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轻骑兵的勃兴与发展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轻骑兵的勃兴与发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自隋末唐初以来,重装骑兵在战争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其机动性差的致命弱点,同时由于杀伤兵器的发展以及突厥轻骑兵的影响,轻骑兵日益兴起,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一跃成为骑兵的主力。在重装骑兵与轻骑兵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骑兵的机动性与格斗武器的杀伤性成为影响骑兵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轻骑兵战术的高度发展,首先反映在唐初统一战争之中。虎牢之战是李世民运用轻骑兵获胜的经典战例。

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轻骑兵的勃兴与发展

两晋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凉,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游牧民族以骑射为本,由游牧部落成员组成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擅长骑射的骑兵。通过考古以及留存至今的壁画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骑兵有不少是骑士和战马都披有铠甲的重装骑兵,也是当时军队的主力部队,称为“甲骑具装”。重装骑兵兴起于十六国时期,至北朝发展到顶峰,隋朝军队仍以重装骑兵作为主战军种。史载,大业七年(611)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大军分水、陆两路人马,陆路由步兵、骑兵组成,其中骑兵四十队,每十队为一团。

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16]

上述四团均为甲骑具装,每一团的人、马装备一样的铠甲,整齐划一,颇有壮观的声势。但是,自隋末唐初以来,重装骑兵在战争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其机动性差的致命弱点,同时由于杀伤兵器的发展以及突厥轻骑兵的影响,轻骑兵日益兴起,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一跃成为骑兵的主力。[17]这里的轻骑兵是相对于重装骑兵而言。重装骑兵是指骑士与战马皆披铠甲,轻骑兵是指骑士披甲而战马不披甲,或者骑士、战马均不披甲。本文中的轻骑兵多指骑士披甲而战马不披甲这一类。

在重装骑兵与轻骑兵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骑兵的机动性与格斗武器的杀伤性成为影响骑兵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尽管甲骑具装拥有强大的防护力,但沉重的铠甲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难以迅捷地奔跑与持久地战斗。战马的具装铠通常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项的“鸡颈”、保护前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竖于马尻的“寄生”组成。[18]其中面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整套在马头上,只露出耳目口鼻;另一种是半套在马头,露出耳目口鼻和下颌。具装铠的质料多用钢铁或皮革制作,骑士与战马所披铠甲配套使用。由于机动性差,隋朝的重装骑兵在与突厥轻骑兵的作战中,“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19],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阵式以自保,可见机动灵活的轻骑兵在面对重装骑兵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战争实践亦印证了这一点。在实战中,骑兵的机动性比防护力显得更加重要,充分发挥轻骑兵的快速奔驰的速度优势,可给对手以出其不意的袭击,或持续追击,或迅速迂回包抄,或突然截击,或远程奔袭,均展现了轻骑兵的独特作战功能。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善用轻骑兵的高手,曾经回顾总结了自己的用兵心得:“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20]他在浅水原之战、虎牢之战等战役中成功运用“陈后反击”的战法,率领轻骑兵在敌营内反复冲杀,彻底搅乱了薛仁杲、窦建德军的指挥和部署,均取得了作战的胜利。

需要注意的是,格斗兵器和抛射兵器的发展对骑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具杀伤威力的陌刀、长柯斧、长枪以及各种形制的强弩陆续出现并装备轻骑兵,对重装骑兵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重装骑兵逐渐被轻骑兵取代。以矛枪为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戈戟类兵器日渐衰微,长柄格斗武器被广泛使用于战场,槊(矛的一种)盛行一时。但是,由于矛的刃部较长,极大地影响了其刺杀的灵活性,逐渐被更加轻便且锋利的枪取代。隋唐以后,具有良好刺杀效果的枪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对重装骑兵构成了更大的威胁。为了提高机动性,同时又为了应对更具威力的杀伤性武器,重装骑兵向轻骑兵的转型逐渐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发展潮流。

唐代轻骑兵肇兴于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备战突厥期间,由于兵马不多,马邑郡守王仁恭心怀恐惧,不敢与突厥军交战。深知突厥习性的李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应对之策:(www.xing528.com)

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中国兵行,皆反于是。与之角战,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21]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从仅有的不足五千人的队伍中,挑选出擅长骑射的士兵两千余人,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轻骑兵部队,“饮食居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22],刻意效仿突厥,进行了长期严格的特殊训练。这就是后来南征北战、屡破强敌、扬威沙场的大唐轻骑兵的雏形。之后,骑兵队伍又接收了西突厥等北方游牧部落中主动前来归附的骑兵、作战中所俘获的对手骑兵等,轻骑兵的力量愈发壮大起来。

轻骑兵战术的高度发展,首先反映在唐初统一战争之中。自李渊在太原效仿突厥组建轻骑兵始,李渊集团在破历山飞之役、霍邑破宋老生之役、饮马泉与潼关两败屈突通之战、浅水原与薛氏父子之战、击破刘武周之战以及洛阳之战、虎牢之战中,皆能善用轻骑兵出奇制胜,充分利用了骑兵的速度优势与冲击力,往往在不利态势下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极大地推动了轻骑兵的发展。虎牢之战是李世民运用轻骑兵获胜的经典战例。他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法,先在围攻洛阳之战中与王世充军对峙,以步兵配合轻骑兵作战,命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因诫通曰:‘待兵交即放烟,吾当率骑军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23]。李世民“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24]。之后,他又率轻骑兵急赴虎牢关阻击窦建德,在经过一段时间相持之后,登高相敌,果断决定出击,“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25]。轻骑兵在这一战中充分发挥了突击的作用,通过突入敌阵,而后阵后反击,迅速而猛烈地打击了对手,在其尚未反应过来时就予以痛击,常常能够一击制胜。史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26]恰为虎牢之战做了很好的注脚。正因为李世民精通骑术,重视发挥轻骑兵的作战优势,且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与灵活机动的战法,所以屡屡运用轻骑兵突击强敌,在战场上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作战效果。

唐王朝一统天下后,保疆固圉、巩固国防成为当务之急。在与边疆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李靖继承了李世民善用轻骑兵的优良传统,在平定东突厥之战中率领精锐骑兵实施突袭,攻其无备,穷追猛打,不给对手喘息之机,最终灭亡了东突厥。在此战中,“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27]。颉利可汗遭此重创,派遣使者入朝谢罪,表达归附之意。唐太宗派唐俭等前往慰抚,诏令李靖率部迎接颉利归降。李靖分析了颉利首鼠两端的心态后,决定“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28],趁颉利会见唐朝使者而放松戒备之机,派遣苏定方率领二百轻骑兵为前锋突袭敌营。突厥仓促间来不及组织有效反抗,颉利逃窜,唐军大获全胜,而轻骑兵的突袭无疑成为此战获胜的关键因素。李靖之后,侯君集、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均善于运用轻骑兵,在边疆作战中取得了显赫战绩,轻骑兵已然成为左右战局的决定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