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中行散简集存:小品与散文(可能)有别

张中行散简集存:小品与散文(可能)有别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谓小品,或小品文?而写者呢,不只自以为是,而且自以为高,干脆胆再大一些,树旗立帜,由和尚那里借个名堂,称自己的这类作品为小品,如王思任有《文饭小品》,陈继儒有《晚香堂小品》。散文由西方进口,与诗歌、小说、戏剧鼎足而四,可算正牌文学作品。这是说,小品与散文(可能)有别。

张中行散简集存:小品与散文(可能)有别

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小琪女士来,说希望我把多年所写散文随笔之类选出若干篇,集为一册,名为某某人小品,他们想印。这年头,识几个字,有时不自量力,率尔操觚,也想变成铅字,得点小名小利,许多人都知道,大为不易。出版社有刊印之权的人找上门,自是天大的喜事,无论依理依情,都应该欣然表示遵命。可是我有些踌躇。原因之一是怕没有人看,如果竟至没有人看,自己丢面子,也对不起出版社。王女士说,这我不必管,他们心里有数。接着来了第二个问题,大而且难,是买主上门,言明买小品,我的货架子上有吗?

这就需要多想想,也就不得不多唠叨几句。何谓小品,或小品文?像是集体,如某种规模的文联、作协之类,个体,某文论家、某作家之类,都没有立法或立论,可据以分辨,这样的是,此外的不是。无法可依,就只好自己捉摸。而一捉摸就发现,原来问题并不简单,追究,也许旬有五日而后反,一看,眼睛还是横在眉毛下。但追究总是不可免的,那就先问问名称的由来。据我这孤陋寡闻所知,小品一名,始于六朝的翻译佛经,《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如般若部,鸠摩罗什译,有《摩诃(义为大)般若波罗密经》,二十四卷,即原题《大品经》,又有《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原题《新小品经》,只有七卷。这样的小品有凑合义,所以地位和价值都不如大品。如慧皎《高僧传》记竺道生事,说:“六卷《泥洹》(也译涅槃)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入皆得成佛。……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可见品分大小,起初只是详略有别,内容并没有两样。其后,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晚明,公安、竟陵反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以自己的文笔直抒胸臆,并且身体力行。这样写成的文章,与韩柳的《原道》《封建论》之类相比,题材由庙堂迁到村野,写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束,甚或杂以嘻笑怒骂,当然会为正襟危坐的道学之士所非笑。而写者呢,不只自以为是,而且自以为高,干脆胆再大一些,树旗立帜,由和尚那里借个名堂,称自己的这类作品为小品,如王思任有《文饭小品》,陈继儒有《晚香堂小品》。这样的小品,特点是多写自己的情意,少谈圣道一类的大道理;一般篇幅短小,组织随意;语言也尽量从心所欲,不用唐宋八家的。在传统文的大流里,这样的小品还有个精神的特点,是“野”。野,总是与“文”有距离的,所以虽然有些人拼命写,有些人(包括后代的)或高或低地喊几声好,胳膊终归扭不过大腿,如有清一代二百多年,登上文坛的仍是桐城、阳湖,而不是什么小品。又是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文学革命之后,文言一打倒了(谓不再通行),孔家店打而时倒时起,人的笔下自然也要变,于是而晚明的小品有了复活的机会。这是说,有人印晚明的,有人用白话学晚明的,还有专收小品的期刊,如三十年代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刊名下就有个小注,曰“小品文半月刊”。林语堂,近些年臭名渐渐为香所代,其所谓小品,可否看作可依之法?如可,我闭目再思,也有利和不利两面:利是以之类推,除了若干万言的大部头书和正宗的议论文之外,几乎任何单篇的都可以算;不利呢,是杂则难纯,看了几期,各种类型的挤在面前,人家问小品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只好答不知道。

此路不通,不得不换一条。这是由纵而横,用与近亲近邻比较之法。计可以找来散文、随笔、杂文三种。散文由西方进口,与诗歌小说戏剧鼎足而四,可算正牌文学作品。小品能算吗?西方写散文的名家,如法蒙田、英兰姆之流,远水不解近渴,单说举目可见的,有些人,有些篇,恕我用比喻法,是挑帘之前,涂脂抹粉,挑帘之后,扭扭捏捏;写小品似乎可以不这样。这是说,小品与散文(可能)有别。与随笔呢?查三代,不同,如宋洪迈著《容斋随笔》,是也板起面孔讲经说史的,这真是随着笔(其实是随着思)走;晚明人写小品显然不是这样。但异源也未尝不可以同流。且说流到现在,林语堂往矣,不再有期刊标明收小品,可是有《随笔》,所收不能称为小品吗?这虽然要去问编者大人,但推想,摇头,断然否认是大不易的。还剩下杂文,麻烦更多,几乎都来于杂,比如以情为标准,举两远端的,一端富于情,一端如鲁迅杂感,只是一枪刺去,都可以算吧?小品的家业似乎不能这样大。(www.xing528.com)

总之,纵看横看,说来说去,还是画饼不能充饥。这饥是我的一些零篇拙作,近于谈闲话的,能不能算作小品;或哪些可以滥竽充数。哪些不能。不得已,只好向我的学生范锦荣女士求援。她熟悉随笔一类作品,也写这类作品,又因为年轻,思路清晰敏捷,还可以加上旁观者清,推想必可以化难为易。我把可考虑的多篇,包括一些未发表的,都交给她,说明出版社的要求和我的困难。她很负责,先定去取的标准,是写之时,重点是抒发情意,写之后,读者会感到有些情趣的,收,否则不收。然后她细读一过,把收与不收的分作两堆,交给我,并说明去取的理由。果然旁观者清,分得泾渭分明;而且给我壮了胆,一时觉得,收录的这些,真可以算作小品了。语云,一客不烦二主,干脆求她再费些力,把编排、剪贴等事也包下来。她还是慨然应允。不久,编排完成,她说大致是以意、事、人、地为顺序;每一类之中,题材有较近关系的排在一起。我觉得在这方面,她考虑得也比我周密、得体。其后是剪贴,事琐碎,她费力也不会少。但都比我估计的时间短得多就完成了。书稿成,我算了算,所得实在太多,除了坐享其成之外,还可以捞个会写小品的美名,所以不能不向她表示深深的谢意。还有一点,这里也说一下,是选了七十篇,我担心太多,她说,不想看的,篇幅再少也不看,想看的会欢迎多收一些。我希望她幸而言中,如果真就言中,我谨在这里,向未知数的捧场读者,也表示深深的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