斗到撤离,因此被授予“以色列英雄”勋章,这是以色列的最高荣誉,授予标准比美国的国会勋章都要高。整个以色列海军到今天为止总共才只有两人获得过,阿亚龙就是第二位。1979年,他成为第13突击中队中队长。1992年,阿亚龙升任以色列海军司令。
这次13中队在格林岛袭击作战中表现相当出色
不过,这次13中队对总参侦察营的表现颇有微词,认为总参侦察营的作战水平不过尔尔。当然这个评估可能会有军种间固有的矛盾而有失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总参侦察营当时主要精力都在情报侦察方面,对于步兵小分队作战方面的训练确实有点薄弱。
尽管以军对格林岛的袭击沉重打击了埃及军队的士气,但是并没能完全终止埃及军队对以色列的消耗战,埃军对以军的炮击仍然不时会发生,埃军突击队越过运河防线的袭击也是隔三差五,所以以军决定还得继续对埃军施加压力,以遏制埃军频繁的袭扰。而这次以军的行动就更为大胆和富有想象力,竟然派出一支乔装改扮成埃及军队的以军装甲部队渡过苏伊士湾,袭击红海沿岸的埃军防空导弹和炮兵阵地。这个行动的关键是如何把装甲部队偷运过海,以军总参谋部立即就想到了13中队,现在只要是涉及两栖方面的行动,以色列国防军高层就首先想到13中队。除了将装甲部队偷渡过海之外,以军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埃军在以军计划偷渡的地区部署2艘鱼雷艇担负巡逻警戒任务,这2艘鱼雷艇也是在格林岛战斗之后,埃军调来加强这一地区戒备的。本来对付这种小小的鱼雷艇,以军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出动空军进行攻击,但这次就不一样了,如果动用空军来消灭这2艘鱼雷艇,必然会让埃及军队产生疑问,为什么以军会对无足轻重的鱼雷艇如此大动干戈?进而就很可能暴露以军的企图,引起埃军的警觉。所以最后以色列国防军还是决定采用不动声色的办法,在不惊动埃军的情况下将2艘鱼雷艇解决掉,当然这个任务又是要交给13中队的。
13中队又因为接连两次行动的出色表现,让以色列国防军高层逐渐青眼有加
而此时的13中队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接连对阿达比亚雷达站和格林岛的袭击,特别是在格林岛作战中,13中队损兵折将,眼下还能出动执行任务的队员屈指可数,这使阿尔莫格一筹莫展。这时格林岛的英雄阿亚龙中尉一瘸一拐地回到部队,他本来还在医院里治疗,听来探望的战友说13中队将要有新任务,但是人手严重不足,想到13中队苦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实战表现的机会,现在又因为接连两次行动的出色表现,让以色列国防军高层逐渐青眼有加,如果这次因为缺少人手而影响行动,肯定会让刚刚对13中队有了一点好感的国防军高层再次丧失对13中队的信任,于是他乘医生护士不备,偷偷跑出医院回来归队。
对于以军这次袭击行动,13中队有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先消灭2艘鱼雷艇,行动代号为“护航”,恰如其分的代号,为后续行动保驾护航。第二项是将装甲突击部队偷渡过海,行动代号为“细雨”,从这个代号上一点都看不出什么名堂,如此风花雪月的词汇却将给埃军后方造成犹如暴风骤雨一般的巨大冲击。
13中队的这次任务就是要不引起埃军注意的情况下炸掉2艘鱼雷艇
对于13中队来说,第一项任务“护航”行动更为艰巨。因为埃军2艘鱼雷艇的锚地是在苏伊士湾的一艘搁浅半沉在海中的希腊船,要想悄悄炸掉鱼雷艇,就必须偷偷在鱼雷艇上安放水下爆炸物。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两大难点,第一是要找到锚泊的鱼雷艇,因为只有在夜间鱼雷艇才会回到锚地,而且夜间埃军是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找到2艘小小的鱼雷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第二是要鱼雷艇长时间固定不动,好让队员有足够的时间安放爆炸物。针对这两点,13中队也是进行了精心的计划,派出2艘微型潜艇,各搭载4名队员,在夜间接近鱼雷艇,然后派队员潜泳到鱼雷艇旁,在鱼雷艇的艇壳上安放爆炸物。
