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帅作为一军之首,担负着莫大的职责,关系着全军将士的生死存亡。荀攸曰:“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482]正因如此,历代兵家非常重视将帅修养,强调优良的作风对于统帅指挥打仗、战胜攻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鼓励下属提意见,虚心纳言。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掌握军队指挥权的主将必须善于会聚众人之智,集思广益,才有可能克敌制胜。这就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兼听群言”,也就是“集众谋必先虚己,略去势分,屈降咨询,迩言不遗,寸长必录”[483],做到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放下架子,求教于各方人士,这样才能形成最佳的破敌之策、制胜之略。
柴荣上台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人纠正时弊、指摘自己的过失,深感奇怪,觉得需要改变这一不正常的局面。他鼓励文武百官“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484],让他们大胆地指出问题、秉笔直书,不必有什么顾虑。柴荣在实践中虚心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一个较合理的行动方案。在高平之战前,柴荣召集群臣讨论御驾亲征问题。以冯道为首的群臣反对皇帝御驾亲征:“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485]主张派遣大将率军出征。柴荣不同意,指出:“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486]但冯道等群臣仍持反对意见,只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溥予以支持,柴荣最终决定亲征,后来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由此可见,集思广益的关键在于统帅须有主见,并能从两种对立意见中汲取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显德二年(955),柴荣派大军西征后蜀,因路途遥远,军粮运输困难,宰相以此为由请求停止讨伐行动。柴荣说道:“吾欲一天下以为家,而声教不及秦、凤,今兵已出,无功而返,吾有惭焉。”[487]虽然并不认可宰相的请求,但为了准确掌握前线真实军情,以便做出正确决策,还是派遣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前往探察。赵匡胤从前线返回后,向他禀报出征的后周军队可以攻取当面之敌。柴荣听取了赵匡胤的意见,决定继续用兵,后来顺利实现预期作战目标。
二是身先士卒,攻坚克难。中国古代兵家强调统军带兵者时时处处要“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488],否则“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489],必将导致“乱军引胜”的严重后果。柴荣有英勇豪迈之气概,常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勉,在南征北战中经常御驾亲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数次在危急关头知难而进,身先士卒,或反败为胜,或穷追猛打,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史载他“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490],可见其在长时期的军事实践中锤炼出了遇险不惊、临危不乱的统帅气质。在高平之战中,柴荣“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491],极大地激励了军心士气,将士奋勇冲杀,获得大捷。他先后三次亲征南唐,在前线指挥军事行动。因为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敌我双方动态,对彼己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指挥员的缺陷优长都了如指掌,故能做出及时而适宜的处置。在第一次征讨南唐之战中,后周军队全力围攻寿州(治今安徽凤台),李穀指挥不力,退守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柴荣到前线后,立即亲自到寿州城下,组织大军发起围攻行动,命令李重进代领李穀之职,负责淮南作战事宜。为配合寿州之战,柴荣命令赵匡胤等将率军进攻滁州(治今安徽滁州)、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等地;楚国将领王逵、吴越王钱弘俶应后周要求,派兵进攻南唐边界,使对手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受多方打击,南唐将士恐惧不安,作战意志动摇,战略态势向着有利于后周的方向发展。在之后的二征南唐、三征南唐以及北伐契丹的作战中,柴荣都是率军亲征,直接指挥后周军攻坚克难,进展顺利,先后夺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收复燕南失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柴荣的出色指挥及其率先垂范、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的统帅作风。
【注释】
[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4]《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三月。
[5]《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7]《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8]《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长城公至德元载四月。
[9]《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10]《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11]《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2]《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3]《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4]《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5]《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6]《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三月。
[17]《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三月。
[18]《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
[19]《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
[20]《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长城公祯明二年十月。
[21]《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22]《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23]《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24]《晋书》卷五十七《马隆传》。
[25]何良臣:《阵纪》卷三《阵宜》,《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26]《史记》卷四《周本纪》。
[27]《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僖公二十八年。
[2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作战篇》。
[29]《汉书》卷五十四《李陵传》。
[30]《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
[31]《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32]《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33]《吴子》卷下《论将》。
[34]《六韬》卷三《龙韬·军势》。
[36]刘向集录:《战国策》卷八《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7]《阵纪》卷四《骑战》。
[39]《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4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4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4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43]《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44]《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45]《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
[46]《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
[47]《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
[48]李延寿:《北史》卷六十八《贺若弼传》,中华书局,1974年。
[49]参见黄朴民、孙建民:《中国统一大略:历代著名统一方略透析》,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141—149页。
[5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5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5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杜牧注。
[53]《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
[54]《尚书》卷三《牧誓》。
[5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作战篇》。
[56]《荀子集解》卷十《议兵篇》。
[57]《司马法》卷上《仁本》。
[58]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行军约束》,《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59]西湖逸士:《投笔肤谈》卷上《持衡》,《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六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60]无名氏:《草庐经略》卷七《受降》,《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六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4年。
[61]《草庐经略》卷七《招抚》。
[62]《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
[63]《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正月。
[6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65]《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
[66]《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
[6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6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6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张预注。
[70]皇帝在元旦朝会群臣的活动。
[71]《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
[72]《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73]《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74]《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7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二月。
[76]参见《隋代军事史》,第233页。
[77]《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78]《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79]《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80]《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81]《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8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二月。
[8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二月。
[84]《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8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8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8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88]《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8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9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十一月。
[9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地形篇》。
[92]《荀子集解》卷十《议兵篇》。
[9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地形篇》何氏注。
[9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四月。
[9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96]《管子校注》卷一《权修》。
[97]辛弃疾撰,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卷《美芹十论·屯田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8]《草庐经略》卷三《粮饷》。
[99]《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100]《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101]《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102]《吴子》卷上《治兵》。
[103]《吴子》卷上《治兵》。
[104]《司马法》卷上《天子之义》。
[106]《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10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08]《六韬》卷三《龙韬·奇兵》。
[10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110]《隋书》卷七十《裴仁基传》。
[11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11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11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
[11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
[11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武德九年八月。
[11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十一月。
[117]李世民:《帝范》卷四《阅武篇》,中华书局,1985年。
[118]《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征伐第三十五》。
[119]《贞观政要集校》卷十《论慎终第四十》。
[120]《贞观政要集校》卷十《论慎终第四十》。
[121]《全唐文》卷四《太宗皇帝·备北寇诏》。
[122]《陆宣公集》卷十一《论关中事宜状》。
[12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
[12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
[12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2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2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九月。
[12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二月。
[12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六月。
[13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31]《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
[132]范祖禹:《唐鉴》卷三《太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33]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唐论》,《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六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13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35]《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高帝元年十二月。
[136]《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高帝元年二月。
[137]《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高帝五年五月。
