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经七书》中,《问对》不仅在所着力探讨的兵学主题上迥异他书,而且在语言、文风方面也独树一帜。胡应麟讥笑“其词旨浅陋猥俗,兵家最亡足采者”[115],恰好从反面印证了该书的与众不同之处,语言虽简易,意旨却深远。尤为后人称道的是,《问对》大量运用史论结合方法深入探讨兵学理论,遂使其书价值远远高于同时代其他兵书。
《问对》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史论结合方法,只不过《孙子兵法》仅是偶尔运用,而《问对》则发扬光大之,成功地将这一方法大量运用于全书。《问对》之所以如此重视史论结合方法,不仅因为此法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评点兵家、战史、战例,生动揭示蕴含其中的兵法原则,将抽象的兵学理论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直观形象的效果;而且也因为这一方法非常契合《问对》谈天说地、纵横议论的问答体裁,在双方引经据典、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将战例的解析、人事的得失、阵法的演变、兵学的源流娓娓道来。《问对》成功实践了史论结合研究兵学之路,叙事与言理相统一,对后世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详举战例研习兵学蔚然成风,兵略类兵书层出不穷,这正是对《问对》论兵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问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兵书,提出了一些创见,对前人的一些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毋庸置疑,该书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但丝毫不影响其独有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
【注释】
[1]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卷二《阮逸作伪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〇三,元丰三年四月乙未,中华书局,1990年。
[3]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黄朴民注译:《白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岳麓书社,1997年,第5页。
[5]参见《李卫公问对校注》,第2页。
[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7]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宣公十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
[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军争篇》。
[10]《尉缭子》卷一《战威》,《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一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
[1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1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1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17]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下编《奇正》,中华书局,1984年。
[18]《尉缭子》卷四《勒卒令》。
[1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曹操注。
[2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5]《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27]《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28]许保林:《奇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2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3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3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3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33]《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3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35]《六韬》卷三《龙韬·军势》,黄朴民译:《白话五经七书》,岳麓书社,1997年。
[36]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三《幼官》,中华书局,2004年。
[37]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3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4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4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42]《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4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4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45]《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4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4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十九年九月。
[48]陈亮著,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增订本)卷八《李靖》,中华书局,1987年。
[4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50]《吴子》卷上《料敌》。
[5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5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5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54]《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势篇》。
[5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虚实篇》。
[5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www.xing528.com)
[57]《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58]《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曹操注。
[5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6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6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6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63]邱心田:《主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6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5]《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7]《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68]《六韬》卷一《文韬·赏罚》。
[69]《六韬》卷三《龙韬·将威》。
[70]《管子校注》卷二《七法》。
[71]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十三《外储说右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72]诸葛亮:《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厉士》,中华书局,1960年。
[7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7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75]《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7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77]《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78]《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7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8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8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8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83]《六韬》卷三《龙韬·论将》。
[84]《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
[85]《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
[86]《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
[87]《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
[88]《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中。
[8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9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2]《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3]《通典》卷一百六十一《兵典十四·先攻其心》。
[94]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中华书局,1959年。
[95]《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6]《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7]《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8]《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9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谋攻篇》。
[100]《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计篇》。
[101]《司马法》卷下《严位》,《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一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
[102]吕不韦辑,毕沅辑校:《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论威》,中华书局,1991年。
[103]《淮南子校释》卷十五《兵略训》。
[10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0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
[106]《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下《九地篇》梅尧臣注。
[107]《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108]《黄石公三略·中略》,黄朴民译:《白话武经七书》,岳麓书社,1997年。
[109]《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10]《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11]《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下。
[112]《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113]《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114]《李卫公问对校注》卷上。
[11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五《四部正讹(中)》,中华书局,195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