1969年9月5日,13中队2艘微型潜艇带着8名队员,从拉斯苏达尔海军基地悄悄地出航,直扑埃军鱼雷艇锚地。经过约40千米的航线,微型潜艇到达了鱼雷艇活动海域,升起潜望镜开始搜寻目标,找了大半夜都一无所获,就在大家心灰意冷之时,突然发现埃军鱼雷艇就在潜艇头上巡弋,显然埃军有所察觉,不然不会在夜间四下巡弋,而且由于鱼雷艇在不断航行中,根本没法安放爆炸物。于是突击队只好泱泱返回。回到基地后,突击队草草吃了点东西,稍加休息之后再度出动,因为“细雨”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
这次突击队出动的时间是在下午,白天埃军一般是不会打开雷达来监视海面,所以乘这时去搜寻目标,确定其位置,再等到晚上鱼雷艇锚泊之后前去安放爆炸物。直到晚上23时许,以军的突击队才终于发现了鱼雷艇。重伤未愈就归队的阿亚龙,临时客串,担任1号微型潜艇的艇长,他在确定了鱼雷艇的位置后,立即派2名爆破队员前去安放爆炸物,2名队员在水下潜泳过去,悄无声息地接近鱼雷艇,然后在艇壳上安放了爆炸物,起爆时间设置在4小时后。然后再原路返回,回到微型潜艇,向阿亚龙报告爆炸物已经安放完毕,阿亚龙立即向已经等得焦急万分的阿尔莫格发出了行动成功的密电:“斧子已经插在小狗的背上了。”
以色列利用缴获的埃军T-34坦克化装深入埃军后方
2号艇也同样派出了2名队员,他们也从水下接近到鱼雷艇旁,发现了刚才1号艇队员安放的爆炸物,既然都已经到了,总不见得再带着爆炸物回去,于是也把爆炸物安放上去,来了个双保险。
4小时后,正准备启航巡逻的一艘鱼雷艇突然爆炸起火,随即开始下沉。另一艘鱼雷艇不知出了什么情况,只能缓缓地围绕着起火下沉的友艇,不知该如何应对,不过它很快也遭到了和第一艘鱼雷艇一样的命运,又是一声巨响,第二艘鱼雷艇也发生了剧烈爆炸。在这样猛烈的爆炸下,小小的鱼雷艇自然经受不起,很快就沉没了。
直到现在,“护航”行动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但是,2艘微型潜艇的返航却发生了意外,由于要使鱼雷艇的爆炸看上去更像是意外事件,而不是以军的袭击,所以以军微型潜艇返航时还是采取潜航,1号艇顺利回到了基地,很自然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2号艇却迟迟不见身影,已经预感到有些不详的阿尔莫格亲自乘着救援直升机在潜艇航线上来回搜寻,果然直升机很快发现了在水面上已经奄奄一息的突击队员伊扎克,他是2号艇的驾驶员,据他回忆2号艇是在返航途中突然发生了爆炸,指挥员米罗中尉当场身亡,其他3名队员被迫弃艇游回基地,但救援直升机随后找到的只是3具已经冰冷的尸体。后来调查发现,爆炸的原因是微型潜艇自毁装置的保险因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而失效,这才导致了自毁装置中的炸弹自行起爆。尽管损失了3名队员,对于本来就人单势孤的13中队来说,是极其惨重的损失,但总算完成了“护航”行动,为后续装甲部队的行动扫清了障碍。
9月9日,13中队的另外一批队员,这也几乎是13中队的全部家底了,顺利地在苏伊士湾对岸的扎法拉纳地区开辟了登陆滩头,接应以军的装甲突击部队上岸,那是由以军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缴获的埃军3辆苏制T-54坦克和6辆BTR装甲运兵车组成,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都重新刷上了埃及军队的标志,参战的装甲兵也全部穿着埃军的军服,俨然就是一支标准的埃军装甲部队。他们上岸后便立即向纵深推进,这里是埃军的后方,不但部队部署分散,而且大都只装备轻武器,再加上毫无防备,使得以军这支装甲突击队如入无人之境,历时10小时,纵横70千米,横扫红海沿岸的埃军阵地,总共摧毁埃军70多辆军车、7个对空观察哨、27个哨所、1处兵营和1个雷达站,造成埃军1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1名将军和7名苏联军事顾问,并使整个红海沿岸的埃军防线产生了巨大混乱,而以军突击部队仅有1人轻伤,随后撤往预定地点,登上接应的登陆艇,安全返回了以军战线。
这一次袭击给埃及军队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在整个战线内都出现了无法形容的大混乱,在接到相关的报告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怒之下将埃及军队总参谋长和海军司令等一大批高级将领都撤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