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要发现!西汉中山靖王陵探寻

重要发现!西汉中山靖王陵探寻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满城汉墓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医学史的珍贵资料,例如“医工”铜盆和金、银医针等。这件刻有“医工”铭文的铜盆,应是中山国医者专用的医疗器具。这些金、银医针,经医学史家研究,认为属于两千年前遗留下来的“九针”。刘胜墓出土的上述这些医疗器具,对研究中国医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4种金银医针的出土,充分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针刺医术的高超水平,是祖国医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发现。

重要发现!西汉中山靖王陵探寻

满城汉墓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医学史的珍贵资料,例如“医工”铜盆和金、银医针等。

“医工”铜盆出土于刘胜墓后室的侧室内。铜盆敞口折沿,直壁浅折腹,平底假圈足。盆高8.3厘米,口径27.6厘米,底径14厘米。盆的外壁距口缘3厘米处,有一道水平线,线以上铜色较黄,线以下铜色较黑,但没有火灼的痕迹。盆上有两处经过修补,一处在口沿,另一处在底部边缘。修补处内外各置铜片,再用小铜钉铆合。可见这件铜盆使用的时间很长,用破后经过修补又重新使用,最后作为随葬品埋入墓内。盆上有3处刻铭文“医工”二字,两处在口沿,其中一处字迹工整,另一处不甚工整;还有一处在盆的外壁,字迹较潦草。古时称医者为“医工”,“医工”一词已见于先秦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即有“医工诊之”的记载。《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该书的基本内容写成于战国后期,由于可见“医工”一词,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之。《说文解字·酉部》也载:“医,治病工也。”汉代继承先秦的习俗,也称医者为“医工”。《汉书·武王子传》记载:“(刘)旦得书,以符玺属医工长。”颜师古注:“医工长,王官之主医者也。”《续汉书·百官志》记载,王国属官有“医工长”,本注曰:“主医药。”可见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药事务的官吏称“医工长”,而“医工”则是一般医者的通称。这件刻有“医工”铭文的铜盆,应是中山国医者专用的医疗器具。“医工”铜盆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呢?研究医学史的学者认为,根据铜盆外壁距口缘3厘米以下部分的铜色较黑推断,很可能是隔水蒸药用的。又根据铜盆口沿和底部各有一处经过修补的裂口推断,也可能是由于长期在盆内用力揉和药粉,制作丸药而损坏的。除以上两点外,还可能有其他的医药用途。因为制药的器具不宜用于盛放食品,以免食品混入残药或沾上药味,所以铜盆刻有“医工”铭文以示区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件“医工”铜盆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自铭为医用的器具,在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

图15-5 金医针

金医针中的锋针,通长6.55厘米,针柄长2.65厘米,断面为扁方形,上端约三分之一处有圆形穿孔;针身长3.9厘米,断面为圆形,锋部长0.4厘米,作三棱形。锋针又称三棱针。《九针十二原》记载锋针的形制为“刃三隅”,《九针论》记其形制为“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所说的形制与此针正合。至于锋针的功能,《九针十二原》记载为“以发痼疾”;《九针论》记载为“主痈热出血”。又《灵枢经》中的《刺节真邪》篇也有“刺大者,用锋针”的记载。可见锋针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放血。

金医针中的毫针,有两根,通长6.6厘米,针柄长4.9厘米,上有一圆形穿孔;针身长1.7厘米,针柄的长度约为针身长度的3倍。针身愈至末端愈尖,针锋尖锐。《九针论》载,毫针“取法于毫毛”。《九针十二原》记载:“毫针者尖如蚊虻喙。”其形制与这两根金针相同。毫针的用法和主症,根据《九针十二原》的记载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九针论》载,毫针“主寒热痛痹在中者也”。《刺节真邪》记载:“刺寒者用毫针也。”可见毫针的功用相当广泛,至今仍是最常用的医针。

银医针共5根,但都已残断,无法全部复原和辨认其类别。其中4根从残存的部分观察,形状与金医针相类似,但柄部断面为长方形。另1根上端已残失,残长5.4厘米。残存部分为细长的圆筩形,针尖钝圆。根据《九针论》记载,圆针的形制是“筩其身而卵其锋”,与此银针的形状正合。所以这根银医针可能是九针中的圆针,是用于按穴位的医针。(www.xing528.com)

刘胜墓中室除出土金、银医针外,还发现一件带长流的银盒和两件银质小漏斗,可能是一套为假死病人灌药用的医疗用具。

刘胜墓出土的上述这些医疗器具,对研究中国医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4种金银医针的出土,充分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针刺医术的高超水平,是祖国医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发现。以上所有关于刘胜墓医疗器具的研究,均见前引《西汉刘胜墓出土的医疗器具》一文〔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