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强调道德仁义,反对好战的观念

中国兵学通史:强调道德仁义,反对好战的观念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白阴经》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性质、目的,表明了对战争的鲜明态度,体现了道、兵、儒兼取的战争观的特色。有学者认为,将道德仁义观念应用于战争领域,是中国兵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李筌的战争观突出地体现了重德的特征。

中国兵学通史:强调道德仁义,反对好战的观念

《太白阴经》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性质、目的,表明了对战争的鲜明态度,体现了道、兵、儒兼取的战争观的特色。有学者认为,将道德仁义观念应用于战争领域,是中国兵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191]李筌以“道德仁义”来区分战争性质,认为“兵非道德仁义者,虽伯有天下,君子不取”[192],指出“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当汤、武之仁义”[193],只有仁义之师才可以无敌于天下。他并非反对一切战争,只是反对背离“道德仁义”的不义之战,认为“阴谋逆德,好用凶器,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灾,除兆民之害也”[194],不讲“道德仁义”者是不能消除祸害、造福黎民百姓的;反之,仁义之师能够“存亡继绝,救乱除害”[195],在战场上可以做到“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196]。他主张“诛暴救弱,以义征不义,以有道伐无道,以直取曲,以智攻愚”[197],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正义战争的态度,认为正义战争必定能够获胜。

李筌的战争观突出地体现了重德的特征。《四库全书总目》对《太白阴经》有一番精辟的评论:“兵家者流大抵以权谋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论迂阔,讳言军旅,盖两失之。筌此书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198]李筌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在于君主是否有“道德”,只有以“道德”为治国用兵之根本,才能战胜攻服。他将取胜途径分为四个层次:“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199]赢得胜利的途径不同,军队的最终结局也不一样,“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200],用势力和谋略取胜的军队终归要被消灭,唯有用道和德取胜的军队能够所向无敌。李筌主张在用兵之时,先以德义感服对手,“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201],认为用德义感化对手是优先考虑的怀柔手段。至于用兵的目的,《太白阴经》明确地做出了回答:“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202]制止祸乱、消除患害就是用兵的目标所在,旨在重建社会秩序,为百姓造福。当然,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严重后果,李筌秉持了“慎战”的态度,指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203],自古以来明智之士都将战争视为“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204],轻易不诉诸战争,极力倡导“贵和重人,不尚战也”[205],只有在没有退路、迫不得已之时才会使用战争手段,充分表明了自身谨慎对待战争的基本立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