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秘密

揭示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秘密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10月3日,日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也是第25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日本人为何能够频频获奖,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人登上诺贝尔奖的殿堂,其原因是什么?据说,大隅先生对于自己获奖是有预感的,因为他在去年一年获得过五项国际大奖,这些大奖都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预备奖”。在更早些时候的2002年,一位无名的日本工程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

揭示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秘密

2016年10月3日,日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也是第25位获得诺贝尔奖日本人。日本人为何能够频频获奖,尤其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人登上诺贝尔奖的殿堂,其原因是什么?我们中国从中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借鉴?

大隅良典先生今年71岁,毕业于东京大学,并在母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研究什么课题呢?研究的是细胞中蛋白质分解的“自噬”机能。这个“自噬”机能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自己吃自己”。自噬作用可以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通俗的理解,就是能使人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大隅先生从50岁开始蓄落腮胡子,所以他在获奖后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许多人都以为是把动漫大师宫崎骏的照片搞错了,两个人长得确实有点像双胞胎。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刘伟教授在2010年曾邀请大隅先生到浙江大学做学术交流,在刘伟教授看来,大隅先生作为科学家的素养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研究者,“他那次给了浙江大学好多他做好的PPT,其中有很多重要资料甚至都还没有发表过,”刘伟教授说,“没有发表的资料,很容易被别人复制,但他根本不在乎,对我们就像对待他在日本的那些弟子一样,毫无保留。他就像父亲那样的存在,希望我们的研究都能有发展,希望细胞自噬领域有更大的进展,所以把他的研究成果没有保留地给了我们。”

大隅先生在获奖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把自己的太太也带了出来,说这份诺贝尔奖中,有他夫人的功劳。因为他从来不过问家务事,一心搞研究,太太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据说,大隅先生对于自己获奖是有预感的,因为他在去年一年获得过五项国际大奖,这些大奖都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预备奖”。所以,他在接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通知电话时,正在家里与夫人一道静静地喝酒。

2012年,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在接到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电话通知时,正在家里修洗衣机。电话最初是他夫人接听的,夫人一听是来自海外的英语电话,才交给山中教授。山中教授一听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电话,起初还以为对方打错了电话,即使对方一再声明这是评奖委员会对他的正式获奖通知电话时,他还是半信半疑。很快,日本各大电视台播出了山中教授获奖的快讯,他才相信世界最高的科学奖项落到了自己的头上,那一年他50岁。他研究IPS万能细胞,可以克隆人体器官,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命。

在更早些时候的2002年,一位无名的日本工程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一年,76岁的小柴昌俊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小柴教授的高兴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就被人遗忘了,因为第二天诺贝尔化学奖给了一位叫“田中耕一”的日本人。

从日本文部省到各大传媒都在拼命寻找这个从没有听到过,所有数据库里都没有的田中耕一(KOICHITANAKA),谁都没想到这人是日本的一家企业“岛津制作所”的一位工程师,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开发出了一种鉴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的方法。

一个学历只有大学本科,上学时还因为德语成绩不及格而留级的43岁的无名工程师居然拿下了诺贝尔奖。如果没有这个诺贝尔奖,田中先生还会按部就班兢兢业业地工作直到退休,但一个诺贝尔奖把他和他的雇主岛津制作所全搞晕了。

从岛津制作所来说,员工拿了诺贝尔奖当然是天大的好事,立即就准备给田中耕一“役员(董事)”的待遇,但是田中耕一受不了这个,他拒绝了。

岛津制作所不能给人一种“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印象,所以绝不能让田中耕一走掉,也不能不重用,于是专门为他成立了一个以田中命名的研究所,让他去当所长,但田中先生没干几年,头发全变白了。他说自己只能当工程师,当不了领导。

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本世纪以来的获奖者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一位。从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首位日本获奖者以来,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可见,日本人在诺贝尔奖的发力集中在本世纪,集中在物理、化学、医学三大领域。

日本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何以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

我觉得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一代科学巨匠的路。(www.xing528.com)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先生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他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着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

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多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

大隅先生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执教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20多年。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日本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德国、法国尤其是韩国近年来的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相当高,但却没有像日本一样培育出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由此看来,加大研发费的投入只是取得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其他因素。

本世纪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年代大多集中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1960年至1970年期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数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增加了75%。相对应的,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1970年的在校生数量(168.5万)是1960年(71万)的2.4倍。日本的大学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俨然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这为大幅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日本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历经十余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在不断增大,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发展需要补充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扩大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治理方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给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研究氛围。

我们发现,17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本科是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毕业者最多。名古屋大学在日本所有的大学中,并没有进入一流大学的队列,但是名古屋大学毕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原因在于该校教授和副教授大多比较年轻,学术风气也更为开明、自由与民主。名古屋大学副校长渡边芳人在200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名古屋大学的校训是‘做有勇气的知识分子’,其含义不仅仅是培养获取已有知识的人才,而且是有勇气抱着怀疑精神进行研究的人。”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一流的实验条件也为日本科学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政府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实验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日本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工作条件。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日本仍然保留着允许“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换句话说,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这是日本频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

此外,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的一项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得分为83,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分,位居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级管理的73分、高级公务员的70分以及演员的58分。

在经济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86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中国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中国的学术环境最缺的不是经费,而是批评与质疑的精神。只有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立学者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中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2001年,日本推出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年里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不少学者著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表示了担忧。然而在今天,大多数人已经不会再去怀疑这一点。原因无他,在过去的17年里,这个计划展示了惊人的完成度,在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半的进度,已经有17人获奖。我们期待中国在未来也能涌现出更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让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的一种新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