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审美特征:变形性审美与技术性审美

动画审美特征:变形性审美与技术性审美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变形性审美判断艺术形式是否逼真的基础是什么?动画的变形与抽象性表现正是这门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在动画审美需求中占据着重要分量。简而言之,动画艺术是恰到好处的变形之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审美愉悦感知是人们观赏动画的主要心理需求。(三)技术性审美动画是一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之运动起来的造型艺术,技术性是动画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也成为人们特殊的动画审美焦点—技术性审美。

动画审美特征:变形性审美与技术性审美

(一)变形性审美

判断艺术形式是否逼真的基础是什么?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将这一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直接对比,就可以判断这一形象是否逼真了。但事实上,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完完全全再现现实中的“影像”并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创作充其量是“逼真的模仿”,而不能展现事物结构的深层性和多样性。这就是说,影视艺术创作需要一种以现实原型为参照的“变形”,并从变形中展现某种抽象的寓意—创作者最想表达的深层的含义。动画的变形与抽象性表现正是这门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在动画审美需求中占据着重要分量。简而言之,动画艺术是恰到好处的变形之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审美愉悦感知是人们观赏动画的主要心理需求。

在客观现实中,人们对变形的理解,总是建筑在固有经验的“原型”基础上的。当某种事物与原型之间形成偏差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在记忆痕迹结构中去寻找“原型”,并与之相比较。在比较中,原型往往被作为正常的、标准的行为,与之相反的行为则往往被人知觉或理解为是“标准行为”的变态或变形,于是变形就成为在事物本体之外的某种环境压力作用之下的结果。例如,一段残缺的城墙如果偏离了应有的完整,它看上去就不单纯是一种自身的不完美,而会被观看者理解为,这是由这堵墙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过的某种事件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对于人的“变形”的理解也一样。一个杀人恶魔,看上去似乎失去了人性,但要想解读这样一个人,首先要求人们有这样的能力:不是把他看作奇异的怪物,而是看作正常人性的变形或歪曲,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变形的外部干扰—一种使正常人丧失人格和善良的环境力量。当人们以这种抽象思维方式理解变形的人或事物时,变形体的解读就变得迅速和容易起来。

同理,在动画创作中,当一件物理对象自身呈现固有的变形时,有时会使人感知到某种更加丰富的意味,也常常会带给人们一种变形本体之外的心理体验。例如,在动画艺术短片《媒体》的创作中,导演帕维尔·库斯基以近乎荒诞的变形抽象手法,讽刺性地表现出当今媒体给人与社会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他在画面中利用报纸的碎片,忽而把它变形为箭头,忽而又把它变成为一条狗,快速地追赶着前面奔跑着的小人,暗喻出新闻有时是强加于人的,让人避之不及。更有意思的是,导演把现实中食品的烹调过程,形象生动地转化为新闻的制作过程:一块放进锅里的新鲜牛肉,煮出来的竟是大片小片的纸块。它们被一只手拼贴在一起,并用剪刀剪去不整齐的边缘后,又被拿起擀面杖的手很快地擀平了皱褶,变成了一张报纸。这部短片虽然既没有对话,又没有旁白,但却能以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以及出乎想象而又恰到好处的变形编排,在给观众带来惊奇、笑声之余,更多的是引发人们对现实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这种思考也就是从变形中抽象出来的,作者最想传达给受众的内在思想。

(二)梦幻性审美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未曾实现的欲望的发泄,是人潜意识中的形象的浮现。荣格在批判性地继承了他的关于梦的解析后,提出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神话创作层面,这个层面受控于人的经验性积淀痕迹—原型,因此原型基本上是神话的形象。也就是说,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各种族精神梦幻的原始再现,神话原型又是各种艺术创作的源头,即创作主体最初的感性资料和创作构思的起点。于是,梦幻、神话、艺术创作这三者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联系、制约和影响。(www.xing528.com)

梦幻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似乎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诚如伊芙特·皮洛所说:“电影一经问世,人们就注意到梦与电影的相似……我们还记得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初阶练习,记得让·爱普斯坦、杰尔曼·杜拉克和雷内·克莱尔的富有诗意的实验,他们通过意料不到的影像段落,通过时空的自由转换,尤其是通过演员和事件不可思议的叠加,创造出古怪或神秘的似梦感受。纷杂影像的凝聚性力量和只能从情绪上加以解释的可以引发联想的场景的奇特逻辑使观众想到变幻莫测的梦。”动画是创造梦幻神话的王国,斯皮尔博格索性将自己的动画创作基地直接称为“梦工厂”。在这个神话国度中,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神具有超出凡人的力量极限,无所不能,每当危难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神还可以长生不老,普度众生,在动画作品里,神的塑造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人的思维的各路神仙。他们既可以拥有人的外貌,又可以是各种非人面相动物植物,或者是各种精灵鬼怪。例如,《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孙悟空猪八戒、狮精、兔精,以及《白雪公主》中的巫师等等。二是具有神的功能的各种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武侠影片。武侠们既有人的形象和智慧,又有神的力量和本领,既能飞檐走壁、腾云驾雾、法术无边,又能在刀光剑影中创造出一片神奇景观,他们不是神仙,近乎神仙,亦人亦神。

人与神的有机融合,使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思维在武侠片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导演韩小磊也曾在其遗作《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这样描述梦幻与电影的联系:“梦宣泄了人类的欲望和忧愁。以电影展示人类之梦,是人类白日梦的再现。人的梦境直接以电影的形式复现,是梦的显形。而隐形的梦则是更普遍、更常见的人类之梦,那就是人的欲望,人的‘生理—心理’深层的期盼与渴求在潜意识谷底的漫游。只有把这压抑的欲望游动经由艺术,20世纪更移植于电影释放出来,人类的心灵才得到寄托和抚慰,人类的‘生理—心理’才趋于成长的健康;若没有电影及其他艺术对人类潜意识与梦幻的宣泄、释放,人类的‘生理—心理’便会一直处于生命的病态中,人类便永远不会成长为成熟的生命。”这或许也正是受众观赏动画的梦幻性审美需求。

(三)技术性审美

动画是一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之运动起来的造型艺术,技术性是动画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也成为人们特殊的动画审美焦点—技术性审美。不断更新的动画技术为人们创造了别样的梦幻般的“视觉大餐”,《海底总动员》便是其中一例。在《海底总动员》成功的诸多因素中,除了精彩的故事内容之外,技术环节的大胆创新也功不可没。《海底总动员》在CG技术的运用中,挑战了所有的电脑动画师最恐惧的一件东西—水。用电脑动画表达水面之下的活动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水是透明的,水面、潮流、折射的光线以及水里的距离感,都非常难以表达。因此,以往几乎没有任何电脑动画影片敢将故事设定在水面下发生,就算是有水的感觉,顶多也是下雨或是几滴水花罢了。这次《海底总动员》特别挑战水这个元素,所有一切水面上,甚至海平面下的感觉,都是电脑做出来的,这样的大手笔创造出的变幻莫测、绚烂多彩的画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惊喜。

动画创作与电影创作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图像中力度的创作手段。电影中力的表现可以比较方便地通过真人和真实的场景效果来实现,而动画的力度感知形成则全部是由创作人员“画”出来的,这也是动画作品中最为吸引人和建构卖点的部分,也是动画为何能够如此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根源之一。因此,观众在观赏动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强烈的异质同构性认知心理倾向,即习惯性地将动画中的角色(人物或动物)、动作、场景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力”同某种事件、某种思想、理念、情感相联系。确切地说,是在诸多的异质中寻找和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既使是人的“内在情感”表现,也往往会被受众感知为是一种“力”的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