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教育内容要求上要从最基本的、必需的、对今后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方面去培育人、发展人,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学习乃至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若将素质分为相对素质(专业素质)和绝对素质(一般基本素质)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放在绝对素质方面。因为基础教育不是直接出人才而是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的教育。
素质是人的一种基础的、基本的品质,基础教育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具体地讲,要在三方面打好基础:一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一生的生活、做人着想,使他们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各方面得到发展;二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三是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这不仅是指普通教育中要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而且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就业打好基础,包括就业思想上的准备和知识技能的上准备。但是,素质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只能是“基本素养”,而不是职业素养或专业素养,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行业的“小行家”,这和国际上“为人生做准备”的观点相吻合。在小学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采用“综合课程”、主题教学等方式,促使实现“学习与工作(劳动)、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即便是学校开设的劳技课,也主要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念及最通用的劳动技能和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决非以训练“小木匠”、“小企业家”、“小歌手”、“小农民”等为目标,难免又滑入另一种错误倾向之中。
素质教育的基本性与科技、社会发展的日益加速有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估计,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发生变化,甚至每3年至5年,就有约50%的职业需要更新。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在一份改革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基础教育应为全体儿童提供“一般学识”的重要性。他认为,面临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社会,在基础教育水平上,对任何儿童进行任何专门化或为特定工作的训练都是无效的。一旦儿童进入社会职业领域,这种训练不得不重新进行,因为技术在他们接受训练时已经向前推进了。(www.xing528.co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营者、劳动者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除了必须具备“以变应变”的能力外,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个劳动者在接受素质教育时奠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摒弃用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素质教育价值的做法,不以是否培养出“能工巧匠”的标准来评判它的效益。任何短期行为都将会贻误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