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才是创业之本。对于一国之主来说,选拔并任用具有治国安邦平天下之才的文臣武将,对于国家安危、军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柴荣即位以后,为有效推进改革,急需一大批文臣武将充实到各职能部门,以便切实贯彻其政略和战略。为此,他打破陈规,广开途径,选拔才俊,唯才是举,敢于破格任用人才,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重视科举制度,扩大选拔范围,强调真才实学。柴荣继承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坚持每年开进士科取士;同时恢复中断已久的制科,以便选拔当时急需的有突出才能的专门人才。为避免选拔过程中的徇私舞弊,他亲自主持复试,对新及第进士的诗赋、策文进行批阅复核,选能汰劣。显德二年(955),柴荣在复核过程中指出:“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470]只留下了4人,淘汰了其余的12人,并且还对主考官进行了惩处,科举之风气为之一变。另外,他还放宽了科举取士的范围,不论资历、出身,前资官、现任官员、布衣百姓均可以参加应试,为广泛选拔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打破常规,敢于破格用人。柴荣用人不拘一格,不论是新人还是旧臣,身份高贵者还是布衣之士,进士出身还是非科举出身,只要身怀绝学、才能出众,就放手任用,“必当量材录用”[471]。他破格任用王朴堪称用人典范。王朴原先在后汉当官,后来投奔后周,在深入思考时局的基础上,向周世宗呈献了《平边策》,详尽分析对比南唐、后蜀、北汉、辽国等邻国和后周的政治、军事状况,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作战方略,受到了柴荣的赞赏。短短几年时间,王朴从校书郎升至户部侍郎、枢密使,被委以重任。柴荣征伐淮南之时,命令王朴留守东京(今河南开封),全权处理朝廷事务,足见对其的信任,由此也反映出柴荣善于发现人才,也敢于任用有真才实学者。选人用人注重实际才干是周世宗的鲜明风格,尤其在武将的提拔使用方面更为显著。他经常在军队训练与作战过程中考察将领的实际表现,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拔用人。如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亲率后周军与北汉军打了一个遭遇战。由于柴荣所率领的前锋部队进展迅速,后续人马尚未赶到,后周军在与北汉军交战时的兵力处于劣势。战斗伊始,北汉军攻击后周军的右军得手,后周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率军败逃,阵脚大乱,不少士兵投降北汉军。在这关键时刻,宿卫将赵匡胤与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挺身而出,各率2000人向前进击,马仁瑀等人也率骑兵冲入敌阵,北汉军大败溃逃。战后,柴荣根据众将领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将樊爱能、何徽等作战不力者斩首;与此同时,重赏和提拔张永德、赵匡胤等作战勇敢者。(www.xing528.com)
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汰劣留优,防止人才滥进。柴荣在广开招贤纳士之门的同时,注重从制度上把好人才质量关,尤其注重完善制度、增加复核、博采众议、重视人才实际能力等。柴荣规定,每年进士科考试结束后,他要亲自复试或命大臣看验复试,合格者才准许及第;凡复试有不合格者,主考官要受到降职处罚,以此警诫主考官恪尽职守。文武官员必须署名举荐人才,如果被举者有不法行为,举荐者也要酌情受到停任、降职等惩处。柴荣在破格提拔人才时,注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虚心咨询不同人士的看法,以确保对人才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