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已证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发挥目标的支配和检测功能。这两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突出基础性。此外,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各种素质之间的横向逻辑关系和纵向逻辑关系。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要确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

素质发展目标是人的素质发展水平的质量指标,它一般是针对群众的素质发展水平而言的,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而素质教育目标,是指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受教育者能够达到的那些素质发展目标。制定素质培养目标,对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切实保证它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首先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目标意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已证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发挥目标的支配和检测功能。制定素质教育目标,主要依据两个方面:

一是素质发展目标。

在我国,素质发展目标就是教育方针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一方针,教育行政部门又为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制定出具体要求的纲要

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这两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的确立有三个基本的着眼点: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人的基本素质发展的需要、合理结构及发展规律;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社会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基础,社会要求注重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劳动者素质(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并强调把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未来、与现代化、与世界发展的方向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三个面向”、“四有”的培养方向,就是社会要求在教育目标上的体现。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人的基本素质的健全发展是社会主义阶段人们共同的需要,人的基本素质应该是一个合理、有序的结构,并有自身形成发展的规律,它所追求的是素质的多方面(包括品德、人格、智力、体质、审美、技能等)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有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重点。以上三个着眼点为综合依据,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至少由五种基本素质构成:品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以及现代人格素质;智力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包括体魄健康、身体技能以及身体健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包括劳动技术观念、技能、习惯素质。通过这五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各方面都获得相应的提高,最后发展成为健全合理的素质结构。这便是素质教育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互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把学生各门学科全面均衡发展作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www.xing528.com)

1.突出基础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和少年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全面的、基础的要求。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基础性应体现以下几点:首先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初步的要求,再次是不可缺少的要求。

2.体现时代性。教育是一种超前性的事业,制定素质教育目标时,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为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针对性。目前,我国儿童和少年中的精神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医学界、教育界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目标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应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还有人际交往能力也应该加强。

此外,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各种素质之间的横向逻辑关系和纵向逻辑关系。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目标是主观层次的,它一方面是素质发展目标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它只是给学科教学等一些微观层次的活动制定具体目标提供依据,不能以素质教育目标直接取代学科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