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阶段就是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报告一般包括开关部分,要扼要地说明课题论证和研究过程。正文部分,是对材料结果的分析、讨论部分,这是报告的主体;结尾部分,往往是提炼出的结论、对策、建议,字数不多,但是最精彩的部分。有的报告还要有必要的附件部分。整个报告要有突出的主题、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充分的论据、简洁的语言。近些年来,教育科研方法的研究发展很快,概率论、模糊教学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教育科研的手段,使定性研究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应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站在改革的前列。
(一)选择课题的方法
选择课题是任何一项科研的开端,也是极端重要的一步。要十分重视对科研课题的选择。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在选择课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积极参加教育实践,从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对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深化,人们必然会发现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践越是深化,就越能发现问题,矛盾就暴露得越充分,因此就能从中寻找出更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来。
比如,某校几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多位数的除法感到困难,正确率不高,花时又较多。几位老师决定进行一项科研,他们亲自“下水”,演算了大量的习题,提炼比较理想的计算方法与解题步骤,概括出若干个实验因子。该实验取得显著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就是说其中的课题是取之不竭的。研究者本人对实践的参与、认识程度如何,是能否选择有价值的课题的关键。
2.认真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教育理论的呼唤日益强烈。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到教育实践越来越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迫切感到,教育理论还远不能与当前的丰富的教育实践相适应,亟待充实与发展。例如长期以来,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理论界作了不少努力,但也只是更换了一些提法,并未产生质的飞跃。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从教育思想、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来研究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大大小小的研究对理论的突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研究课题的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课题的解决能丰富、充实教育理论,使教育理论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对重大教育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尽管目前也许不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会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而且理论的前进,必将产生巨大的效应,引起教育实践的极大发展和深化。我们要更好地从上述两大来源去选择研究课题,还要做到下列几点:
(1)增强科研意识科研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题选择的成败,如果缺乏一定的科研意识,对大量的教育现象以及矛盾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对于其中蕴含着的科研内容会视而不见。我们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深刻地分析、思考教育问题及大量的现象,抓住关键,选择突破口,自觉地形成科研课题。
(2)深入教育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从事教育实践,不深入地研究教育实践的过程,很难选择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课题。深入教育实践,才可能抓住问题,发现矛盾,取得资料,并逐渐形成科研课题。即使通过理论文献来形成课题,也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3)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科研也需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流派与风格,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去发现课题,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4)仔细考虑研究条件。
选择研究课题,一要看课题本身的价值,即实践价值、理论价值,还要看课题的研究是否可行。因此,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在确定课题的时候,可仔细考虑以下因素:本人对该课题研究程度怎样,是否已具备研究的能力,承担该课题对本人的精力、时间提出怎样的要求,研究的经费,设备、人员配备等能否跟得上等等。通过对这些主客观条件的调查,既能对如何创造条件开展研究做到胸中有数,又能反过来加深对课题的再认识,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课题的选择还有一些要求:
选题力求具体。我们提倡研究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的具体课题,而初搞科研的同志选题容易大而空,如培养能力等,这样的课题研究很难把握。其实,在研究的时候也只能是选择某一侧面、某一点。因此,在确定课题时应将课题的内容具体地表述出来。
选题力求集中。所谓集中,是指课题所涉及的范围、对象、因素尽可能集中(不是单一),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围绕这一问题从多侧面展开研究,选题是否集中也反映了研究者对课题的认识程度以及本人的思路。
选题力求明确。这是指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一般来说,在课题中应明确实验对象、研究核心等内容。请看这样两个课题:
(1)对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2)关于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形成阶段的研究
用这一要求来衡量,显然第二个课题比第一个更明确。
