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者配置情况和管理规范

志愿者配置情况和管理规范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重点从志愿者配置与分工、志愿者能力素质、志愿者培训的保障情况、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志愿者管理的规范性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志愿者评估的内容。志愿者配置与分工得当,能够保证整个项目形成一种大于个体之和的整合力,满足项目的需要并实现项目的目标。因此,进行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时对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也很重要。

志愿者配置情况和管理规范

在志愿服务项目立项评估、过程评估和后评估中,志愿者团队的整体评估是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的重点。进行志愿者评估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考核与认可,也是激励志愿者的有效手段之一。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志愿者的服务成效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项目的成败。团中央2016年制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评审标准,明确规定“执行人员中志愿者的比例不低于70%”,充分说明志愿者是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评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对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投入。

志愿者评估可以分为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两种。非正式评估是指经常性地、不间断地对志愿者的行为提供反馈,包括赞扬志愿者的行为并鼓励其保持、对志愿者行为的偏差提出建议、询问“进展如何”、访问志愿服务对象并把意见反馈给志愿者、与志愿者一起研讨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非正式评估基本上是一个激励过程,尽管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对志愿者的影响很大,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正式评估是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正式测评和鉴定,对志愿者的优缺点进行记录和评价,如项目立项对于志愿者的数量和稳定性的评估等。

下面我们重点从志愿者配置与分工、志愿者能力素质、志愿者培训的保障情况、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志愿者管理的规范性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志愿者评估的内容。

(一)志愿者配置的数量与分工评估

志愿者的配置与分工是根据项目策划的需求及志愿者的供给状况,将志愿者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并根据项目的实际工作需要,对不同项目岗位的志愿者进行重新分配使用,以保证各项项目顺利开展。首先,需要评估志愿者的配置是否满足项目的需求;其次,在志愿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志愿者是否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团队协作。志愿者配置与分工得当,能够保证整个项目形成一种大于个体之和的整合力,满足项目的需要并实现项目的目标。若配置不当或分工无效,志愿者将会与自己的岗位不匹配,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甚至是浪费,项目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有针对每个志愿者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才能最大地优化资源,利用资源。

(二)志愿者能力素质

作为项目团队成员,志愿者能力素质是指以完成团队任务为目标,以在组织内挑选合适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团队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机制对项目团队的结构、目标、志愿者个人素质等进行整合和优化后,对志愿者团队表现出的人力资源素质进行的综合评价和考量。

志愿者团队能力素质对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来说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志愿服务项目的成败。能力素质高的志愿服务团队在完成服务项目目标、保证服务项目质量、提升服务项目效率上有更多的优势。一个项目团队不是看项目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而主要是看项目团队能否将团队成员整合起来,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对于志愿服务项目而言,它是由一群有爱心、激情和责任的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团队来运作的,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每个志愿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大家聚集到一起,除了共同的信念、相同的兴趣爱好外,良好的组织凝聚力以及和谐的组织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志愿者能力素质评估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导向。第一,明确项目目标,并进行目标的阶段分解,对项目的过程和最终结果高度负责。第二,在明确项目目标和实施范围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当前的主要任务。第三,积极主动解决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作出决策,迅速付之行动。第四,主动搜寻项目相关信息,准确把握项目所处状态。

2.受众服务。第一,接受服务对象对项目中发生问题的质询、抱怨,尽量做到低的投诉率。第二,积极聆听服务对象对项目的想法和考虑,努力满足项目服务对象的需求。第三,积极地倾听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能预见其未来的行为,并积极回应。第四,立足于为服务对象创造更多的增值,在项目过程中找寻机会为服务对象增加价值。

3.领导组织。第一,在团队内部直接表达成员的期望,积极鼓励成员,适时表达对其才智的欣赏。第二,鼓励项目成员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培养成员的协作精神。第三,经常创造条件满足项目团队实际需要,运用策略提高团队士气,改善团队生产力。

4.个人素质。第一,能保持自我控制,能调节情绪、承受工作压力。第二,能保持咨询,积极地接受失败,善于从自身错误学习。第三,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快速作出反应,能适应与不同的个人和团体合作。第四,遵守秩序和规定,维护和保守该项目的敏感信息。

(三)志愿者培训的保障情况(www.xing528.com)

志愿者的培训也是保证志愿者胜任岗位的必要条件,也可以作为志愿者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培训,能够为志愿者提供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评估的目的就是要检查是否有志愿者培训的规划、是否开展了志愿者的培训及是否有能力开展志愿者的培训等。

(四)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

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是一个现实问题,许多志愿者加入团队后,往往会出现激情逐渐消退的情况,一段时间后一些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会锐减,甚至成为“沉默”一族。因此,进行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时对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也很重要。一个志愿者团队从形成到运行到最终结束,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生命从孕育到生产,再到消亡,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志愿者团队绩效、成员行为以及领导者领导方式和风格的选择上都可以进行分解。[2]如果志愿者团队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工作延误、差错,给受助对象、爱心机构或人士、社会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损害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通过评估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找出并深入分析志愿者流动的原因,看看究竟是志愿者岗位设置的问题,还是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关心不够,或者是缺乏有效的志愿者激励评价机制,从而对症下药,提升志愿者团队的积极性、稳定性。

(五)志愿者管理的规范性

根据《慈善法》第六十四条、六十五条和六十八条规定:

1.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公示与慈善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与志愿者签署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服务的内容、方式与时间等。

2.慈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实名登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评价等信息。根据志愿者的要求,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3.慈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志愿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有大量的条款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其中第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要求非常高:

1.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2.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表彰奖励情况、评价情况等信息,并汇总到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服务记录和志愿服务证明出具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

同时,《慈善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慈善服务过程中,因慈善组织或者志愿者过错造成受益人、第三人损害的,慈善组织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志愿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追偿。志愿者在参与慈善服务过程中,因慈善组织过错受到损害的,慈善组织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慈善组织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爱心,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虽然不求报酬,但志愿服务有成本,也有风险,怎样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鼓励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管理,规避相应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