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阻击安军的战略指导之得失

唐阻击安军的战略指导之得失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阻击安军的战略指导有得有失,失大于得。他在不明彼己军情的情况下,却一再误信边令诚、杨国忠的不实之词,导致其进一步误判了战场态势,由此做出了不正确的战略决策,直接插手潼关守将的作战指挥,拱手让出潼关天险之地利,逼令哥舒翰在彼强己弱的态势下出关作战,遂酿成潼关、长安失守的局面。

唐阻击安军的战略指导之得失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安禄山以讨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南下,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安禄山亲率主力迅速南下,以直取东、西两京为战略目标。面对猝然兵变,唐廷全无防备,仓促间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举措,其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主要是如下三条:首先是任命了一批将领率军抵御安军,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以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治今山西长治)长史,就地募兵,控制要隘,阻遏安军;以九原(治今内蒙古五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随时领兵开赴前线。其次是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新增设的河南节度使,组织军事力量阻击安军。最后是命令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前往东京洛阳募兵,迎击安军;命令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统率在长安临时征集的5万人马,屯驻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作为抗击安军的后续部队。

安军自范阳急速南下,势如破竹,二十余日进抵河南,先后攻陷陈留、荥阳、虎牢,击败了封常清率领的唐军,长驱直入,攻占了东京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却至陕郡,向高仙芝建议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87]高仙芝接受其建议,率军退守潼关。监军边令诚为泄私愤,向上进献谗言,玄宗命令斩杀高、封二将,改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进驻潼关。玄宗急于收复失地、迅速平叛,要求“天下四面进兵,会攻洛阳”[88],命令哥舒翰出关作战,尽早收复洛阳。哥舒翰本想据险固守敝敌,但在诏令之下不得不率兵出关,结果遭到伏击,被安军击败,潼关、长安先后失守,唐王朝命悬一线,几乎到了覆亡的边缘。

唐阻击安军的战略指导有得有失,失大于得。唐廷战略指导的成功之处是开辟了侧翼战场,从南、北两翼尤其是在河北方向沉重地打击了安军,对其后方构成威胁,迫使安禄山在洛阳屡次调兵回救,以保证自身后方的安全。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军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阳东)等地击败安军,有力地遏制了安军的攻势,扭转了山西、河北战场态势,稳定了唐廷的北方战线,为以后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安禄山为应对河北、河南军民的抗击,被迫分兵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安军的军事力量,也牵制了其西进袭取两京的军事行动。

唐廷战略指导的主要教训在于料敌不明,“怒而兴师”,急于求成,犯了《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89]错误,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前方具体的军事行动,最终落得几近亡国的下场。安军集结精兵强将自北向南快速进军,趁内地兵力空虚、武备废弛之际,实施战略突袭,长驱直入,进展迅猛。这里有两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安禄山制定的突然袭击的战略方针基本奏效,二是在进攻中拥有对唐军的兵力优势。尽管唐军在综合实力上强于安军,但当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并快速南下,此时唐廷的大部分兵力还远在边陲,一时难以救急。因此,唐廷在兵力对比上是暂时劣于安军的。但是,急于收复洛阳的玄宗昧于形势,不知彼不知己,高估了唐军实力而低估了安军实力,先是听信边令诚“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90]的谗言,震怒于高、封败退并武断斩杀二将;之后又听信杨国忠的一面之词,以为安军在陕州“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91],遂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关进攻安军。哥舒翰是一名长期戍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对前线战场敌我态势了然于胸。他对玄宗做了一番比较透彻的战场态势研判。(www.xing528.com)

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以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92]

哥舒翰的战略意图是利用潼关天险稳固防守,以收挫锐敝敌之效,在消磨对手锐气且等到其出现内变时,我方再乘隙攻击,可以一举获胜。应该说,这不失为一个稳妥可行的作战方案。但是,意气用事的玄宗固执己见,听不进前线将领的正确意见,杨国忠又在一旁怂恿:“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93]促使玄宗决定主动出击,逼迫哥舒翰出关进攻安军。孙子曰:“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94]显然,唐玄宗正是这样一个自乱其军而招致失败的不明智的统治者。他在不明彼己军情的情况下,却一再误信边令诚、杨国忠的不实之词,导致其进一步误判了战场态势,由此做出了不正确的战略决策,直接插手潼关守将的作战指挥,拱手让出潼关天险之地利,逼令哥舒翰在彼强己弱的态势下出关作战,遂酿成潼关、长安失守的局面。毋庸置疑,唐玄宗的错误决策是导致这一败局的根源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