(二)选择科研对象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对象是人,主要是学生。我们在研究中必然要对研究对象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所有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对象都包括进去。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部分对象。当然,这“一部分”应有代表性,即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全体”。要做到这一点,在抽取部分对象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则和方法。
我们把上面所说的“全体研究对象”叫做“总体”,其确切含义为“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教育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50页)在这一总体中,我们仅仅抽取其中的一部分来研究,这一部分就称为“样本”,我们要从样本的特征去推断总体的特征,就要求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能较好地代表总体,反映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过程叫取样。由于选择对象的需要不同,取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
1.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是在抽选样本时,总体中每一元素(或个体)被抽选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而且任何元素彼此间的选择是独立的,没有牵连。样本的取得纯出于偶然,很少有人为因素介入。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法:“抽签法”和使用“随机数码表”。
抽签。先将全部对象编号,写在同样的卡片上,把卡片打乱,再从打乱的卡片中抽取所需要的数目,由卡片上的数目得出样本来。
使用随机数码表随机取样简便易行,比较常用。但样本的代表性与样本的规模有着密切关系,即样本规模较大,其代表性也较好,样本规模较小,其代表性也较差。因此,在样本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2.机械取样。
机械取样先将总体划分成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各组的数量也相等),然后随机地确定一个对象,并从各组中按同样的顺序抽取。
机械取样与随机取样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3.分层取样。
分层取样就是根据总体中对象某一特征不同类别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消除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对结果的影响。如为研究某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状况及特点,需抽取各年级的学生组成样本。但由于该校各年级段人数相差甚大,而不同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然,再按随机取样、机械取样的方法就不够合理。而如果按不同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取样,组成样本,则能更好地反映该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客观现状。
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派生出其他一些取样方法,如整群取样等。其实,在取样时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当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以便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法,采取更为科学的步骤,使样本具有更大的代表性。然而不管怎样,取样的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
(三)调查法
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多种方法及手段,有助于了解教育现象,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及决策提供依据。调查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运用广泛。与自然科学实验不同,大量的教育现象如学生的思想等不可能全部被我们直接观察到,调查法作为一种间接的观察则表现出它的优势,它运用十分广泛,对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情况都可以进行调查,很少受到严格的限制。
手段多样。调查法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问卷、谈话、座谈、测验等,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教育现象,信息量比较大。
方法简便。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是在自然的过程与状态中进行的,旨在考察现状,简便易行,无需有比较严格的条件控制。
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课题,制定计划。这是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必须把下面几个问题弄清楚,做到胸中有数。
(1)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课题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把调查的课题、内容、范围、具体对象在题目上反映出来。要明确目的,即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本次调查,通过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
(2)调查对象和范围:要明确在哪一个范围、对哪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例:
某区3—5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某区小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把同一课题的两种表述作比较,第二种表述对范围与对象的确定不如第一种明确,点明“3~5年级”更好。
(3)调查的手段、方法:要明确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与手段,或者是综合运用了哪几种方法与手段。
(4)调查步骤与时间:要将调查全程划分为若干步骤,编制成工作流程,同时把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作一安排。
(5)其他:要将开展调查的人员配备、经费预算、组织机构、条件设备等有关条件考虑周到,以便与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
可将上述五方面的内容填入下表,并将调查所用的问卷等书面材料附于计划之后:
调查计划表 年 月 日
2.确定手段,收集材料。
要根据调查课题的要求,确定调查的手段,调查手段主要有问卷、谈话、测验、座谈等方法。确定了方法之后,要具体地拟定调查的问卷、座谈提纲。在编制调查材料时要注意几点:
