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当时不在伯尔尼[2],但是我从收音机里收听到舍费尔把球从边线长传到匈牙利队的禁区。那天,在慕尼黑我的那间学生宿舍里,收音机旁边围满了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经济的大学生。是啊,即使是在今天,作为一家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咨询公司经理,上了年纪却仍在勤奋工作,我感到仿佛看见被大家称为“老板”的赫尔穆特·拉恩在奔跑中接球的情景。这会儿他一边跑一边正要射门,没有射,晃过了两个上来阻截的对方队员,又绕过几名后卫,从十四米远的地方用左脚一记猛射将球踢进了球门的左下角。格罗西斯没有扑住。离比赛结束还有五六分钟,比分是三比二。匈牙利队猛烈反攻。科克西斯长传到前场,普斯卡斯抢到落点。但是,进的一球不算。抗议也无济于事。据说当时这位匈牙利人民军少校站在越位的位置。在最后一分钟的时候,齐波尔控制住球,从七八米的地方射向球门近角,但是被托尼·图雷克用双拳击出边线。匈牙利人又发了一次界外球。然后,林格先生就吹响了终场的哨声。我们是世界冠军[3],我们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又回来了,不再是被打败的,撑着雨伞在伯尔尼体育场载歌载舞;我们也在慕尼黑我的那间小屋里围着收音机怪声怪气地高唱《在全世界高于一切》[4]。
我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实际上是从现在才刚刚开始。我的那些1954年7月4日的英雄,不叫齐波尔或者拉恩,也不叫希德格奎蒂或者莫洛克,几十年来我一直作为经济学家和投资顾问,从我的所在地卢森堡照管我崇拜的偶像弗里茨·瓦尔特[5]和费伦茨·普斯卡斯[6]的经济利益,即使都是白忙一场。他们不愿意别人帮忙。我所有的民族主义没有得到利用,一直只是停留在消除障碍的铺路架桥的工作上面。在那次重大比赛之后,这两个人立刻就成了死对头,这个匈牙利少校硬说那个德国足球运动员具有条顿人的狂妄自大,甚至还使用了兴奋剂。据说他是这么说的:“他们踢球的时候口吐白沫。”直到一年之后,他这时已经和皇家马德里俱乐部签了约,然而仍然被禁止在德国境内参加比赛,他终于勉强地写了一封道歉的信,因此,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瓦尔特和普斯卡斯之间进行一次业务联系;我的公司也立刻就着手居间斡旋提供咨询。
白辛苦了一场!虽然弗里茨·瓦尔特获得了勋章,被称为“贝岑贝格的国王”[7],但是,他为阿迪达斯和一家香槟酒酿造厂做广告被估价过低,一直拿很低的报酬。这家酿造厂甚至还获准用他的名字做商标,比如“弗里茨·瓦尔特荣誉饮料”;直到他的几本关于国家队塞普教练[8]和瓦尔特率领的十一名队员软磨硬缠得来的世界冠军的畅销书,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才能够在卡尔斯鲁厄紧靠着古堡废墟的地方建起了一家简陋的电影院,休息厅里还有代售彩票的小卖部。实际上收入很可怜,因为这一行没有多少利润。五十年代初,他本来可以在西班牙交上好运的。竞技马德里俱乐部派出了一个说客,文件箱里装了二十五万定金。可是,谦虚而且总是过分谦虚的弗里茨拒绝了,他愿意留在普法尔茨,在那里而且只是在那里当国王。
普斯卡斯则完全不同。在流血的匈牙利起义[9]之后,他留在了西方,他当时正和国家队在南美比赛,他放弃了自己在布达佩斯的一家经营良好的饭店,后来入了西班牙国籍。他和佛朗哥专制政权没有麻烦,因为他从匈牙利带来了一些与此有关的经验;在匈牙利,执政党曾经把他颂扬为“社会主义的英雄”,就像捷克人对他们的查托佩克[10]那样。他为皇家马德里踢了七年之久,捞了好几百万;他把这些钱投进一家生产意大利香肠的工厂,“普斯卡斯香肠”甚至还出口到外国。同时,这个食量很大而且一直在同超重抗争的家伙,还经营了一家品位很高的饭店,名字叫作“普斯卡斯酒家”。
当然,我崇拜的这两个偶像都走向了市场,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把他们的利益绑在一起,也就是说作为双料产品出售。例如,把普斯卡斯少校的意大利香肠配上“弗里茨·瓦尔特的加冕”高级香槟酒一起出售。但是,即使是我和我的这家专门搞企业合并的公司,也没有能够促成这个来自布达佩斯郊区的从前的工人子弟,和那个来自普法尔茨的从前的银行学徒成为业务伙伴,让这个乡下的英雄和那个世界公民在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基础之上和解。两个人都怀疑任何形式的合并,表示拒绝或者让人表示拒绝。
人民军少校大概还一直认为,当时在伯尔尼不是越位在先射进的那一球,而是被扳成了平局:三比三。他可能会认为,那个裁判,林格先生,是在进行报复,因为前一年匈牙利成功地在神圣的温布利体育场注定了英国的第一场主场失利:匈牙利人以六比三获胜。弗里茨·瓦尔特的女秘书甚至拒绝接受我亲自转交的一份作为礼物的“普斯卡斯意大利香肠”,她不给一点情面地保护着那位贝岑贝格的国王。这是一次我一直还在咀嚼的失败。也许就是因此,我有时才会产生这个想法:要是裁判在普斯卡斯射进那个球之后没有吹“越位”,我们在延长时间里比分落后或者输掉了那场应该进行的复加赛,最后又是作为被打败的而不是世界冠军离开球场,那么德国的足球会怎么样呢……
[1] 叙述者:慕尼黑的大学生
叙述事件:联邦德国足球队获得世界杯冠军
叙述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
[2] 1954年7月4日,第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举行,由战后首次获准参加比赛的联邦德国队和当时普遍认为是夺冠热门的匈牙利队争夺冠军。
[3] 决赛中,联邦德国队以三比二胜匈牙利队,获得冠军。(www.xing528.com)
[4] 这是普鲁士诗人奥·海·霍夫曼(1798—1874)在1841年创作的诗歌《德国之歌》中的第一句,后来被配上弗兰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乐曲在1922年成为德国国歌,1952年被定为联邦德国国歌,但是只唱其中的第三段。
[5] 弗里茨·瓦尔特(1920—2002),联邦德国足球运动员,1954年作为队长率联邦德国队获世界杯冠军。
[6] 费伦茨·普斯卡斯(1927—2006),匈牙利足球名将。
[7] 贝岑贝格是德国著名的凯泽斯劳滕足球俱乐部的所在地,瓦尔特曾长期为该队踢球并两次获德国甲级联赛冠军。
[8] 即长期任德国国家足球队教练(1936—1964)的约瑟夫·塞普·赫尔贝格尔(1897—1977)。
[9] 即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的大学生和工人游行示威,迫使亲苏的匈牙利政府改组,当新政府宣布将实行多党制和退出华沙条约之后,苏联出兵镇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