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战争指导思想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战争指导思想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胜于易胜,意指在己方占据绝对优势、很容易取胜的情况下战胜敌人。杨坚“胜于易胜”的战争指导思想反映在战争全过程中,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实施手段是“积形”“造势”。

隋文帝杨坚在筹划和指导战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顺应统一的历史大潮的情势下,能够理智、冷静地制定战争方案,注重战争效益,优化选择收效大而损失小的用兵方式,在已占据优势的情形下,仍然采取谨慎用兵的态度,坚持贯彻“胜于易胜”[1]的战争指导思想,全方位地巩固和发展自身力量,同时千方百计地打击、削弱对手力量,在此长彼消的过程中,创造了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为夺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所谓胜于易胜,意指在己方占据绝对优势、很容易取胜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后人常将“胜于易胜”视为高明的指挥艺术,优秀的指挥员在筹划和指导战争时,总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追求必胜的结果,在战争之前竭尽全力削弱对手的力量,直到对手在未经交战就已经处于失败地位。显然,“胜已败者”对于己方来说可以获取最佳的战争效益。

杨坚“胜于易胜”的战争指导思想反映在战争全过程中,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实施手段是“积形”“造势”。所谓积形,是指以军事实力为主导的国家实力的积蓄。孙子指出:“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2]后人由此引出“积形”一词,专指战争准备阶段的综合国力建设。孙子提出“积形”思想,主张在“道”“天”“地”“将”“法”“财”“卒”“兵”八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隋文帝杨坚深谙此道,高度重视发展和壮大本国实力。无论是北击突厥,还是南灭陈朝,他始终注重抓综合实力建设。杨坚在政治上厉行改革,精简机构,废除九品中正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为促进国家、军队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恢复和发展生产,颁布均田令,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特别重视南方的水路建设,开发、疏浚多条水路,对于平时物资运输,尤其是保障战争期间的前线军需补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重视边防建设,进一步大抓军事训练,特别强化了水师建设,提高了江河作战能力,为南下灭陈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谓造势,是指通过对力量和谋略的运用,创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略态势,也就是孙子所说的“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3]。孙子“造势”思想的要义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有利于己方达成战略目的、迫使对方逐步陷入被动的态势。隋文帝杨坚在灭陈之战前,采纳了虢州(治今河南卢氏)刺史崔仲方提出的建议,将武昌(治今湖北鄂州)以东作为主攻方向,武昌以西作为次要方向,造成东西呼应之势。为进一步打击对方军心士气,隋文帝在战前发布讨陈诏书,“又送玺书暴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4],宣扬了隋军的声威,动摇了陈国的民心士气,为己方用兵营造了有利的态势。(www.xing528.com)

隋文帝杨坚实施“积形”“造势”之策,在削弱对手力量之时,也不断地壮大了己方的声威和力量,保障了“先削后灭”战略方针的顺利贯彻和实现。隋灭陈之战从开皇八年(588)十一月初十举行“陈师誓众”[5]大会始,至开皇九年二月“陈国皆平”终,隋文帝杨坚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统一战争,印证了“胜于易胜”战争指导思想是切合实战的正确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