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参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提升,志愿者组织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得以优化,管理机制得到创新,组织内部管理和建设有所改善。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加强,社会公众更愿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一)对志愿者的影响
调查发现,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大赛会志愿者高度认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价值,愿意继续参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在奥运会赛会志愿者中,八成以上是青年,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持续影响,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调查显示,志愿者参与奥运志愿者活动主要收获中排一、二位的分别是“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拓展了社会交往范围”。如下图所示。
图8-7 奥运会志愿者收获分布图
(二)对志愿者组织的影响
在奥运会举办前夕,北京志愿者协会因为在筹备北京奥运会中的杰出表现而被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授予“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奥运会后,北京志愿者协会被转变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后进一步改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指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枢纽型组织,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北京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京志愿者协会向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现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转变只是其中的缩影之一。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通过参与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北京市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政策和社会环境得以优化,管理和合作机制得到创新,组织内部管理和建设有所改善。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志愿者组织都认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对组织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受访的志愿者组织中,33.2%认为奥运会、残奥会对组织发展影响非常大;49.5%认为奥运会、残奥会对组织发展影响比较大;15.2%认为影响一般;认为影响比较小或者非常小的仅为2.1%。
图8-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对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影响评价
(三)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在经历了长达2年的预热过程和6个多月的服务过程,增强了北京社会公众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让公众感受到了遵照相关规定有序参与的要求,同时通过志愿服务,让公众认识到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
1.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明显提高。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启动以来,通过新闻媒体等传播途径,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接受志愿服务等途径,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明显提高。首先,新闻媒体、互联网、同事亲友、社区活动、单位活动等传播渠道不断强化着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因而近六成社会公众对奥运志愿服务非常了解。其次,六成社会公众参与过赛前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奥运志愿服务工作,而且奥运结束后,仍有76%的社会公众活跃在公益活动、救灾救援、助老助残、文化教育、外来人口等领域,这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而那些奥运结束后没有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主要受个人时间、精力、经济状况的限制和志愿服务参与途径的制约,而不是主观上不愿意继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最后,近八成社会公众在大街上、比赛场馆、社区、公交车站等场所接受过志愿服务,这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志愿社会”带来的关爱与尊重,为传承志愿精神、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2.对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志愿服务整体社会氛围的推动和公众的亲身参与,社会公众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志愿精神得到发扬。由于志愿服务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加之中国政府的集中动员和精心组织,并借助奥运契机,使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对帮助他人、关怀弱势群体、有组织服务和自愿行为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第二,借助奥运志愿服务,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更加认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理念。第三,通过奥运志愿服务,公众体会到服务所展现出来的平等、尊重,礼仪谦让、乐于助人等理念。第四,奥运志愿服务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更加认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社会公德全面提升。从奥运志愿者报名的第一天起,志愿者不但自觉扮演了发扬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弘扬奥运理念、志愿奉献的角色,还将这种影响扩展至其家人、邻里及生活圈中的其他人。调查显示,奥运会后,公众的社会公德水平大幅提升,利益谦让观念有所增强,随地吐痰、破坏环境等行为明显减少,自觉排队、为老人让座等文明行为增多(如图8-9)。因而奥运志愿服务不仅为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奉献了力量,而且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公众意识和社会公德。
图8-9 奥运会后公众行为变化图
(四)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公民社区参与。首先,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宣传和社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积极性,许多老人走出家门,开始参与到治安巡逻、环境、义务之路等社区服务中来,如奥运会以前西城区体东社区的治安志愿者只有100人左右,但奥运会后人数已经增至300人,是奥运会前的3倍。其次,奥运会结束后社区自治能力得到提升,如在养狗问题、车位问题中,社区居民自我协商,制订相关规范,并监督其执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社区兴趣活动小组增加。奥运会不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志愿服务理念,也增进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调查发现,奥运结束后几乎所有社区的兴趣小组都在增加,参与比例也在提高。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活动外,健身操、太极拳、交际舞等健身文艺活动和美术、电脑、绣花等兴趣小组也不断涌现,这增进了邻里交往和相互了解,使居民找到了归属感和乐趣,提高了生活质量。
3.改善了公众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奥运结束后,人与人的交往频率提高,相互关心程度提高,对空巢老人的关怀帮助也有所改善,这不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信息交流,加深了居民间的了解程度,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奥运志愿服务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许多居民不但在自己家里节水节电、使用环保产品,还将这种行为带到社会中去,积极监督破坏环境的现象,义务为小区修理花坛、清除小广告、保护社区环境。其次,奥运会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意识,空闲时间锻炼身体的人数逐渐增多。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社区延续奥运期间的治安服务项目,建立起常态化的社区治安管理制度,使社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物品丢失现象大大减少,为居民生活创造了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
图8-10 奥运会后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
(五)对政府治理水平的影响
1.创新了社会动员模式。从2005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动员活动,创新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动员模式。第一,通过新闻发布会、志愿者频道、《志愿者》杂志、电视、报刊、电台、志愿者宣传材料等途径引导舆论,传递志愿者信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了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启动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项目,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上岗测试等一系列工作,成功整合170万志愿者在1631个重要路口、143个重要旅游景区和检查站、29000多个社区开展信息咨询、应急救助、交通秩序维护、治安巡逻、医疗卫生、扶残助困、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实现了新时期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
2.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奥运志愿服务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首先,通过志愿者动员、招募、选拔、激励、管理等环节,不仅使社区负责人深刻理解了志愿者的含义,而且提高了他们管理志愿者的能力。其次,志愿服务工作促使政府机构更加关注居民需要,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调查显示,奥运会结束后,居民对政府提供的扶贫济困、外来人口管理、助老助残、妇女儿童、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绿化等服务都比较满意,这表明奥运会后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3.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奥运志愿服务加快了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首先,2006年中国志愿者协会颁布《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2007年12月北京志愿者协会(现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出台《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这两个规定明确了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者组织的含义及其关系,确立了志愿服务的柔性管理理念和各自的权利责任,有助于提升志愿服务的法制水平,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其次,为解决许多民间组织没有主管挂靠单位的难题,北京市社工委于2009年4月确立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担任相关民间社团的主管单位,为一批长期从事公益服务但又无法注册登记为企业法人的非营利组织解决了身份危机问题,创新了民间组织的管理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