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3 二号墓南耳室全景
南耳室(图9-3)位于甬道的南侧,长30.25米,北部宽3.8米,南部稍窄;北端高4.1米,往南渐低,南端仅高1.5米。底部南高北低,距离南端9米处的西壁有一条宽35厘米的自然裂缝,每逢大雨,雨水便能从裂缝流入墓内。
南耳室的北部筑有器物台,长15.6米,宽2.8米,器物台与东、西两壁之间各有一条排水沟。器物台夯土筑成,在台的西半部从北到南砌筑7道东西向的砖墙,间距1.9~2.15米。砖墙长1.14米左右,高0.85米左右,表面涂1~2厘米厚的草泥土。这7堵砖墙将器物台西半部分成6个小隔间。
图9-4 南耳室第二隔间内陶器放置情况
图9-5 南耳室第五隔间内陶器放置情况
图9-6 南耳室第六隔间内陶器放置情况
图9-7 南耳室东部陶器放置情况
图9-8 彩绘陶盆
南耳室共出土陶器400多件。陶质主要是夹砂灰陶,占全部陶器的80%以上,其次是夹砂红陶。绝大多数陶器为素面,部分陶器加施彩绘,其中以彩绘陶盆的纹饰最为优美生动。彩绘绹盆共12件,口径54.2~56.5厘米,高11.8~16.4厘米。形制基本相同,大敞口,平折沿,浅腹、圜底。彩绘都是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的,出土时鲜艳如新。都以黑褐色涂地,再用红、白、蓝等色描绘出各种纹饰。多数在口沿画几道红彩,内壁纹饰分为3部分,上部多数画鹭、鱼纹,中部在两道红彩之间绘出由云气纹、花瓣纹等组成的花纹带,底部多绘云气纹或鹭、鱼纹。根据陶盆内壁彩绘纹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种:(1)腹壁和底部都绘鹭、鱼纹,共3件。(2)腹壁绘鹭、鱼纹,底部绘云气纹图案(图9-8),只有1件。(3)腹壁绘鱼纹,底部绘云气纹图案(图9-9),共4件。(4)腹壁绘鱼纹,底部无纹饰(图9-10),共4件。这种彩绘陶盆,在过去出土的汉代彩绘陶器中是少见的。彩绘的技艺很高,画法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画鱼生动逼真,画鹭姿态各异,云气纹样繁复多变,整个画面突破了图案化的格局,笔法富于写实,充分表现了汉代画工的高超艺术水平。
图9-9 彩绘陶盆
图9-10 彩绘陶盆
上述这些出土时色彩鲜艳的彩绘陶盆,取出墓室后,色彩可能会退色变淡,为了能在墓室内及时拍摄这些彩绘陶盆的纹饰,需要彩色胶卷,但是当时在市面上是买不到彩色胶卷的,于是我们只好给郭老秘书王廷芳打电话,希望郭老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郭老答应考古队的要求,亲自给周总理写信,请求解决。这件事周总理很快批复并顺利解决了。对这件事王廷芳曾在回忆郭老的文章中十分感慨地说:“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国的国家总理,这样的小事都要他亲自过问才能解决,可见当时乱到什么程度,也证明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重和纷杂。现在的年轻人,想都不会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可能会认为我们是在讲笑话,但这都是事实。”就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从事考古工作是多么困难!
陶器中体积最大的陶缸出土于南耳室中部,共17个。这些陶缸器形相同,大小稍有差异,带盖高70~75厘米,腹宽52.8~59.9厘米。缸方形,直口,短颈、斜肩,腹最宽处靠上部,圜底下附圈足;均有盖,盖为方砖形。出土时,在14件陶缸的肩部发现有朱书文字,其中3件书“稻酒十一石”;3件书“黍酒十一石”;其余8件字迹模糊不清,有的可见“酒十一石”或“十一石”残存字迹。还有3件,未见朱书文字。在这些陶缸的内壁有液体浸痕,底部大多数有白色粉末状渣子,似为酒的沉淀物;从这些现象考察,再结合缸上的朱书文字,说明这些陶缸应是盛酒用的。一号墓和二号墓都出土为数不少的大酒缸,说明中山王刘胜夫妇生前都是喜欢喝酒的。(www.xing528.com)
在许多陶壶、陶钫、陶罐中发现有食物遗存。在16件陶壶内发现有动物骨骼,其中一件有盖的陶壶内存放的骨骼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有社鼠、褐家鼠、大仓鼠等,估计共有百只左右;在一件小口圆腹的陶罐内也发现有社鼠、褐家鼠的骨骼〔1〕。一号墓也出土藏有大量鼠类骨骼的陶瓮。古人有食鼠肉的习惯,已如前述。两座墓陶器中发现的鼠类,可能都是作为食品入葬的。
有些陶壶中还残存黄色、黑色粉末状物,因腐朽过甚,已无法鉴定,可能是粮食或其他食品。还有两件陶壶,壶内既有动物骨骼,也有植物残渣。还有1件小型陶壶,壶内发现草兔的骨骼。在许多陶钫中,也发现有鱼及其他动物的骨骼,少数陶钫内残存黄色、白色植物残渣。有些陶罐内也发现动物骨骼。由此可见,陶壶、陶钫、陶罐都可用于存放粮食及鱼肉等食品。
总之,南耳室内随葬的陶器种类繁多,有饮食器具、炊具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具。陶器内贮藏的物品有粮食和鱼、肉等各种食品,还有大量的稻酒和黍酒。这些都说明南耳室是物品储藏相当齐全的库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