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风纵火”是古代兵家常用的火攻法,《孙子兵法》专设《火攻篇》,论述了火攻的方式、实施条件以及因敌制变的处置措施,提出“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171],强调“以火佐攻者明”[172],对春秋末期之前的火攻作战经验做了深刻的总结。在此后的战争史上,先后出现了以火攻取胜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著名战例,善用火攻者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作战的胜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与吴越之间爆发的一场水战就成功运用了火攻法。贞明五年(919),吴越国节度副大使钱传瓘被任命为诸军都指挥使,率500艘战舰北击吴国。吴国舒州刺史彭彦章率军抗击。在交战之前,钱传瓘提出了明确的作战指导思想,“彼若径下,当避其初以诱之,制胜之道也”[173];同时又命每艘船上装载灰、豆、沙。双方水军在狼山江展开大战,吴国战船顺风而进,直冲向吴越钱传瓘的船队。钱传瓘命令避开对方战船,让其驶过之后,命令吴越战船紧紧尾随在对手后面。吴国战船急忙调转船头,但此时的吴国战船是逆风而行,吴越国的战船反而处在上风区。钱传瓘当机立断,“使顺风扬灰,吴人不能开目”[174]。等到两支船队接战之时,钱传瓘“使散沙于己船而散豆于吴船,豆为战血所渍,吴人践之皆僵仆。传瓘因纵火焚吴船,吴兵大败”[175],吴越水军取得了胜利。钱传瓘在狼山江之战中预先制定了诱敌进攻、伺机火攻的作战方案,做到了“未战而庙算胜”[176];在交战之初,通过巧妙避开对方战船再尾随其后,迅即改变了双方的战场位置,对方战船由上风区变为下风区,而己方由下风区变为上风区,为而后顺风实施火攻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吴国战船掉转船头作战,这时就是逆风而行,更增加了其作战难度。此外,钱传瓘事先准备好的灰、豆、沙都在交战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终通过火攻彻底摧毁了对手船队,“焚战舰四百艘”[177],取得了一次水战大捷。钱传瓘在实施火攻时,遵循了孙子所说的“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178]的原则,做到了“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和“火发上风,无攻下风”[179],坚决从上风处纵火进攻,并且借助旺盛的火势果断发起进攻,最终大胜对手。
【注释】
[1]《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至德二年十一月。
[2]《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3]《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4]《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5]“先声后实”是指利用己方强大的声威震慑对手,造成敌方心理上的恐惧感,最终迫敌不战而降。“先声后实”是中国历代兵家常用常新的用兵策略,并且多种手段综合运用。韩信不战而慑服燕国就是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先声后实”之策的范例。汉高祖三年(前204),韩信平定赵国之后,向李左车请教破燕之计。李左车提出“先声而后实”之策:“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即借用汉军连战皆捷、节节胜利的声威,向燕国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在此基础上派使者游说燕国,使之归降。燕国最终被汉军的强大声威慑服。
[6]“大战略”一词最早出自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的名著《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主旨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实现国家目标。无论是广义大战略还是狭义大战略,都认为大战略的层次在军事战略之上,大战略指导军事战略,而军事战略则必须服从大战略。尽管“大战略”这一概念出现很晚,但大战略的实践和理论却是源远流长的。考察中国古代战争史,大战略曾经被战争指导者运用于战争实践中,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组织指挥的灭陈之战成功地运用大战略,顺利达成统一目标,留下了可资后人借鉴的历史启示。
[7]《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
[8]《管子校注》卷十五《治国》。
[9]《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
[10]《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1]《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十月。
[12]《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三月。
[1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15]《隋书》卷六十《崔仲方传》。
[16]《隋书》卷六十《崔仲方传》。
[17]《隋书》卷六十五《周法尚传》。
[18]《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三月。
[19]《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太原府》。
[2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2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2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2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2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2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2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武德二年十月。
[2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高祖武德二年十月。
[2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
[2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
[3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
[3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
[32]《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起自太原至京城凡一百二十六日》。
[3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十月。
[3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三月。
[3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三月。
[3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四月。
[3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3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四月。
[3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三年十一月。
[4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十月。
[42]《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
[4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唐纪六》,高祖武德七年三月。
[45]《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
[4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47]《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黑水靺鞨传》。
[48]《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新罗传》。
[49]《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传》。
[5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高宗永徽六年正月。
[5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高丽传》。
[52]《新唐书》卷二百二十《百济传》。
[53]《新唐书》卷二百二十《百济传》。
[5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九月。
[5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新罗传》。
[5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5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二月。
[5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
[5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九年三月。
[60]《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
[61]《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龙朔二年七月。
[6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6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6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八年十二月。
[6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十九年六月。
[6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6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新罗传》。
[68]《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下》。
[69]《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正月。
[70]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高昌传》。
[7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焉耆传》。
[74]参见《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第54页。
[7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贞观十六年九月。
[7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龟兹传》。
[77]《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
[78]参见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9]《隋唐的边疆政策》,第167页。
[80]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屯田郎中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
[8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传上》。
[82]《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
[83]《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屯田郎中员外郎》。
[84]张安福、郭宁等:《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85]参见《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第53—62页。
[86]《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三》。
[87]《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88]《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8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www.xing528.com)
[90]《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9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9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9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9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95]《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9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二月。
[97]《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肃宗上元二年二月。
[98]《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九月。
[99]《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九月。
[10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01]《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九月。
[10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二月。
[10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04]《隋书》卷六十《崔仲方传》。
[105]《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
[106]《隋书》卷六十三《元寿传》。
[107]《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正月。
[108]《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
[109]《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月。
[110]《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1]《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2]《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月。
[113]《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4]《中国兵学思想史》,第253页。
[115]《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6]《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7]《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118]孙远方:《中国历代统一战争的战略指导》,《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19]《六韬》卷一《文韬·兵道》。
[121]《陈书》卷六《后主纪》。
[122]《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正月。
[123]《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
[12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十月。
[125]参见俞世福、韩晓林:《谈中国古代的城邑战》,《军事历史》1992年第1期。
[12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27]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卷一《七患第五》,中华书局,2018年。
[128]《尉缭子》卷二《攻权》。
[129]《尉缭子》卷二《守权》。
[13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3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三月。
[13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四年二月。
[13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四年二月。
[13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三月。
[13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136]《长短经》卷九《兵权·攻心》。
[13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138]《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139]《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40]《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
[14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五月。
[14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14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八月。
[14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45]《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46]《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47]《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载十月。
[148]《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九月。
[14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15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15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八年九月。
[152]《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宪宗元和十二年十月。
[153]参见方积六:《五代十国军事史》,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154]《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僖宗中和二年十二月。
[155]《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闰四月。
[156]《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闰四月。
[15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158]《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高祖乾祐元年八月。
[159]《新五代史》卷五十二《李守贞传》。
[160]《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高祖乾祐元年八月。
[161]《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隐帝乾祐二年四月。
[162]《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隐帝乾祐二年五月。
[163]《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高祖乾祐元年十二月。
[164]《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正月。
[16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三月。
[16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167]《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昭宗天复三年正月。
[168]《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三年六月。
[16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7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7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火攻篇》。
[17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173]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越·文穆王世家》,中华书局,1983年。
[174]《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四月。
[175]《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四月。
[17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177]《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四月。
[17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17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