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末世界动画大潮的激流暗涌,到21世纪初数字动画的方兴未艾,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电视动画一直处于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之中。从动画创作的内容形式、价值观和艺术理念的表现来看,中国电视动画的水平都与世界强国相差甚远。这使不少学者,甚至是观众都纷纷献计献策,为其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出路。“民族化”就是众多“药方”中被炒得最热的一张。这句从文学界借移到动画领域的励志口号,似乎成了国产动画“药到病除”的仙丹。但实际上,中国动画在对“民族化”的探索中却显现出异常迷惘的状态。
一方面,强势的境外动画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中国观众虽接受其文化表象,却对其文化深层难以融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特殊性,我国民族文化遭遇了断裂和颠覆,现在的电视动画大多还停留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复现上,却找不到根源的精神皈依。从央视出品的《三国演义》重角色轻剧作,将原著深刻的含义拍的肤浅如同儿戏;到上海美影厂的《隋唐英雄传》用美日动画的时尚元素包裹民族文化反而成了“四不像”,而饱受批评,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生存压力和境外动画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动画创作者是该放弃“民族化”,转而走“国际风格”呢?还是该秉承传统艺术的美学观念去创作?即使坚持“民族化”的立场没有改变,具体落实到创作中又该怎么样体现“民族化”?
寻根究源,对“民族化”这个概念的认识不清,是造成国产电视动画迷惘的根本原因。一部动画仅仅具有民族艺术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不能称作“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始终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没有文化内涵的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山水情》等早期动画享誉国际,并不是仅仅靠其人物的服饰造型、古典的故事题材、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流畅的绘制技法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动画,将敢于反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气质,正义勇敢、舍生取义的民族道德信仰,继往开来、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立场,从容优雅、意境深远的民族气息风度充分展现出来。
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习惯性情,以及由此生成的民族文化才是当代国产电视动画的创作者应该去深入挖掘和学习的。“民族文化依然是中国动画的立身之本”。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动画,需要站在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有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中国人偏重右脑思维,善于整体综合和具象审美,以“中和之美”为审美理想的核心,重视自身感受和顿悟的思维方式与含蓄内蕴的情感世界,具有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和怀乡恋土的故国情思。所以在电视动画创作中,需要注意审美感受的“中节”“合度”,避免过度的感官刺激,不是将笑料肤浅地搁在表面,而是将娱乐大众的审美要素隐含在作品内部,领导观众进行深层次的叩问和思考。还要加入具有群体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的情节元素,以感性直观的形式有力地表现出来,使观众的民族情思得到抚慰。(www.xing528.com)
同时,中国人在儒家“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地熏陶下,有自己超稳态的思维定势,“重实际而贴幻想”,想象力比较薄弱。所以就需要创作者放飞想象的翅膀,使动画中宽广深邃的想象空间、丰富多彩的想象内容、瑰丽奇特的想象形式成为补足观众不彻底想象的有效方法。用迷狂、恣意、强劲而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畅想点亮观众的审美想象。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同样丰富多彩,独树一帜,譬如,阳刚与阴柔、直率与含蓄、激情与行情、喜与悲、俚与雅等对立又统一的情感因素,在各类艺术形式中异彩纷呈,这说明中国观众会较少地沉溺于单一情感而崇尚审美的多味性。
在电视动画的剧情创作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复合式的情感结构,吸取古代美学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分析的审美经验。或者在悲剧中加入插科打译,收尾以团圆之趣;或者在喜剧中讽刺戏谑,亦庄亦谐;或者在刚劲中载与柔情,互补共生;或者在高雅中加入通俗,精致与奇趣共赏。另外,中国人对去伪存真的稚趣和顺应天命的自然有独特的感情,对质朴、恬静、温暖等趋向淡雅的弱刺激感性形式较为偏好。所以,排除了权势功利的目的、造作扭捏的态度,以朴素、本色、真诚和平和的心态去创作的电视动画作品最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具有民族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动画片,比如像《大闹天宫》一样辉煌灿烂的动漫作品可以再次出现在荧幕中。但是事实上,中国动画的民族特色并没有不可寻觅。这是因为中国的民族元素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是我们长期地处于这个环境中,尽管长期受到其影响,但实际上缺乏对其广泛而深刻的交接。在中国动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就完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不难把握,只是需要我们深入地去挖掘这些文化中的精髓与积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