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精神,是指人们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主动认识与完善自身人格的心理倾向及其行为表现。它包括人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所发挥的主动性、责任心、积极进取的意志,探索与创造的锐气等等。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含义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巨大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这些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达到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强调教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而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基础与前提,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认识与求索,发展与创造的主体精神。
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成为家庭的唯一继承人,家庭中全部的关怀和所有的爱心都投入到他的身上。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使他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几乎都能得到及时满足。逐渐形成了依赖、任性、脆弱、坐享其成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着社会适应性差的性格缺陷。独生子女,一方面享受着家长过度的保护,这种过度保护使得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体验并大体验中学习和锻炼的生活实践,被他们的家长所代替,因而造成了他们应有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生活主体意识的丧失泯灭,当然也就更谈不到能探索、善创造、会竞争、会合作、耐挫折等良好人格的形成了。另一方面,学校所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和由于独生所引发的家长的过高期待,又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于精神高压之下,难以尝受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和久处于被动和压抑之中,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备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和敏感性,具备政治、道德、科学、文化、意志品质等诸方面的高品味和修养了。(www.xing528.com)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无一不是靠自身的奋斗求索、潜心钻研才成长起来的。而他们的竞争合作、奋斗求索的过程又无不昭示出他们良好的人格。中国的华罗庚,前苏联的高尔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在数学和文学上的成就之所以那么高,全靠自强不息的自学和实践。固然,就一般而论,学历越高,人才发展的层次就越高,事业上的成就也越大。但大量事实证明,学历相同,受教育的时间相当,其发展的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就却不相等。主要原因,就在于个人主体精神发挥的差异上。现实生活中,那些“有文凭没水平”、“学历高能力低”的人,大都因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主体精神的应有发挥。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强调培养学生性格、兴趣、学习上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而达此目的,没有或缺少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经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形成和提高就无从谈起,所以,要落实素质教育,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必须从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始,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采取多种引导和激励措施,为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与发展,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