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课题成果评价在我国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基本方式进行。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研究人员对课题的综合评价。由于这是课题主持者参加的评价,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评价的依据是第一手资料,丰富而实在;
②对理论假设、课题的目标研究意图鄣明;
③对课题自身的设计、操作、控制、管理流程的科学性了如指掌。因此,自我评价是教育评价最重要、最基本、最具权威性的评价。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自我评价终归是主观评价,也不免会带来缺憾。即使课题成功、评价妥当,也还需要得到客观外界的认可。因此,还需要做客观评价。通常客观评价按层次分为群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一般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
2.专家评价。专家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课题的理论目标、实践价值、课题本身的科学水平作论证性鉴定。专家作为课题研究的“局外人”,只能是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的,因此,专家评价实际上是对自我评价的再评价,自然要涉及到自我评价的信度,可见,自我评价具有影响“专家评价”和“行政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研究人员在做自我评价时一定要防止为迎合专家评价和行政验收的“口味”而作出非科学的结论,或提供伪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研究的道德良心。专家评价一般都是从理论研究的高度,侧重于科研科学性水平的评价,这也是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尤其应当重视对科研成果事实的依据是否可靠、充分。不过,专家评价也不宜因“过分强调科研的科学性”和“过分强调科研的内在效度”以致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行政评价。即是由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考察科研的目的和达到的实际水平。这是因为学校毕竟是上级行政领导机关的工作对象,通常也是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参与进行的。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机关的支持,科研的外在效度也决定于行政部门的认可。学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得到行政领导的支持。但是,“行政评价”往往从实际出发,侧重于科研成果的实践与推广。因此,比较偏重于教育的直接效果,比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升学率,及格率或各种竞赛的成绩等,这就容易刺激“急功近利”的不良偏向,对于教育科研的形成性评价缺乏了解。所以,正确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三者结合的,扬各法之所长。
(二)科研成果评价方法
1.科研过程中的评价
在科研过程中,为考察某种教育现象形成而实行的评价,一般带有诊断性质,评价意向相对较为“单纯”,主导因素较明显,涉及范围较小,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各有特点,以备不同情况下应用。大致有这样几种:(www.xing528.com)
(1)资料鉴定法。即通过对课题研究资料的研究进行评价。
(2)现场观测法。在研究现场了解实验变量的操作与变化,评价因果效应,如随堂听课;
(3)专题分析法。集中研究力量就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或研究的重点课题作阶段性评价,如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就劳动技术课的设置、教材、实习场所等问题作中期评价;
(4)个案调查法。对个别学生、教师、家长或其他有关人员围绕研究课题的中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评价,如在课堂改革研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分析他是怎样使用时间的;
(5)状态测查法。研究过程中动用问或其他方法测查研究效果,评价效果,如单元考试之类;
(6)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人—机—人”及时反馈系统,从事评价。
2.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或终结评价常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这里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因素的综合;二是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的综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加法评分法;②乘法评分法;③加乘评分法;④加权评分法;⑤多因素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法。方法的前提是把评价指标按需要予以分级、赋值。所谓分级是指分为“优、良、中、不合格”或“优、良、一般、差”;所谓赋值是依次从高分向低分排列,比如这里的三级,分别赋值“3、2、1”分。第1种方法就是依项将赋值相加,如试卷评分一样,分值高说明水平好;第2种方法是换“加”为“乘”。第3种方法是综合前两种方法,所谓加权评分法,是为了解决相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其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如果赋值没有差异区分就很不合理,难以准确地刻画事物的本来面貌。第5种方法用模糊数学理论来解决综合评价的定量分析问题。
上面的方法概括起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运算前的准备工作,即做好指标分级、量化、分项评定并求出评价成员对各指标在不同级别的隶属度;第二步是进行运算,在这一步当中已经概括了评价者的综合意向和权重的分配作用;第三步普通矩阵的“乘、加”运算,求出总体综合评价的量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