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长期充分的战争准备之后,隋唐均拥有远远越过对手的强大实力,仅就兵力而言,隋投入江河作战的兵力达到“五十一万八千”[109],而陈朝“甲士不过十万”[110]。如何在江河作战中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大的胜利,是对隋唐统治者的巨大考验。由战前的态势可知,隋陈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比较悬殊的,陈朝在兵力上的巨大劣势极大地影响了其作战部署,导致陈朝军队“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111]。因此,杨坚决定在长江沿岸地区组织实施宽正面战场攻势行动,八路人马分进合击,直指陈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具体部署如下。
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皆为行军元帅。广出六合,俊出襄阳,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凡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112]
由上可知,隋军的进攻部署具有指挥体制顺畅、战场主次分明、作战手段多样、相互配合密切的特点。
首先,杨坚任命晋王杨广为渡江作战总指挥,全权负责指挥此次作战行动,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协助杨广指挥作战,建立了集中统一且各司其职的指挥体制。
其次,明确区分主战场和次战场。长江下游为主战场,共有晋王杨广、蕲州刺史王世积、庐州总管韩擒虎、吴州总管贺若弼、青州总管燕荣五路人马投入其中,由杨广指挥协调各路军事行动;长江上游为次战场,共有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荆州刺史刘仁恩三路人马投入其中,“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113],由杨俊指挥协调各路军事行动。(www.xing528.com)
再次,水陆并进,水军与陆军同时进攻。在隋军所部署的八路人马中,既有水军,又有步兵,还有水陆兼备的混编型军队。其中,杨素、王世积、燕荣统率的军队均是水军,杨俊统率的军队以水军为主,其他军队为步兵或以步兵为主。渡江之战开始后,隋军各路人马在各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水军与步兵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各自军兵种的优势。
最后,分进合击,重点突破。隋军在“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战场上,采取次要战场配合主要战场、主要战场两翼配合主力、主要战场主力部队实施重点突破的作战指导,“以主力歼敌主力,直捣腹心,以偏师策应主力,钳制分割敌军,主次配合,东西呼应,彻底打乱敌人的部署,使其完全陷入首尾脱节、顾此失彼的被动挨打局面”[114]。在实战过程中,杨俊、杨素、刘仁恩三路人马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迅猛进军,采取分割围歼的战法,切断了上游陈军支援下游建康之路,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下游隋军夺取建康的作战行动。在此行动中,杨素“亲帅黄龙数千艘,衔枚而下”[115],浩浩荡荡,“舟舻被江,旌甲曜日”[116],由此可见其水军的强大阵势。杨素率军先后攻克狼尾滩(在今湖北宜昌西长江中)、岐亭(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等地,挺进至汉口,与杨俊军队会合,“上流诸州兵皆阻杨素军,不得至”[117],牵制了大批企图向下游机动回援的陈军。杨广、王世积、韩擒虎、贺若弼、燕荣五路人马担负主战场的进攻任务,其中以杨广、韩擒虎、贺若弼三路为主力,分别从桃叶山(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南)、横江浦(今安徽和县东南)、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出发,分进合击陈朝首都建康;王世积、燕荣各率水军在主战场的西翼、东翼策应,切断外围陈军与建康的联系,配合隋军主力进攻建康的军事行动。
有学者认为:“统一战争是事关全局的决定性战争。战争指导者一般都利用己方的兵力优势,采取多路出击、水陆齐发、重点突破的方略,钳制敌方的兵力,使之首尾不得相顾,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118]虽然这里是针对统一战争而言,但同样适用于隋唐江河作战,而其战争实践也对此做了很好的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