(1)要符合调查对象的实际。特别对小学生,要考虑他们能否明白。因此,设计问卷或调查提纲在语言上要做到浅显易懂,不影响调查活动的进行。
(2)要控制材料的容量。由于调查对象是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维持不长,容量更要适当,如果量太大,花时过多,容易影响调查的效果。
(3)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了取得预定的调查结果,有时需要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手段的长处。例如使用问卷法能做到真实、客观。但由于受问卷的限制(对小学生一般采用定案型问卷,将多种答案全部列出,供学生选择),某些材料可能被遗漏。可再采用谈话法,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掌握信息,以供分析时选用。
3.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对于调查得来的原始材料需要进行整理、研究,以便从中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出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分析某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揭示一些内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认真选择材料。一般来说,在调查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杂,我们称之为“原始材料”。在进行分析、研究时,要认真地做一下检查,如对回收的问卷要看是否符合要求。将废卷剔除;又如通过座谈收集来的信息,有些可能与本次调查内容无关就不作分析。认真地选择材料,把好这一关,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前提。
要科学处理材料。科学地处理材料有赖于教育统计这一有效工具,以进行量的分析。首先,将经过选择的材料制成统计图表,这样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系统条理,有助于发现大量纷繁现象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运用教育统计学的若干方法对材料进行处理,以取得更科学的结论。如两班学生某学科的均分相差2分,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引起2分之差的原因,是实验因素还是误差因素。这就需要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总之,适当地运用统计方法来处理资料,更能提高分析的质量,使之更科学。
4.撰写调查报告。
撰写调查报告就是对全部调查过程的总结,不仅要求清楚明白地将调查过程叙述出来,更要进行理论分析。因此,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将调查所得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概括,更需认真对待。可以这样认为,调查研究的价值所在,最终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
(四)实验法
实验法和调查法是教育科研最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各有特点:调查法重在对教育现象的分析,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它一般所提供的是“是什么”、“怎么样”一类的答案。而实验法则对客观的教育过程施加一定的人为的影响,包括控制一些因素,强化一些因素,在实验者所创设的一种实验条件下去寻求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实验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根据实验假设有意识地控制各方面的条件。实验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有效,必须对各方面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控制,否则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如假设某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有效,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对记忆效果有关联的因素、条件很复杂,是本次实验的无关变量,对此应加以控制,而突出、强化所假设的那种教学方法,即本项实验的实验变量。只有这样,才能得出那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2)实验法要提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是一种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有人认为教育实验是教育科学的生命。在教育实验中,因果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有三条:(1)共变关系,即共同变化,变量A变化,变量B也变化;(2)时间顺序,如果原因A产生结果B,那么就应该原因A在在结果B之先或同时产生,不能倒过来;(3)控制无关因子。实验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的研究方法。
(3)实验的结论应当是可重复的。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正是教育实验得以推广的立足点,也是检验是否揭示出某种规律的东西的标志。为此,必须将教育实验的结果在相同条件下作反复实验,多次验证,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
2.进行教育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实验假设。所谓实验假设,就是根据研究课题,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的尝试性答案,作为实验的主题。实验假设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一般有这样的途径:
①从已有的教育经验去寻求。我们的研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已有的实践经验可以概括为实验假设。当然还需要对这些经验作深入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归纳。
②从其他有关的研究获得启示。因为其他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所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思想。
③从理论研究中进行推论。这是实验假设的重要来源,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又是原则性的,包蕴着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可以获得新的推论,从中建立实验假设。
④从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去提出实验假设。由于实验者观察了大量的现象,从对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提出实验假设。
