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对峙安军战略指导之得失,《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唐对峙安军战略指导之得失,《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期间,唐军在太原至两京、睢阳一线与安军处于战略对峙态势。当然,唐廷在战略指导上仍然有其失误,主要反映在对各战场缺乏集中统一的战略筹划与指导,导致太原、睢阳以及其他战场各自为战,彼此未能做必要的联络与声援。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与唐廷战略指导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对峙安军战略指导之得失,《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唐廷阻击安军不利,洛阳长安两京失守,王朝危在旦夕。目光短浅的安禄山忙于巩固地盘、抢掠财富,未派军追击唐玄宗一行。太子李亨在左右建议下,奏请留下兴复社稷,得到玄宗允许。天宝十五载(756)七月,李亨在灵武(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是为肃宗。此后,肃宗调整战略部署,整军经武,尤其是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得力干将,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即兵部)尚书,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确保河东安全;同时任命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确保江淮租赋和唐军后勤补给的安全。在这一期间,唐军在太原至两京、睢阳(治今河南商丘南)一线与安军处于战略对峙态势。双方围绕北方重要据点太原、河南重要据点睢阳展开激烈争夺。

唐廷在这一时期的战略指导之得,主要是在北、南两个方向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睢阳保卫战两场局部胜利,稳定了唐军的两翼,威胁了安军的侧背安全,为之后唐军的战略反攻争取了准备时间,对战略全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光弼率军坚守太原,在安军重兵围攻城池的态势下,沉着应对,善于出奇制胜。他命人把地道挖到城外,不仅通过地道突然攻击安军,而且将地道挖到土山之下,以此倾倒对手用于攻城的土山,有效破坏了对手的进攻行动。他采取诈降之计,同时预先派人挖地道至敌营下面,等到敌人受降之时,命人在地道抽去撑柱,敌营顿时坍塌,城内唐军趁乱出击,大获全胜。李光弼还注重改良武器装备,制作了守城利器擂石车,用人力发射巨石,每次能够毙伤敌人几十人。李光弼之所以能够取得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不是一味消极防守,而是坚持攻守结合,在防守的同时,注意抓住战机积极主动地出击,有力地打击了对手,也极大地振奋了守城军民的士气。太原之战的胜利巩固了唐军的北翼,对安军巢穴范阳及其侧背构成了巨大威胁。(www.xing528.com)

睢阳之战是在河南战场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睢阳地处交通要冲,控扼江淮物资运输通道,对唐平定叛乱具有重要作用。张巡、许远等坚守睢阳达10个月,“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95],极大地挫伤了安军的士气,保障了江淮租庸的西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军兵力对比,对于平叛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然,唐廷在战略指导上仍然有其失误,主要反映在对各战场缺乏集中统一的战略筹划与指导,导致太原、睢阳以及其他战场各自为战,彼此未能做必要的联络与声援。当睢阳被安军围困陷入绝境时,张巡派部将南霁云突围求救,驻守临淮(治今江苏盱眙西北)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驻守谯郡(治今安徽亳州)的许叔冀、驻守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尚衡均无动于衷,拥兵不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唐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容易被安军各个击破。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与唐廷战略指导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