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兵学通史: 兵家与儒、道思想的交融

兵学通史: 兵家与儒、道思想的交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后,在兵学复兴的背景下,儒家、道家对兵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兵家思想与儒家、道家思想的渗透融合逐渐形成并走向深入,出现了《太白阴经》《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等代表性兵书。唐代还有一部道、兵、儒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代表性兵书。他在进一步阐发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基础上,又从儒家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柔弱胜刚强”的内涵,从而将道、兵、儒家思想融合为一体。

兵学通史: 兵家与儒、道思想的交融

唐朝统治者推行儒、佛、道三教并奖之策,创造了比较自由、开明的思想局面,也为各思想流派和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史之乱后,在兵学复兴的背景下,儒家道家对兵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兵家思想与儒家、道家思想的渗透融合逐渐形成并走向深入,出现了《太白阴经》《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等代表性兵书。

李筌的《太白阴经》较全面地阐述了道、兵、儒兼取的战争观。他赞成将《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作为治国用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主张“主有道德”,实行“王道”,达成“内圣外王”的目标;认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主张慎战,同时又肯定“诛暴定乱”的军事行动;认为“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88],提出将儒家的“信义”、道家的“阴阳”、兵家的“诡谲”统一起来;主张“先文德以怀之”,如果不服再“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89]

唐代还有一部道、兵、儒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代表性兵书。这就是王真撰写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王真,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德宗至唐宪宗年间,曾担任吏部朝议郎,后出任地方官,担任汉州刺史兼威胜军使,文官兼任武职。他说自己“少习儒业,长无武功”[90],出于经世致用的考虑而慨然言兵,认为《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91],因而以道家思想之本的《道德经》为依据,兼采儒家思想观点,融道、兵、儒于一体,全面、深入地阐发了自己的兵学主张,深化了前人的若干兵学认识,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兵学观点,在唐代兵学中独树一帜。(www.xing528.com)

王真由道论兵,认为人和万物由“道”所产生,应当遵“道”而行,必须懂得事物发展的“损益之道”,即“物有损之而益,益之而损”[92]。如果“不知损益之道,但恃众、好兵、暴强、轻敌,必当摧辱、破败、覆军、屠城”[93]。王真认为人的贪欲是引发战争的根源,指出“爱恶起而相攻,则战争兴矣”[94],强调“争者,兵战之源,祸乱之本”[95],提出了“去争”“遏乱”的战争观,要求统治者戒贪、不奢、绝矜,始终遵奉道家的“无为”“不争”的思想,以此达成息兵战、安天下的目的。他还将道家和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道、德、仁、义、礼兼而用之的经国治军思想,强调“道、德、仁、义、礼,王者当兼而用之,亦犹五材相资,阙一不可也”[96]。一方面以道家倡导的“道”为主体,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主张“人君克己复礼,使天下归仁,既得亿兆欢心,蛮夷稽颡,自然干戈止息”[97],只要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就能够平息战乱、赢得胜利。王真立足道家立场,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不可为者,言不可用干戈而取之也。若以此为之者,必败也”[98],兴兵征战必然祸及自身,好战必亡。为了避免危亡,作者采用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指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将欲立于中道,守之无怠,戒之至也”[99],如果做到了“守中”,就能够进退自如,消除危险。

王真主张“修德偃武”,力倡“不争之道”,以道德治天下,以无事取天下,但同时也主张备战不废兵,认为“兵者,战而不用,存而不废之物,唯当备守于内,不可穷黩于外者也”[100]。他将“备战”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和军队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无备于内,必至灭亡”[101],给人振聋发聩之感。作者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用兵指导思想,认为“柔弱者,道之用。言圣人必用柔弱之道,以胜天下强暴之人也”[102],告诫统治者深刻汲取秦统一天下而遽亡、项羽称霸而旋灭等历史教训,要始终戒慎,不恃刚强而守柔弱,“故谦卑俭约,即永享其年;骄亢奢淫,即自遗其咎,盖物理之恒也”[103]。他在进一步阐发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基础上,又从儒家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柔弱胜刚强”的内涵,从而将道、兵、儒家思想融合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