(2)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的中心环节,较好的设计是顺利开展实验的保证。实验设计可由下列要素组成:①操作定义,即对本实验的实验因子作出明确的说明,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便于在实验中准确地予以操作。②实验目的及指导思想。③实验对象及取样方法。④实验步骤及条件控制。⑤效果。要制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工具和处理方法,更科学地测定实验效果。
(3)准备实验条件,主要指实验所需的设备、表格及人员配备等。(www.xing528.com)
(4)实施实验,分析资料。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即着手按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加以处理,进行分析。
(5)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6)总结实验,撰写报告。
实验法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要真正提高实验的质量,一方面是掌握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在于研究者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掌握最新的教改动态,这样才能设计出质量更高的实验来。
(五)教育统计的方法
教育统计学的发展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武器,能使我们的研究更为科学,更有成效。教育统计学的内容可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与实验设计三大部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教育统计学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为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这里只能选择几种方法作简要介绍,旨在引起大家对教育统计方法的兴趣,以便更深入地去研究和运用。
1.算术平均数。描述集中趋势的量数叫作集中量数,集中量数的种类很多,其中算术平均数(简称均数)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集中量数。均数是一组性质相同的数值的代表值,表明这组数值的集中趋势与基本水平。
均数用表示(读作Xbar),其计算方法是:
假如有一组数值X1、X2……XN,那么它们的均数为:=,X1、X2……XN表示各个数值,N表示数值的次数(个数),∑表示累加,读作sigmaX表示多个数值的总和。
2.标准差。
一组数值不仅有集中趋势,还有它的离中趋势,用来描述数值离散程度的量数叫做差异量数。其中,标准差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差异量数,它表示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其计算方法是:
S——标准差 X——表示各数据
——算术平均数 N——数据的次数
如果人数较多,计算比较麻烦,可用下面公式将原始分数直接代入,求出标准差:
标准差是表示数据内部差异情况的量数。标准差越大,则表示这组数据离差大,不均匀;如果较小,则表示这组数据离差不大,均在均数附近波动;如果标准差为0,则说明每一数据都等于均数。假如甲班:=80.6,S甲=11.6;乙班:=80.6,S2=6.4。可作这样的判断:两班均分相等,但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学生分数多在80.6分附近分布,离散程度较小。甲班学生差异比乙班来得大,两极分化现象要明显一些,可见,在教学质量分析与管理中,只看平均分的做法显然是不尽科学的,还要同时注意标准差。
说明:当N<30时,应使用修正公式:
3.标准分(Z分数)。
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某个分数在整个数据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一种相对分数。它的计算公式为:
标准分的适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本学科及不同学科的比较。
4.相关系数。
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我们就称它们相关的变量,并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它们的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用r表示,它的取值范围为-1≤r≤1,r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程度,绝对值大,表示相关程度高;r=0,表示两变量完全无相关。r的正负则表示相关的方向:r>0,表示正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变量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当r<0时,表示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变量反而减少,反之亦然。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
等级相关系数。对于顺序变量之间的相关问题,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导出了等级相产系数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
rp——等级相关系数 N——等级的个数
D——二列对等级的差数,即D=X-Y
5.差异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是推断统计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从样本参数的差异来推断总体参数差异的显著程度,并确认总体是否有本质差异。通常以0.05和0.01这两个显著性水平去衡量抽样误差产生概率的大小,P表示抽样误差造成差异的概率,如下表表示出P与差异显著性水平的关系:
表3-1
进行统计检验的基本思路是反证法,即提出虚无假设,H0μ1=μ2,其意思是两参数没有什么差异,然后应用各种统计检验的方法来看虚无假设成立的可能性(P)有多大。
如可能性很大(P>0.05),就接受虚无假设;如可能性很小(P≤0.05),则应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μ1≠μ2。由于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具体情况较多,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
第一种检验方法——t检验:
当总体是正态分布,且样本较小(n<30)时,可用t检验来进行统计检验,用这种方法可检验两个独立的小样本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
t=1.226<t0.05 因此P>0.05
说明虚无假设成立,即两组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第2种检验方法——Z检验
当平均数是来自两个相互独立的大样本(n>30)时,要用Z检验的方法。作Z检验时,可根据如表3判断:
表3-2 E检验表
例:对两个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测验,结果如下表。试问两校一年级语文教学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异?
