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气节观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儒家气节观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观和方法论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儒家这种传统的气节观,却仍然影响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不少“贰臣”一类的历史人物,至今仍在受到不加分析的歧视。无条件忠君,视忠君为无上美德,是君主权势日增、书生地位日降的结果。问题过于复杂,碰巧这几天得闲,想借王宏志女士“引起注意”之光,顺着气节之藤,再犯一次寻根的旧病,摸摸评价的标准问题。

儒家气节观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事王宏志女士写了一本《洪承畴传》(1991年红旗出版社出版),问世后送我一本,我大致翻翻。因为其中说洪承畴其人以及行事还多有可取,听说颇招来一些非议。非者,不以为然也。也许措辞还不很客气吧?我心里想而未出口,竟也不温文尔雅,是天地间有不少容易事,奉旨(对而无条件之义)骂贼即其一也,盖既不会有闪失,又可以得“我独清”的美名。我同王宏志女士来往不多,以其为“女”也,就推测必退缩,至少是变多言为沉默。想不到又送来一本《洪承畴研究》(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看方知,受非议之后并未退缩,而是扩大为在福建泉州开“洪承畴在清初的历史作用”的学术讨论会(1996年1月),会后把较重要的论文集为一册,主旨仍是说洪承畴其人未可因其降清而就一言(汉奸)骂倒。文集第一篇是王宏志女士写的《论“贰臣”》(算作代序),其中谈到“气节”问题,说:

儒家的“气节观”是以“忠君”为核心的,这个“君”,不管是有能、无能,天才还是蠢才,甚至荒淫无耻,作为臣下都要绝对忠诚,否则就是大奸不忠。这种气节观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十分牢固的基础上的,君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仆关系。因此,历代君主总要大肆宣扬忠于主子的气节观。今天来看,这种气节观当然是错误的,是应当批判的。而封建社会的史书几乎完全是按照“忠君”这个道德规范来写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观和方法论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儒家这种传统的气节观,却仍然影响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不少“贰臣”一类的历史人物,至今仍在受到不加分析的歧视。(8—9页)(www.xing528.com)

这段话两次提到儒家,我以为也需要分析,因为,至少是祖师爷,忠君不是无条件的。孔子说“君君,臣臣”,君要走为君的正路,是有条件。孟子的条件就更鲜明,以致敢说“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无条件忠君,视忠君为无上美德,是君主权势日增、书生地位日降的结果。那就撇开儒家,专说气节,则王宏志女士所论“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之不能成气候,其中也有不重气节一条。辩吗?问题过于复杂,碰巧这几天得闲,想借王宏志女士“引起注意”之光,顺着气节之藤,再犯一次寻根的旧病,摸摸评价的标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