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追求智慧就是力图从一种无限的超越的视角来观看和关注人自身的生活,追求生存状态的良好、生活的幸福。智慧教育的目的正是如此:超越知识化生存和规范化生存,而追求智慧生存。
智慧生存,首先是解读人的存在之谜。赫舍尔在《人是谁》中说:“人的存在之谜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他能够成为什么!”为什么?赫舍尔说:“使人与动物相分离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无限而不可预料的发展能力,同我们所知道的其他存在物相比,人的心灵有着更多的潜在能力。”智慧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与动物区别开来,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要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去发现、唤醒和开发人的内心世界巨大的、无限的潜能;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行。如果我们的教育,引领着教师、引领着学生不断地解读人的存在之谜,不断地发现自己,充满着美好的感觉,充满着发展的力量,这种教育是充满智慧的。正因为这样,智慧教育是一条路,可能只有起点而无终点,但智慧之光照耀着全程,在路上的每一程,教师和学生都会自信和美好。
其次,智慧生存实质上是一种幸福生存。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www.xing528.com)
第一,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知识,智慧的内涵中包括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而接近智慧、获得智慧。但是,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只不过是追求智慧过程中的阶段性产品和部分产品,还不是智慧本身”(胡军:《生活的艺术》,《中国教育报》)。当下的教育几乎是以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经过这样的教育,智慧都被知识淹没了、吞噬了。为了知识而生存,实质上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生存,为知识而知识,为考试而考试,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庸,这种生存是痛苦的。超越知识,学生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前景,生发的是闪光的智慧,灵魂发育会更健全、更丰富。这种生存是幸福的。
第二,追求智慧需要付出,付出刻苦,付出辛劳,但恰恰是刻苦锻造了智慧、辛劳孕育了智慧。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当作生活的目的——这种理想,我称之为猪栏的理论。”安逸培养的只能是懒夫和庸人,而智慧将在安逸中散发,在懒散和享受中逃逸。我们反对的是痛苦,但我们不否定刻苦,智慧只能与刻苦为友、与奋斗为伴。这种生存是幸福的。那种认为智慧的生存只是获得、享受,是对智慧生存的误解。总之,智慧生存就是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在刻苦钻研的过程中去打开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我们可以说,欢乐和幸福是智慧的表情,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脸上露出笑容的学生肯定闪烁智慧光芒。这种对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为今天的素质教育张开新的一面。
第三,智慧生存是一种创造性生存。智慧生存既是对知识化生存的超越,又是对规范化生存的超越。规范与解放本不应是一对矛盾,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规范与解放简单地线性联系起来,因而规范似乎成了解放的羁绊。不过,我们又深深地知道,只是规范化生存还是很不够的,没有解放思想的指引和指导,规范只能是规范,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全变得循规蹈矩、墨守陈规。我们不能说规范生存没有智慧,但完全应该说只是规范会湮灭智慧和创造的火花。智慧生存就是要使规范生存生发出创造的意蕴,更要使规范为创造服务,智慧生存就是要在规范与解放之间搭建创造的桥梁。说得实质些,智慧就是创造,而无解放则无创造,因此,无解放就无智慧。恩格斯说,思维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绚丽的自由之花才可能结出智慧之果。智慧教育,不在于我们教给了学生多少门课程,而在于让学生透过课程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不在于我们告诉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产生了多少兴趣、多少问题和多少好奇、想象;不仅在于学生做对了多少作业题、考试题,而在于他研究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不在于学生懂得了多少规则,更在于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有一种去创造新规则的欲望;不仅在于捡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辅好了路上的一块砖,更在于他顿悟到关心别人、关心人类进步的神圣责任和激情。这就是创造生存,也就是智慧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