[139]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陕西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1955年。
[140]《陆宣公集》卷十一《论关中事宜状》。
[14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四月。
[14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四月。
[14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四月。
[14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四月。
[14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七月。
[14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浑传》。
[148]《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四《陕西十三》。
[149]《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吐谷浑传》。
[150]《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15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152]参见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年,第208页。
[15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15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八月。
[15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15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15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5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5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6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
[16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二年八月。
[16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二年八月。
[16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高昌传》。
[164]参见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八册《唐(上)》,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252—253页。
[165]参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三年二月。
[16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三年二月。
[167]《贞观政要集校》卷九《议安边第三十六》。
[168]《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高昌传》。
[169]参见《李世民传》,第205页。
[170]参见《隋唐的边疆政策》,第174—175页。
[17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焉耆传》。
[17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焉耆传》。
[17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
[174]参见《唐太宗传》,第247页。
[175]《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龟兹传》。
[17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正月。
[177]参见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7页。
[17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
[179]《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第54页。
[180]《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正月。
[18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正月。
[182]《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正月。
[18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三月。
[184]《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吐谷浑传》。
[18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九年三月。
[18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八年二月。
[18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二年九月。
[18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五年十二月。
[18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八年十二月。
[19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19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作战篇》。
[192]《旧唐书》卷五十七《刘文静传》。
[193]《旧唐书》卷五十五《薛举传》。
[194]《旧唐书》卷五十五《薛仁杲传》。
[196]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国语译注》卷二十一《越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97]《国语译注》卷二十一《越语下》。
[198]《通典》卷一百五十五《兵典八·坚壁挫锐》。
[199]《旧唐书》卷六十《李道宗传》。
[20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
[20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20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地形篇》。
[203]《吴子》卷下《论将》。
[204]《黄石公三略·上略》。
[20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二年十一月。
[20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三年七月。
[20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三年九月。
[208]《六韬》卷四《虎韬·垒虚》。
[20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210]《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21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十一月。
[21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21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21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九月。
[21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高祖武德四年五月。
[21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四年正月。
[21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21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高祖武德三年四月。
[219]《吴子》卷下《论将》。
[220]《孙膑兵法校理》上编《八阵》。
[221]《孙膑兵法校理》上编《八阵》。
[222]《六韬》卷三《龙韬·奇兵》。
[223]《六韬》卷三《龙韬·立将》。
[224]《六韬》卷三《龙韬·论将》。
[225]《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226]《旧唐书》卷六十六《杜如晦传》。
[227]《旧唐书》卷六十八《尉迟敬德传》。
[228]《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229]《新唐书》卷一百一十《阿史那社尔传》。
[23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231]《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3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高宗总章二年十二月。
[233]《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34]《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35]《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高宗乾封二年九月。
[23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237]《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38]《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铁勒传》。
[23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二月。
[24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二月。
[24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242]《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43]《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4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炀帝大业十二年十月。(www.xing528.com)
[245]《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4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247]无名氏:《百战奇法》前集《第三门·粮战》,《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
[248]《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49]《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50]《旧唐书》卷六十七《李传》。
[251]《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52]《旧唐书》卷五十七《裴寂传》。
[253]《通典》卷一百六十一《兵典十四·因机设权》。
[254]《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55]《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56]《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元年十二月。
[257]《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58]《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59]《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60]《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61]《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62]《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6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264]《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
[265]《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
[26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267]参见于汝波:《论〈孙子兵法〉的战后“修功”思想及其实现途径》,《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68]《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五年八月。
[269]《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
[270]《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
[27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地形篇》。
[272]《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7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27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行军篇》。
[275]《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
[27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27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27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279]《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六月。
[28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调露元年六月。
[281]《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调露元年七月。
[28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调露元年七月。
[28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调露元年七月。
[28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调露元年七月。
[285]《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286]《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28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中华书局,2012年。
[288]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卷下《武灵王第十九》,中华书局,2004年。
[289]《投笔肤谈》卷上《本谋》。
[29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火攻篇》。
[291]《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29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永隆元年三月。
[293]《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29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开耀元年七月。
[295]《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四月。
[296]《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297]《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298]《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299]《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永隆元年三月。
[300]《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0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302]《黄石公三略·上略》。
[303]《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
[304]《吴子》卷下《论将》。
[305]《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06]《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07]《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08]《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09]《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
[310]《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11]《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1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1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31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315]《投笔肤谈》卷上《持衡》。
[316]《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31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地形篇》。
[318]《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哥舒翰传》。