表3-3
因为Z=3.18>2.58,所以P<0.01。说明两校一年级语文教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第3种检验方法——x2
x2(卡方)检验能同时对多种资料进行检验,检验实得次数与理论次数(即我们所期望的次数)之间的差异情况,看其是否达到显著程度。x2的计算公式:
f0——实得次数 fe——理论次数
(六)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
撰写科研报告,其实质是对科研过程的总结,是对实验结果的精确化、系统化与理性化。科研报告的质量首先决定于研究工作的本身,如课题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对研究过程的控制是否科学,对大量资料的处理是否科学、先进等。另外,还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素养与功力,包括分析、归纳能力,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包括写作能力。要把研究的成果表现出来,与别人交流,最后总要形成文字,即撰写科研报告,所以,实际上科研报告就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和价值体现,应该引起重视。
科研报告大致可分为调查报告与实验报告两大类,它们的写作要求大致相同。下面按科研报告的组成部分简要介绍一下写作方法与要求。
1.题目
科研报告的题目应能反映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研究的内容,例:“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自学习惯的调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研究”等,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课题的大致内容或领域,迅速判断对自己有无阅读的价值。
题目在语言表达上应力求简练、明确。如“关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朗读法提高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这个题目,语句拖沓,意思不明,可改成“运用朗读法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研究”,这样,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2.问题
问题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整个科研报告的写作也必须围绕着问题的提出、解决逐步展开。因此,研究报告的开头就要说明对课题的认识,问题是在什么背景及现实意义上提出来的。例如一篇《关于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在一开始就提出这样几层意思:(1)长期来,学生为考而学,并不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2)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3)学生自评学习质量,这对传统的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评价手段是一个冲击,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这三层意思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写作时应抓住问题的要点,作简要的表述。如果叙述过于详尽,可能会冲淡下文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实验成果的显示及分析。因此写作时要突出重点,要言而不繁。
3.方法
在科研报告中,要具体地交代研究方法,通过对方法的说明,人们可以鉴别该项研究的科学性,也可以按照方法进行验证、推广。在这一部分,可着重说明这样几点:(1)对象是如何选择、确定的。要说明研究对象的范围、取样方法、数量等。(2)实验是按何种类型加以组织的。常见的教育科研的组织类型有单组、等组和轮组三种,类型的选择应由课题的具体内容和规模大小所决定。(3)实验因子是什么,即在本次实验中共施加了哪些实验措施。这里要对一些重要的专用名词其内涵和外延界定明确,如前面提到的“学习质量自我评价”、“朗读法”等含义是什么?应有明确的表述,以免混淆不清,难以把问题讨论清楚。(4)条件如何控制,如以师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条件如何加以控制,教应作出必要的说明。(5)效果测定。一要说明测定什么,即内容,应把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方面)列出来;二要说明怎样测定,即手段,要把所采用的量表及其他的测量手段写明白。
4.结果
要把研究结果清楚、形象地介绍给读者,对于大量的数据,可用图表加以描述。为了说明问题,对于同一组资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以显示多方面的信息,如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状况做调查,可从纵向描述,看不同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什么特点;也可以从横向描述,看同一年级不同类别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怎样的差异。另外,还可以从性别、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作出描述。当然,这一部分不仅仅只呈现结果,还要结合结果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数据,又有典型事例,使人们对结果的认识更深入、信服。
5.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结果之后,要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所以科研报告中单独有“讨论”这一部分(内容较少时也可与“小结”部分合并)。对讨论的内容一般不作太严的限制,均由研究者本人决定。主要内容可有这几方面:根据实验结果来回答篇首提出来的问题;将本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作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深入、集中的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方法作一些分析,特别在科学性、可行性方面发表研究者的观点;对本实验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实验存在的问题等等。
在这部分的写作中应注意:①综合运用教育理论,旨在探索教育规律。因为一次研究过程中引起研究者思考的东西可能很多,如果仅仅是罗列一些自己不太系统的断想的话,意义不会太大。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去研讨,面不求宽,却更有深度。②紧扣本次实验深入讨论。要从本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出发,归纳出若干专题作讨论。成为对本实验的再认识,再深化。
6.结论
作结论应明确。在这部分,应用简短的文字把通过实验获得的结果、说明问题分成若干要点表述出来。要注意与报告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相照应,即明确地回答些问题。
下结论应谨慎。要将所作结论的适用范围交代清楚。适用范围同取样的范围是一致的。在下结论时,在措辞上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切不可说大话,违反了科学性。
撰写科研报告是一件十分严肃、十分慎重的工作,要努力做到材料翔实,方法科学,分析得当,观点辩证,结论可靠,指导实践。只要我们多下功夫,不断学习,努力实践,达到上述要求并不是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