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屯戍结合在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中的成果

屯戍结合在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中的成果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疏勒屯田、焉耆屯田均为3.5万亩,轮台屯田、清海屯田、乌垒屯田面积均为1万多亩,伊州、西州屯田5000亩,于阗屯田规模不可考。各州镇屯田由军政长官掌管,下置屯官负责。安西、北庭大都护府采取大规模的集中性的军屯方式,辅以边僻之地且驻军较少的分散屯田,戍屯结合,就地补给,较好地解决了边防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边防发挥了积极作用。

屯戍结合在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中的成果

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屯田始终是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关系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国家边疆安全利益攸关。当代学者林立平在定义“屯田”时,将其与边防直接联系起来,指出屯田“是为解决边防军粮,主要依靠戍卒从事耕耘收获的农业生产”[79]唐朝充分借鉴了前人特别是汉朝的屯田经验,规定“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80],要求边防驻军开展屯田,增加军粮储备。唐朝在西域屯田当始于贞观十四年(640)初设安西都护府之时。史载:“贞观中,李靖吐谷浑侯君集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置四镇……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81]唐廷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强化了对西域的管辖,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屯田的发展。

唐廷在西域的屯田较汉代有很大发展,在屯田规模、屯田管理、屯田成效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就屯田组织形式而言,西域屯田可分为集中屯田和分散屯田;就屯田主体而言,可分为军屯和民屯。西域屯田以军屯为主。因远离内地,军粮转运不便,且西域戍守的唐军边防将士人数众多,其中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各自“管戍兵二万四千人”“管兵二万人”[82],唐廷为解决其军粮供给问题,遂大兴屯田,既可满足边军之需,又可减省转运之费。出于充分保障前线军需的考虑,唐廷在天山南北广开屯田,在玄宗开元年间共计建有56处屯垦区:“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83]此处的“安西”“北庭”当各指两大都护府治所龟兹、庭州。有学者对唐代西域屯垦规模及区域分布做了探讨,指出“唐朝对西域的屯田由东向西、先南后北发展,最终形成了东部屯田区、安西四镇屯田区和其他屯田区的三大区域”[84]。这里的东部屯田区包括伊州屯田、西州屯田、庭州屯田,安西四镇屯田区包括龟兹屯田、疏勒屯田、于阗屯田、碎叶(后改焉耆)屯田,其他区域屯田包括轮台屯田、清海屯田、乌垒屯田。上述十一大屯垦区大体反映了唐代西域屯田的区域分布情况。就屯田规模而言,龟兹屯田面积约为10万亩,为唐在西域开发出来的最大的屯垦区,当与其担负安西大都护府治所,处于西域中心,且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的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此外,北庭、碎叶屯田最盛时也在10万亩左右。疏勒屯田、焉耆屯田均为3.5万亩,轮台屯田、清海屯田、乌垒屯田面积均为1万多亩,伊州、西州屯田5000亩,于阗屯田规模不可考。[85](www.xing528.com)

唐朝制定了严格的屯田管理制度,由屯田郎中掌管具体事务,下设司农系统和边州军镇系统,分掌内地和边州屯田事务。西域屯田事务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管,都护府专设支度营田使管理屯田事务。各州镇屯田由军政长官掌管,下置屯官负责。屯官也叫屯主,直接组织本屯的生产,以集中大批戍卒进行军屯为主。每屯有屯兵500人左右,按照唐廷规定“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86]的标准,每屯耕地面积在5000亩左右。安西、北庭大都护府采取大规模的集中性的军屯方式,辅以边僻之地且驻军较少的分散屯田,戍屯结合,就地补给,较好地解决了边防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边防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吐蕃占领河西,截断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后,戍守西域的唐军仍然能够继续捍卫领地,坚守边陲御戎数十年,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结于屯田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