[319]《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320]《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21]《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2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2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324]《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325]《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326]《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327]《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328]《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永泰元年十月。
[329]《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永泰元年十月。
[33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永泰元年十月。
[331]《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33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33]《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3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33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33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曹操注。
[33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张预注。
[33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3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340]《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二月。
[341]《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4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43]《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4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二年二月。
[345]《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46]《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仆固怀恩传》。
[347]《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仆固怀恩传》。
[348]《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49]《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5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肃宗宝应元年四月。
[35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正月。
[35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
[35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九变篇》。
[354]《吴子》卷下《论将》。
[355]参见朱亚非、张贵芳:《试论郭子仪建功立业的生存智慧》,《湖湘论坛》2015年第6期。
[356]《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57]《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58]《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359]《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0]《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1]《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364]张云胜、陈飞:《乱世元勋的为将为臣与为人——唐代名将郭子仪功业中的人格因素分析》,《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65]《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6]《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
[367]《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6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36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7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71]《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九月。
[37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九月。
[37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九月。
[37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75]《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37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二月。
[377]《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十月。
[378]《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79]《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80]《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8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82]《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五年九月。
[38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84]《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85]《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8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87]《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正月。
[38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89]《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390]《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二月。
[39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二月。
[39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二月。
[393]《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肃宗至德元载二月。
[39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肃宗上元二年二月。
[395]《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96]《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97]《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98]《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399]《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0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三月。
[40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02]《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0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04]《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05]《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0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407]《投笔肤谈》卷上《持衡》。
[408]高庭晖,即高晖。《资治通鉴》称“高庭晖”,《新唐书》称“高晖”。本书采用《资治通鉴》说。
[409]《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10]《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11]《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12]《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13]《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14]《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
[41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41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417]《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七十三章》。
[418]《国语译注》卷二十一《越语下》。
[419]《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
[420]刘向:《说苑》卷十五《指武篇》,中华书局,1985年。
[421]《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肃宗宝应元年五月。
[42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乾元二年十月。
[42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炀帝大业九年六月。
[42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炀帝大业九年六月。
[42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炀帝大业九年六月。
[426]《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427]《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428]《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六年十一月。
[429]《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高骈传》。
[430]《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43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二月。
[432]《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僖宗乾符三年十二月。
[433]《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434]《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
[435]《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436]《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437]《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四月。
[43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恭帝义宁元年四月。
[439]《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440]《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
[441]《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
[442]《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443]《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
[44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七月。
[44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九月。
[446]《六韬》卷三《龙韬·军势》。
[447]《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
[448]《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四年十一月。
[449]《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四年十一月。
[450]《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
[451]《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
[452]《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
[453]《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乾化元年正月。
[454]《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均王贞明四年十二月。
[455]《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乾化元年正月。
[456]《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闰四月。
[457]《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闰四月。
[458]《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十月。
[459]《黄石公三略·上略》。
[460]《兵镜》卷四《将职·将职条略》。
[461]《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太祖乾化元年正月。
[462]《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庄宗同光元年六月。
[46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46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46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十一月。
[466]《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八《帝王部·诫励三》。
[468]《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世宗纪二》。
[469]《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十一月。
[470]《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世宗纪二》。
[471]王溥:《五代会要》卷十二《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
[472]《五代会要》卷十二《京城诸军》。
[473]《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世宗纪一》。
[474]《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世宗纪二》。
[47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六月。
[47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477]《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七《周世宗纪四》。
[478]《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二月。
[479]《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二月。
[480]《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三月。
[48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四年十一月。
[482]《三国志》卷十《魏书·荀攸传》。
[483]《兵镜》卷四《将职·将职条略》。
[484]《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世宗纪二》。
[48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二月。
[486]《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二月。
[487]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王环传》,中华书局,1974年。
[488]《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厉士》。
[489]《六韬》卷三《龙韬·奇兵》。
[490]《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六月。
[49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三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