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颎取陈之策的兵学思想

高颎取陈之策的兵学思想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系兵学史上的相关论述与事例,高颎“取陈之策”更深刻地体现了“多方以误之”的兵学思想。高颎所献“取陈之策”,亦是着眼于削弱陈国的国力、军力,打击陈军的士气,涣散其军心,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灭陈统一战争奠定基础。首创于先秦时期并为高颎沿用的“多方以误之”的兵学思想,立足于深入研判战略态势的基础之上,从有效袭扰敌国入手,以麻痹对手、使其将士懈怠为落脚点,最终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态势。

高颎取陈之策的兵学思想

隋朝虽然存世不长,却涌现出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臣武将。在这些熠熠生辉的群星之中,高颎无疑是最闪亮者。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满腹韬略的军事家。若深入探究其军事业绩及用兵特点,更准确地说,高颎应被称为军事谋略家。《隋书》评论他“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2]是比较公允的。高颎通晓兵事并非在位高权重之后,早在北周时,担任左大丞相杨坚就已经“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3]。由此可见,高颎在显达之前就以过人的军事才华而名重一时,进而被杨坚瞩目,并任其为相府司录。从此,高颎成为杨坚心腹,深受重用,在隋朝巩固政权、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充分施展了自身的军事才干,发挥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隋灭陈之前,自西晋灭亡以后呈现的南北对峙局面已经维持了二百余年。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民族矛盾逐渐缓和,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渴望结束战争,恢复统一的局面,享受和平稳定的生活。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刀阔斧推行政治、经济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国力蒸蒸日上,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历史背景下,隋文帝顺时而为,着手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尽管隋朝国力、军力远胜于陈朝,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但是杨坚依然秉持慎战的态度。他广泛地征询群臣意见,集思广益,以便形成一个会聚众人之智的最优化的统一方略。深受隋文帝赏识的高颎早在杨坚初定统一战略蓝图之时,便呈献了深思熟虑的“取陈之策”: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4]

文韬武略的高颎筹划和指导统一战争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善于从全局谋划,充分考虑经济、心理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克服了纯军事观点的局限性,能够以宽广的战略视野思考如何推进统一大业,收到了用功小而收效大的效果。

高颎所献“取陈之策”,着重从摧毁对手的作战能力、战争潜力、作战意志和弱化其战备观念入手,全面削弱陈朝军队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破坏软实力和硬实力双管齐下,为最终采取军事行动一举灭陈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兵学角度而言,“取陈之策”体现了孙子“谋攻”思想的要义,不求百战百胜,但求先弱敌而后取之,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5]。联系兵学史上的相关论述与事例,高颎“取陈之策”更深刻地体现了“多方以误之”的兵学思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指出:“此所谓‘多方以误之’之术也。……善用兵者,先为不可测,则敌乖其所之也。”[6]《问对》所提及的“多方以误之”,是对历史上成功的用兵法则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思想就是诡道用兵,先谋后战,以高超的谋略误导对手,获取最佳的战争效益。(www.xing528.com)

早在先秦时期,“多方以误之”就已经被运用于战争实践。春秋后期,晋悼公在三驾之役中深刻洞察了楚国的战略意图,成功实施了三分四军、轮番击楚疲楚的战争指导思想,通过轮流派军攻伐郑国,以此引诱、调动楚军,最终达到了疲惫楚军的目的。[7]这一疲敌思想对后世兵家产生了较大影响,伍子胥深受启发并对该思想做了创造性运用。自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远离中原争战之扰的吴国迅速崛起,后与西邻楚国产生尖锐矛盾。晋国出于争霸中原的考虑,定下联吴制楚之策,主动与吴国结盟,从军事上挟持吴国,怂恿其相机从侧后打击楚国。此后数十年间,吴楚之间争战不已。吴王阖闾即位以后,垂询伍子胥关于伐楚的意见。伍子胥深入分析了楚国的态势,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楚执政众而乖,莫適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8]吴王采纳了伍子胥所提出的“轮番袭扰以误敌”的破楚之策,“多方以误之”遂成为吴国伐楚的战略指导思想,其核心要义在于派遣吴军轮番袭扰各路楚军,使楚军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在反复袭扰过程中消磨楚军斗志,并造成其错觉,使其放松警惕。该策略在实施数年后收到了奇效,使得楚军疲于奔命,逐渐丧失斗志。显然,高颎的“取陈之策”与伍子胥的“多方以误之”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颎所献“取陈之策”,亦是着眼于削弱陈国的国力、军力,打击陈军的士气,涣散其军心,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灭陈统一战争奠定基础。在实施策略过程中,高颎主张不以歼敌和攻城为目的,而以袭扰疲敌为指针;不与对手发生正面激烈冲突,而是虚晃一枪,多方调动对手,使其深陷疲惫状态。具体而言,“取陈之策”的内容要点如下:首先是“废其农时”[9],破坏陈朝的农业生产。高颎建议趁敌国收获之际,我方调集少量兵力虚张声势,有意对外散布偷袭对方的消息,迫使其不得不抽调军队全面防守,以防备我方袭击。这样就会打断其正常的农业生产,长此下去就会使其粮食欠收,经济凋敝。其次是佯动误敌,隐真示假,欺骗对手。利用常人见多不怪的心理,再三重复同一件事情,即“彼既聚兵,我便解甲”[10],以此令其放松警惕,逐渐解除戒备。高颎此举意在为之后隋军发起突袭行动创造条件。最后是焚毁其储积,耗尽其财力。高颎熟知陈朝内情,根据江南不同于北方的储藏物资方式,抓住“舍多竹茅”和“所有储积,皆非地窖”的致命弱点,建议采取火攻之法烧毁其军需给养。他提出的上述三条举措分别着眼于破坏对手粮食生产、解除其战备心理、耗尽其财力,强调通盘运筹和综合实施,体现了深远的战略目光和高超的系统思维。杨坚完全采纳其策并付诸实践,促使陈朝在数年间便呈现出经济困乏、江防虚弱、士气衰落的景象。开皇八年(588),隋朝在大好形势之下,分兵七路,势如破竹,顺利灭陈。隋朝之所以能够很快就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高颎功不可没。

首创于先秦时期并为高颎沿用的“多方以误之”的兵学思想,立足于深入研判战略态势的基础之上,从有效袭扰敌国入手,以麻痹对手、使其将士懈怠为落脚点,最终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态势。若从作战手段来探讨这一思想,成功之处就在于将袭扰战与心战巧妙地统一起来,通过一系列的袭扰战,达成了误敌的心战目的,也就是促使对方指挥员对己方战略意图、作战方针以及军事行动产生误判,并由此做出错误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