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发展:创新人才之逻辑支点

教育发展:创新人才之逻辑支点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逐步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创造力比较强的人有哪些人格特点,创造能力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这项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组”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甚至略低于在校学习人数的平均智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创造力、创新素质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这种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把发展创造力和智力纳入教育之中。同时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

教育发展:创新人才之逻辑支点

创新教育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只是有大小程度差异而已,只要通过适宜的教育措施便可唤起儿童的创造潜能。形成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1869年,高尔顿曾试图从遗传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创造能力,此后遗传决定论影响了好长时间。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第一次提出了“创造力”这个概念,由此推动了对创造力广泛的研究。人们逐步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创造力比较强的人有哪些人格特点,创造能力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等方面。

后来,斯坦福大学推孟(Terman)教授对成千个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到了成年“最佳创造年龄”阶段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创造力。吉特牧尔和杰克逊对一批高创造性的青少年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创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的人并不是智力最高的那五分之一。这项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组”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甚至略低于在校学习人数的平均智商。综合许多心理学家长期研究成果,智力与创造力呈现出下列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只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智力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智力高的人中,有些创造力很高,有些创造力一般;

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www.xing528.com)

创造力高的人,必须有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些研究成果纠正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只有智力高的人才具有创造力。实际上,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创造力并非呈现为“有”或“无”的状态,而是“大”与“小”的程度。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创造力、创新素质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有发现和发明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几代人所做的事。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曾经指出:未来将产生这样的倾向,以往许多机械的职业活动将为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所代替。因此职业活动的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那种机器不能操作的任务。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精神产生的意义在增长,而非精神生产力的意义在减小。这种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把发展创造力和智力纳入教育之中。

这些思想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都设置了思维训练和创造技法课,用来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创造能力。同时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有人曾对330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思维训练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建方面,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美国著名通用电气公司从30年代开始一直开设《创造工程训练课程》,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通过创造训练的员工,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速度,平均几乎比未受过训练的人超出3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上述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都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教育培养与训练出来。所以,创新教育绝不是英才教育,它是借助于各种训练方式,使所有人的创造潜能都尽量得到发挥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